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義彬 李晨光 劉儒鵬 竇文廣 岳軍艷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安陽 453100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健康體檢的普及,CT 檢查對于微小病變的檢出率顯著提高,肺磨玻璃結節(jié)(GGN)受到了臨床檢查的高度重視[1]。肺GGN 是指在高分辨率CT 圖像上呈現(xiàn)為密度低于血管支管束的一種局灶性結節(jié)病變,但是可以清晰顯示出內部的支氣管血管束[2]。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肺GGN 可以是良性病變,如纖維化、水腫、炎癥等,也可能是惡性病變進展期或早期活動期,且GGN 的惡性率顯著高于實性肺結節(jié)[3]。GGN 的臨床發(fā)生率較高,且無明顯的臨床特征,缺乏特異性,因而應用非病理學技術鑒別浸潤性病變和浸潤前病變的難度較大[4]。對于無手術禁忌證、無遠處轉移的浸潤性病變,微創(chuàng)手術仍為首選治療方式,但是開展治療前需根據(jù)實驗室檢查、具體影像特征等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本研究實施對照分析,選擇61 例肺GGN 浸潤前病變與浸潤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給予CT 檢查,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7月15日~2020年7月15日于我院治療的61 例GGN 患者,其中30 例為浸潤前病變,31 例為浸潤性病變。30 例浸潤前病變患者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5~73 歲,平均(49.08±3.18)歲。31 例浸潤性病變患者中,男18 例,女13 例;年齡27~71 歲,平均(49.04±3.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本人知情同意,且自愿簽訂相關知情同意書;經(jīng)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GGN 疾??;具有正常的視聽、語言、理解能力,可保證良好配合度;病理結果與CT 檢查資料均完整。
1.2.2 排除標準 剔除患有嚴重肝、腎、心、腦等疾病者;合并存在惡性腫瘤疾病者;影像學資料缺失者;合并存在認知或者精神障礙者;甲狀腺功能障礙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碘對比劑過敏者。
1.3 方法CT 檢查:兩組患者均接受CT 檢查,CT檢查儀型號為Revolution CT,檢查前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深吸氣后屏氣掃描,掃描范圍自肺尖覆蓋至肺底,未實施靶掃描。掃描參數(shù):管電流為80~160mAs,準直為128×0.625,螺距為1.0mm,矩陣為1024×1024,重建層厚為1.25mm,間隔為0.625mm。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由我院具備2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胸部影像診斷醫(yī)師進行檢查和分析,圖像后處理時,窗位是-800~-600HU,肺窗的窗寬是1 600~2 000HU,將數(shù)據(jù)傳入AW4.7 工作站實施重建。以雙盲法進行閱片,所觀察的內容主要是病變部位(包括左肺上、下葉,右肺上、中、下葉)、CT 征象(包括分葉征、毛刺征、空泡征或者空氣支氣管征、胸膜凹陷征),同時對于最大直徑進行測量,測量3 次后取平均值對比。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CT 征象;②對比CT 定量參數(shù);③對比軸位測量以及軸冠矢三平面測量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取SPSS 24.0 軟件對本研究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與正態(tài)分布相符合,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 或%表示,獨立樣本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疾病CT 征象情況評價經(jīng)過對兩種疾病的CT 征象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浸潤前病變最大直徑小于浸潤性病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浸潤性病變分葉征出現(xiàn)率顯著高于浸潤前病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疾病毛刺征、病灶發(fā)生部位、空泡征或空氣支氣管征、胸膜凹陷征的出現(xiàn)率并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疾病CT 征象情況評價量表[n(%)]
2.2 兩種疾病定量參數(shù)分析浸潤前病變與浸潤性病變的平均CT 值、標準化碘濃度存在明顯差異,(P<0.05),平均碘濃度并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疾病定量參數(shù)分析(±s)
表2 兩種疾病定量參數(shù)分析(±s)
病變平均CT 值(HU) 標準化碘濃度平均碘濃度(mg/ml)浸潤前病變(n=30) -603.28±286.25 0.28±0.181.19±0.41浸潤性病變(n=31) -537.72±129.87 0.61±0.451.21±0.37 t 5.0144.8690.200 P 0.0000.0000.314
目前,全球肺癌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是造成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惡性疾病之一[5]。肺癌早期并無顯著臨床癥狀,因而極易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6]。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腺癌是肺癌組織學中常見亞型,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且研究發(fā)現(xiàn)GGN 和早期肺癌間存在相關性,生長速度較為緩慢,為惰性結節(jié)之一,持續(xù)存在的GGN 病理上屬于肺腺癌的可能性較大[7]。GGN 的病理基礎為病變組織沿肺泡壁伏壁生長,不伴隨存在肺泡結構,肺泡的含氣量較為充足,肺腺癌新病理類型為AIS、AAH、MIA、IAC,其中AAH 是襯覆肺泡與呼吸性支氣管上的局限性非典型增生,AIS 是肺腺癌細胞沿肺泡壁生長,不存在胸膜、血管、間質浸潤,因而被視為是浸潤前病變[8]。IAC 的病灶超過5mm,MIA肺腺癌內有≤5mm 的浸潤灶,因而被視為是浸潤性病變。浸潤前病變與浸潤性病變間的生物學行為并不相同,浸潤性病變的淋巴結轉移較多,預后較差,因而準確鑒別兩種疾病類型具有重要意義[9]。
GGN 的體積較小,邊緣影像學特征對于鑒別診斷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示,分葉征和胸膜凹陷征是鑒別GGN 良惡性的主要征象[10]。分葉征指的是病灶表面有凹凸不平波浪狀改變,形成的機制為分化不同程度細胞的生長速度并不一致,被鄰近的肺間質阻擋或者是內纖維組織牽拉形成[11]。本研究中,浸潤性病變分葉征出現(xiàn)率(77.42%)顯著高于浸潤前病變(53.33%)。胸膜凹陷征是指存在牽拉的部分胸膜不存在增厚粘連情況,此種癥狀主要出現(xiàn)在含有實質性成分肺腺癌中,主要成分是因結節(jié)本身纖維瘢痕對于胸膜的實性成分和牽拉造成,因而浸潤性病變出現(xiàn)該征象的可能性同樣較高,本研究中達到了80.65%。研究中,浸潤性病變的毛刺征出現(xiàn)率同樣高于浸潤前病變,原因是腫瘤不同區(qū)域細胞分化、生長速度間存在差異,導致腫瘤內部收縮,因而浸潤前病變主要顯示為類圓形或者是圓形的形態(tài),腺癌則更多顯示為不規(guī)則形態(tài)[12]。腫瘤造成的GGN 可出現(xiàn)假性空洞,空氣進入肺泡的可能性較大,因而空泡征同樣為患者常見的CT 征象,同時也是惡性病變的重要標志[13]。
綜上所述,在GGN 浸潤前病變與浸潤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中,CT 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且兩種疾病間的診斷準確性并無差異,可通過CT 圖像對于兩種疾病實施鑒別,具有理想的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