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仙, 陳星宇, 陽清偉, 莊曉榮, 王顯锏, 葛 華, 林曉芳, 林 威,彭忠偉, 朱仁敬, 翁磊華, 金首躍, 賴天寶
急性前循環(huán)串聯(lián)閉塞指頸內(nèi)動脈(ICA)閉塞伴發(fā)同側腦動脈閉塞,后者多為大腦中動脈(MCA)閉塞。常引起嚴重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效果差,若不及時有效再通,嚴重致殘率或致死率高[1-2]。ICA閉塞主要由大動脈粥樣硬化(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斑塊破裂繼發(fā)原位血栓形成、心源性腦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E)及動脈夾層(arterial dissection,AD)引 起[2-3],MCA閉 塞 常 由ICA血栓脫落栓塞所致。研究證實,血管內(nèi)治療對急性顱內(nèi)外大血管閉塞再通的效果確切[4],開通方法包括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前循環(huán)串聯(lián)閉塞的病理機制不同,對不同開通方法的反應可能存在差異。本研究采用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44例不同病因所致急性ICA頸段伴同側MCA串聯(lián)閉塞患者,分析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選擇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接受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的44例急性ICA頸段伴同側MCA串聯(lián)閉塞性腦梗死住院患者,根據(jù)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分類(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分為LAA組(18例)、CE組(15例)、AD組(11例)。所有患者中男31例,女13例;年齡為(62.6±12.5)歲。介入治療前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19.6±5.2)分(11~38分)。
入選標準:①全腦血管造影和術中微管造影證實急性ICA頸段伴同側MCA串聯(lián)閉塞,閉塞段ICA與MCA間血管腔正常,大腦前動脈或/和大腦后動脈通過腦膜支代償供血;②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16 h,其中6~16 h患者接受CT或MR灌注成像評估(核心缺血區(qū)<70 mL、低灌注區(qū)與壞死區(qū)體積比值>1.8且不匹配區(qū)域>15 mL)。排除標準:①既往嚴重殘疾;②CT或MRI示顱內(nèi)出血或大面積腦梗死。
對于發(fā)病時間<4.5 h患者,介入治療前予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0.9 mg/kg靜脈溶栓治療。介入治療分為順行性(先處理ICA病變、后處理MCA病變)與逆行性(先處理MCA病變,后處理ICA病變)治療。
LAA組患者接受逆行治療:造影確定ICA頸段粥樣硬化斑塊繼發(fā)原位血栓閉塞、同側MCA閉塞;8 F導引導管置入頸總動脈末端,微導絲導引下將球囊導管送至ICA閉塞段適度擴張;球囊導管支撐下導引導管通過狹窄至其遠心端,微導絲導引下先后將6 F Navien中間導管沿導引導管送至ICA海綿竇段、Rebar-27微導管沿中間導管送至MCA閉塞遠端,釋放Solitaire FR支架,支架錨定下中間導管上行至MCA閉塞近心端,5 min后負壓維持下中間導管抽吸,同時回撤Rebar-27微導管及支架行顱內(nèi)支撐導管輔助Solitaire FR支架取栓(SWIM)+抽吸術(中間導管上行不能,僅支架取栓;同一部位支架取栓可重復2次,中間可微導管推注替羅非班;出現(xiàn)M3段栓塞,則微導絲機械碎栓并經(jīng)微導管推入替羅非班);復查造影,若ICA頸段仍重度狹窄,導管推注替羅非班,仍不能維持前向血流,保護傘沿微導絲置于頸內(nèi)動脈狹窄遠端,再次球囊擴張狹窄病變,仍不能維持前向血流,則植入支架。
