陸少玲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下強調當前教育目標是為培養(yǎng)青少年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科目,同時也令大多數學生“苦不堪言”。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處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認知能力較低,這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因此,教師自身應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源頭上激發(fā)學生的探知熱情,從而培育其養(yǎng)成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將以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優(yōu)化策略進行初步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目前,大多數小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仍遵循固有教育理念,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下積極性較低,自身學習內驅力嚴重不足,課堂教學質量也不盡如人意。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施行,教師應積極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借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下文以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理解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值身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結合其身心發(fā)展特點,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情景。一來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知熱情,二來也可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課題為例。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利用多媒體出示超市標簽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隨后,為強化其知識理解,教師可用身邊物品鼓勵大家進行測量。當所稱物品比重較大時,教師則適當引出1千克=1000克進率,使學生掌握二者間的關系。最后,為進一步幫助學生及時內化所學知識,可在班級內開展“我是糾錯小能手”活動,鼓勵大家觀看屏幕運用所學知識為物品選擇合適單位。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濃厚,學生處于情景當中有效達成深度學習的目的。
二、豐富形式,激發(fā)興趣
當前導致課堂教學質量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難以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當中[1]。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變?yōu)橹庇^的圖片、視頻。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知識概念,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課題為例。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多樣化的對稱圖形,鼓勵大家觀察圖片指出圖中圖形對稱軸。接下來,教師為學生講解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使其了解圖形重合后的點為對應點。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動態(tài)音頻。動畫中出示圖形一半部分,以對稱軸為中心徐徐展開成一張完整圖形圖片,使學生了解每組所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提高自身學習內驅力。
三、實踐操作,提升能力
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知與體驗,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酌情增設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在操作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氛圍,強化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課題為例。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回顧平面圖形知識,隨后利用教具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結成小組,利用圖形模型搭一搭、拼一拼,探究圖形長、寬、高、頂點、棱等相關知識,并制成實驗報告與其他組成員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知圖形構建空間觀念,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組織活動,夯實基礎
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中以知識講授為主,忽視了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枯燥刻板的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致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2]。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在活動中夯實基礎,同時也能提升大家的課堂參與度。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課題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掌握方向含義,并利用方向確定物體位置。教師則可以此開展“尋寶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教師所給定位置標點進行探索,尋找“寶物”。不僅如此,教師也可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主設定問題,與同桌之間共同交流探索。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使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濃厚,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數學素養(yǎng)。
結束語:
綜上所述,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教師應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增設實踐活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達成新課程標準下所預定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日后步入初中學習奠定良好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建霞,張曉丹.小學生數學發(fā)散性思維的調查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9,37(06):65-69.
[2]陶紅梅.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知識窗(教師版),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