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利,代 佳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當前,我們正處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重要歷史時刻,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處于非常關鍵的歷史節(jié)點?!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經(jīng)提出,其時代重要性就充分凸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召喚著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既具有時代必要性,也是課程教學資源的重要源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重要內(nèi)容之一。2014 年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9 年,在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中國成立70年民族工作重要經(jīng)驗的“九個堅持”之一;2020 年9 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2021 年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綱”的重要位置,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彰顯了其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我國特殊的歷史方位決定的。國內(nèi),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尤其需要各族兒女攜手奮斗。國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恐怖主義、分裂主義等民族問題深刻影響著全球和平與發(fā)展進程[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要立足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牢牢把握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在思想洗禮、實踐鍛造中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了解這一基本國情,在具體實踐中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需要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加以指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加強青年學生“五個認同”即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這與“五個認同”高度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四個理念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愛國情懷高度一致,是對課程內(nèi)容的豐富。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大學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后,需要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是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如何鑄牢。因此,兩者都有實踐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diào),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中,第三章主題是引導大學生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激發(fā)學生做新時代的愛國者。而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是其中應有之意。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第一章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fā)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人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課程第四章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富強、民主、和諧、平等、愛國”等價值要求的必有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稱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鈣”。《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第二章教學目標是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在為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中實現(xiàn)個人理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認識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共同理想的認識與領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課程的內(nèi)容高度契合,要做好融入必須對課程內(nèi)容有全面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熟知教材知識點,在講授相關知識點時可以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知識、故事、政策等作為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加深融入?!端枷氲赖屡c法治》第一至第五章,都有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容,可以分章節(jié)融入。比如課程第三章第二節(jié)第二目中的“促進民族團結”,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邏輯分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回應“怎么辦”,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實質(zhì)、核心內(nèi)容,從理論高度、時代廣度、歷史厚度和現(xiàn)實深度等方面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道理、情理、事理。為課程教學提供豐富的有深度的教學資源[3]。
從學理上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要講清楚黨的民族工作歷史經(jīng)驗,中國特色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從道理上看,應結合時代廣度講清楚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國際國內(nèi)形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必要性;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從情理上看,從歷史厚度上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引導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
從事理上結合現(xiàn)實深度,回應時代關切。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在課堂上講清楚黨的民族工作歷史經(jīng)驗、為什么要鑄牢,也要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認識如何鑄牢,踐行鑄牢,從而將價值理性轉(zhuǎn)化為自覺行為,實現(xiàn)躬身踐履,知行合一,教育引導各族青年學生以實際行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靈魂、落到實處[4]。結合課程內(nèi)容,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比如讓學生調(diào)查家鄉(xiāng)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現(xiàn)代化建設、交流交融等,通過實踐調(diào)查,讓學生深刻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加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外化于行,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為黨和人民奮斗。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并踐行。因此,教學活動后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分析。課程教學評價可以貫穿教育學習全過程,通過多內(nèi)容、多指標、多層次的設置,進行理論與實踐、情感與行為的綜合評價。梳理總結經(jīng)驗教訓,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優(yōu)化,提升融合效果,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