CE組患者接受順行治療:造影確定ICA頸段血栓栓塞、同側MCA閉塞;8 F導引導管置入ICA頸段接近閉塞,負壓維持下抽吸血栓至再通(若遠段ICA仍有閉塞,由近及遠繼續(xù)抽吸,導引導管上行困難,則微導絲導引下6 F Navien中間導管上行抽吸);微導絲導引下先后將6 F Navien中間導管送至ICA海綿竇段、Rebar-27微導管送至MCA閉塞遠端,釋放支架行SWIM取栓或僅支架取栓(同LAA組),若ICA末端閉塞、再通困難,經(jīng)中間導管推注替羅非班,MCA段閉塞開通前先行ICA末端SWIM取栓。
AD組患者接受逆行治療:造影確定ICA頸段夾層病變、同側MCA閉塞;8 F導引導管置入夾層近心端,同軸技術將微導絲、Rebar-27微導管、6 F Navien中間導管通過夾層(中間導管通過夾層困難時保留微導絲撤出微導管,微導絲引導球囊導管上行至夾層段,兩標準大氣壓預擴張球囊);微導絲導引下將中間導管送至ICA海綿竇段、Rebar-27微導管越過MCA閉塞處,跟進中間導管至MCA閉塞近端,釋放支架,行SWIM取栓或僅支架取栓(同LAA組);回撤微導絲、微導管至ICA末端,回撤中間導管至ICA起始段,再次造影評估夾層血流和形態(tài),夾層開通不予植入支架,夾層仍閉塞或殘留重度狹窄則植入支架。
介入治療后即刻行腦DynaCT掃描,若無出血或對比劑明顯外滲,持續(xù)予替羅非班靜脈泵注,24 h復查CT排除出血和大面積腦梗死,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重疊4 h后停用替羅非班。常規(guī)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穩(wěn)定斑塊,根據(jù)腦梗死情況予脫水,必要時去骨瓣減壓。
①血管再通:手術結束時評估改良溶栓治療腦梗死(mTICI)血流分級為≥2b級;②手術操作相關指標: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替羅非班應用、穿刺至血管再通時間、血栓逃逸、支架植入;③神經(jīng)功能判定:術前、術后1周NIHSS評分;④預后評定: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2為預后良好;⑤不良事件:術后1周內(nèi)顱內(nèi)出血轉化、90 d內(nèi)死亡。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3組樣本均數(shù)兩兩比較先用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性再用q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構成比表示,先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3組數(shù)據(jù)間有無差異,存在差異再用Bonferroni法行3組數(shù)據(jù)兩兩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患者年齡相比,AD組明顯低于LAA組、CE組(均P<0.05);既往史,LAA組患者伴高血壓病、伴高脂血癥比例明顯高于CE組、AD組;伴心房顫動、伴心瓣膜病比例,CE組明顯高于LAA組、AD組;3組患者性別、伴糖尿病、伴冠心病、靜脈溶栓、MCA-M1段與M2段閉塞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3組患者均成功完成穿刺、置管及取栓(圖1)。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LAA組明顯長于CE組(P<0.05);支架植入率,LAA組、AD組明顯高于CE組(均P<0.05);mTICI血流分級≥2b比率,CE組明顯低于LAA組、AD組(均P<0.05);術后癥狀性腦出血發(fā)生率,CE組明顯高于LAA組、AD組(均P<0.05);3組術中替羅非班應用率、穿刺至血管再通時間、遠端血栓逃逸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術前、術后NIHSS評分,術后90 d病死率,CE組明顯高于相同時點LAA組、AD組(均P<0.05);3組患者術后NIHSS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均P<0.05),預后良好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3組患者術中資料及術后腦出血情況比較
表3 3組患者術前、術后NIHSS評分和mRS評分比較
圖1 急性前循環(huán)串聯(lián)閉塞患者血管內(nèi)介入開通手術過程影像
