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瑞香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假體移植病例數呈上升趨勢,成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膝關節(jié)損傷或功能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法,其能改善患者術后關節(jié)功能,減輕患者疼痛及不適[1]。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多與患者手術應激反應、局部制動、肢體的疼痛及腫脹有關,會增加肺栓塞、腦損傷等惡性臨床事件發(fā)生率[2]。數據調查顯示[3],DVT在關節(jié)置換術中發(fā)生率為40.0%~88.0%,而肺栓塞發(fā)生率達2%,臨床多表現(xiàn)為下肢靜脈炎、下肢腫脹疼痛等。既往研究表明[4],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給予相應的護理,不僅能提高操作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亦可降低手術風險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鞏固手術效果。標準化護理管理屬于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借助標準化準則,結合醫(yī)院及相關規(guī)章制度,將護理內容分配到單元、人及班次等,保證所有的護理均落實到位。同時,該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結合技術、思想管理為一體,實現(xiàn)不同護理措施的聯(lián)合使用,但是該護理方法在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較少[5]。本研究以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為對象,探討標準化護理管理在預防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15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79例,男44例,女35例,年齡46~74歲,平均(60.39±6.51)歲;病程1~7個月,平均(4.12±0.53)個月;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9 kg/m2,平均(23.69±3.41)kg/m2;既往病史:高血壓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17例。觀察組79例,男42例,女37例,年齡44~78歲,平均(60.61±6.58)歲;病程1~8個月,平均(4.23±0.56)個月;BMI 17~30 kg/m2,平均(24.11±3.45)kg/m2;既往病史:高血壓11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均行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且患者均為單側膝表面關節(jié)置換[6];(2)術前心肺功能檢查及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近1個月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2)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惡性腫瘤或甲狀腺功能障礙者。
兩組圍手術期均常規(guī)給予抗凝藥物處理,加強患者物理預防。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1)術前加強患者宣傳教育,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加強患者咳嗽與呼吸指導干預,正確指導患者訓練方法,以提高手術適應性;(2)術后加強患者體位指導干預,術后起初保持平臥姿勢,并適當抬高患肢,膝關節(jié)屈曲約15°,患肢常規(guī)穿彈力襪,加強患者肌肉按摩訓練以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3)常規(guī)給予患者抗凝治療,盡可能地保持引流通暢,減少局部腫脹,避免壓迫。
觀察組聯(lián)合標準化護理管理。(1)成立護理小組。參考《急危重癥護理》[7],由護士長牽頭,成立標準化護理小組,對患者健康進行全面的評估;通過自愿方式招募組員,安排、提供及評價制訂的護理方案;根據護士的專業(yè)技能,加強組員DVT相關知識、專業(yè)技能宣教,提高護士專業(yè)技能,以滿足患者及家屬的需要。(2)強化宣教。由口才相對較好、具備扎實專業(yè)技能與理論知識的護士進行集中宣講,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產生的原因、危險因素、常見癥狀等,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警惕性,強化DVT相關知識宣教,提高其識別能力,思想上引起重視;利用微信群、醫(yī)院APP等,合理使用評估技術、支持診斷信息和診斷程序,從生理學和技術上解釋數據,明確患者的需求;加強同伴支持干預,積極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其中,強化健康管理理念,積極鼓勵患者配合治療,術后盡早下床活動,促進患肢局部血液循環(huán)。(3)DVT預防護理管理。關節(jié)置換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活動,患者麻醉清醒后便可進行相關踝泵鍛煉,設定引流管拔除時間為術后24 h;護士根據患者恢復指導患者膝關節(jié)伸屈、支腿抬高訓練,必要時可結束助步器輔助活動;術后回病房行足底靜脈泵治療,拔出引流管后行雙下肢氣壓治療,選擇合適的彈力繃帶,必要時可給予利伐沙班藥物干預,3個月后對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估。
(1)DVT發(fā)生率、依從性。兩組均進行3個月護理,記錄患者第1、2、3個月DVT發(fā)生率;兩組護理3個月后采用醫(yī)院通用依從性調查問卷對患者康復鍛煉、DVT預防及飲食干預進行評估,每項總分100分,≥90分視為依從,統(tǒng)計依從病例數[8]。(2)凝血功能。兩組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取外周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深圳雷杜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TAGO)測定各組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D-二聚體(D-dimer,D-D)水平。(3)下肢周徑變化。兩組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分別采用軟尺測量患肢踝上5 cm、髕下10 cm及髕上15 cm周徑[9]。
采用SPSS 24.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和計量資料分別用率(%)、(±s)表示,分別采用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后2、3個月DVT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1個月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3個月康復鍛煉、DVT預防及飲食干預依從性高于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DVT發(fā)生率及依從性比較[例(%)]