急性前循環(huán)串聯(lián)閉塞患者ICA、MCA血流同時受阻斷,以致MCA供血區(qū)更不易得到側支循環(huán)代償,灌注差、病情重、自然病死率高。靜脈溶栓對這類大動脈閉塞開通的可能性小,應盡快行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1-2]。目前國內(nèi)外對串聯(lián)閉塞的研究多集中在動脈粥樣硬化所致ICA閉塞[2,5],串聯(lián)閉塞處理是先處理顱內(nèi)(逆行治療)還是顱外(順行治療)及選用何種介入方法開通閉塞血管,尚無定論[6]。本研究結果提示,應根據(jù)串聯(lián)病變不同病因,采用相宜開通順序和介入方法。
本研究中對LAA組患者采用逆行治療,先球囊擴張ICA起始部打開通路,再支架取栓再通MCA、最后再次球囊擴張ICA起始部,18例患者中16例達到再通,9例患者未植入支架也取得良好再通率,較高于Sallustio等[1]報道近端支架植入的串聯(lián)病變成功再灌注率(64%);其中3例患者在ICA起始部球囊預擴張后,遠心端MCA閉塞自發(fā)再通。本研究認為采用上述方法開通LAA類串聯(lián)閉塞血管,是一種可選擇的較好方法。這類患者ICA頸段急性閉塞是粥樣硬化斑塊基礎上繼發(fā)原位血栓形成,血栓負荷一般不重,球囊預擴張常能開出滿意的顱內(nèi)血管進入路徑,之后行MCA取栓能在最短時間改善缺血區(qū)灌注,最后再次球囊擴張ICA起始部,必要時再行支架植入。入組患者術中未出現(xiàn)繼發(fā)血栓形成、栓子脫落與再發(fā)栓塞,可能與應用替羅非班、術中介入導管對管壁斑塊擠壓、應用保護傘良性相關。
對CE組患者采用順行治療,用8 F導引導管抽吸完全開通ICA起始部,再支架取栓開通MCA閉塞,15例患者中9例達到再通。其中6例患者ICA起始部抽吸出大量暗紅色血栓,如果不采用大直徑導管抽吸取栓,可能很難將其完全再通并易導致血栓逃逸、延長再通時間。這類患者ICA急性閉塞由心源性栓子栓塞引起,血栓負荷重、易碎裂、與管壁黏附力不強,且此處動脈管徑粗,采用大直徑導管抽吸取栓,可能是血管再通最完全、開通時間最短、費用最低的不二選擇[7]。
對AD組患者采用逆行治療,MCA取栓再通后再處理ICA夾層,其中2例患者夾層自發(fā)好轉而未行支架植入。AD所致真腔閉塞,多為血管內(nèi)膜下血腫形成并在內(nèi)膜與中膜間擴張、內(nèi)膜移位引起,內(nèi)膜撕裂、壁內(nèi)血腫進入管腔時可致遠端栓塞,形成串聯(lián)閉塞[8]。介入導管??身樌ㄟ^真腔到達遠端正常血管。ICA夾層多為長節(jié)段管腔閉塞,病變通常延伸至顱底,重建夾層往往需要植入多枚支架,難度大、耗時長[9]。因此,本研究先行遠端MCA再通,以通過Willis環(huán)盡早開通其供血區(qū)血供,最后再處理近端夾層,可能是取得較好療效的主要原因。
目前對MCA急性閉塞開通常采用支架取栓,再通率為62.7%~83.2%[10]。本研究采用中間導管負壓維持下支架取栓,再通情況好于大部分研究報道。這可能與本研究中該處閉塞大多是栓塞、應用中間導管負壓抽吸有關。有研究報道,中間導管負壓維持輔助支架取栓可提高血栓吸取成功率,減少血栓逃逸和遠端栓塞,尤其適用于栓塞性閉塞;對支架無法捕獲的局部血栓抽吸,可進一步提高取栓效率[11-12]。
本研究在支架取栓時發(fā)現(xiàn),CE組患者遠端閉塞血栓負荷重,閉塞原因可為LAA。如2例患者伴發(fā)ICA末端閉塞,其中1例微導管不能通過閉塞,1例替羅非班推注后SWIM取栓3次仍閉塞并因持續(xù)低血壓、心率波動大等終止手術;3例患者M1段分叉處T型血栓,其中2例再通失?。?例患者MCA閉塞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其中2例介入開通失敗。這可能是該組患者ICA起始部完全開通后均未出現(xiàn)MCA閉塞自發(fā)再通及血管再通率明顯低于LAA、AD組的原因,以后可嘗試應用更大管徑抽吸導管,以提高血管再通率。LAA組患者MCA閉塞處血栓負荷較CE組小,7例為M1段分叉前閉塞,6例為M1段分叉后單干栓塞,4例為M2段栓塞,另1例存在M1下干起始處重度狹窄。這提示串聯(lián)病變也可在ICA頸段栓塞、顱內(nèi)段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再發(fā)栓塞或原位血栓形成。
盡快開通顱內(nèi)閉塞動脈、恢復其供血區(qū)有效灌注是介入治療的核心。本研究分析3組患者手術持續(xù)時間,發(fā)現(xiàn)AD組明顯長于LAA組、CE組,CE組明顯短于LAA組、AD組;股動脈穿刺至MCA閉塞再通時間,CE組明顯長于LAA組、AD組,可能與CE組閉塞血管血栓負荷重、需多次抽吸與取栓有關,并可能是癥狀性腦出血發(fā)生率較高、預后較差、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還不夠大,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倚,有待擴大范圍及樣本量進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