兩組護理前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3個月后凝血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觀察組護理3個月后凝血功能PT、TT時間長于對照組,APTT時間及D-D水平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t1、P1為護理前組間比較;t2、P2為護理3個月后組間比較。
組別 PT(s) TT(s) APTT(s) D-D(μg/mL)觀察組(n=79) 護理前 9.52±0.83 24.38±0.37 3.45±0.59 327.49±24.32護理3個月后 12.42±2.41 29.63±2.34 2.31±0.42 170.49±13.59 t值 6.790 5.671 9.382 7.19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n=79) 護理前 9.55±0.87 24.43±0.39 3.47±0.61 329.85±24.43護理3個月后 10.56±0.89 26.99±1.42 3.12±0.53 249.68±20.73 t值 5.635 15.452 7.451 6.39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t1值 0.222 0.827 0.210 0.609 P1值 0.825 0.410 0.834 0.544 t2值 9.514 8.573 8.443 7.782 P2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護理前患肢踝上5 cm、髕下10 cm及髕上15 cm周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3個月后下肢周徑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增加,觀察組護理3個月后患肢踝上5 cm、髕下10 cm及髕上15 cm周徑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下肢周徑變化比較(cm,±s)
表3 兩組下肢周徑變化比較(cm,±s)
注:t1、P1為護理前組間比較;t2、P2為護理3個月后組間比較。
組別 患肢踝上5 cm 髕下10 cm 髕上15 cm觀察組(n=79) 護理前 20.32±2.41 37.53±5.31 45.69±5.61護理3個月后 21.45±2.46 46.51±4.39 48.61±6.43 t值 6.414 8.991 7.224 P值 0.000 0.000 0.000對照組(n=79) 護理前 20.33±2.43 37.56±5.35 45.71±5.63護理3個月后 25.63±2.92 54.12±4.52 53.98±6.89 t值 9.561 5.491 8.993 P值 0.000 0.000 0.000 t1值 0.026 0.035 0.022 P1值 0.979 0.972 0.982 t2值 8.414 9.682 8.912 P2值 0.000 0.000 0.000
DVT是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功能恢復,亦可增加不良結局發(fā)生率,嚴重時會增加肺栓塞發(fā)生率,威脅患者生命[10]。目前,臨床上對于DVT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手術、麻醉應激反應、患肢牽拉、術后缺乏鍛煉等有關,導致血管受損并提高血液組織因子含量,刺激并激活凝血途徑。同時,患者術后長時間制動等,均會引起肢體局部血流速度變慢,改變局部組織代謝環(huán)境,增加DVT發(fā)生率[11]。
近年來,標準化護理管理在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預防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12]。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1個月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3個月康復鍛煉、DVT預防及飲食干預依從性高于照組(P<0.05),提示標準化護理管理有助于降低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發(fā)生率,利于患者恢復。標準化護理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護理過程中利用跨專業(yè)團隊成員和多個數據輸入,能較為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狀態(tài)及需求,動態(tài)了解患者治療干預措施;評估治療干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借助科學的證據、質量指標、風險評估等,準確地評估患者的預后,同時,標準化護理管理的實施能向患者及家屬傳達護理計劃的有效性,準確地記錄患者的治療反應、護理計劃等[13]。本研究中,兩組護理3個月后凝血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觀察組護理3個月后凝血功能PT、TT時間長于對照組,APTT時間及D-D水平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標準化護理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DVT發(fā)生率。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1)標準化護理管理能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引起其思想上足夠的重視,做到自我監(jiān)測及配合防治;(2)術后早期即給予患者物理干預,如下肢氣壓泵、彈力帶等,可最大程度加速下肢血液回流,減少下肢腫脹,阻斷血栓形成條件[14];(3)對于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高?;颊?,早期使用非甾體藥物,不僅能減少軟組織炎癥反應,亦可消退腫脹。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3個月后下肢周徑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增加,觀察組護理3個月后患肢踝上5 cm、髕下10 cm及髕上15 cm周徑均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標準化護理管理有助于減輕關節(jié)置換術后關節(jié)腫脹。既往研究表明[15],關節(jié)置換術多用于中老年患者,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再加上身體功能的退化,對手術耐受性降低,均會增加DVT的發(fā)生。而標準化護理管理的實施則能充分發(fā)揮護士、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識別,可盡早采取預防措施。同時,圍手術期應加強基礎疾病治療干預,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盡早下床活動,促進下肢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DVT發(fā)生率,鞏固手術效果,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綜上所述,標準化護理管理用于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中能預防并降低DVT發(fā)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減少下肢周徑變化幅度,可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