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摘要: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持續(xù)推進,新課標逐步落實,為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帶來挑戰(zhàn),原本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較好成效,應將信息技術融入課上,將抽象知識具體化,輔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提高教學實效性。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路徑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教師教學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地理;信息技術;整合路徑
新課標的實施,為高中學校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實踐性特征,知識講解很難達到效果。通過將地理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具有重要價值。因此,聯系高中教學實際,分析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路徑,對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一、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術是科技時代的產物,涵蓋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智能技術、通信技術等,可為傳統(tǒng)地理課堂帶來諸多轉變。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地域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具有一定教學難度,涉及內容廣泛,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很有可能出現難以理解的情況。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可以改善這一情況,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尤其是在新課標下,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被提出,傳統(tǒng)教學方式適用性被削弱,必須積極進行教學改革[1]。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就是一種有效途徑,一方面有助于改進教學水平,借助信息技術精準定位、把控教學方向,優(yōu)化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設置科學知識框架,增強學生知識理解,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等,可以充分發(fā)揮輔助作用,科學擴充學習內容,將教材內容以圖文聲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靈活;另一方面,地理教師可借助新式課程,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主動學習能力,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均要求,教師應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提高其綜合素質,而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有效利用,能幫助開發(fā)學生個人動手、實踐能力,將理論在實踐中應用,做到相互結合,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力、思維力,切實提高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
二、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路徑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是重要指導文件。高中地理課程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優(yōu)化課上教學,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辟全新教學方式,增強課上體驗,保證學生學習效率。
(一)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有助于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模式,使其在情境的引導下,深入思考問題。由于高中地理中,涵蓋內容較多,包含地圖專題、地球運動專題、大氣專題、水環(huán)境專題、陸地環(huán)境專題等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情境。比如,為學生播放影片、對比圖片等。與此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設置專業(yè)化地理知識平臺,將地理與信息技術較好融合,培養(yǎng)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并配合課堂活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2]。
在整合過程中,地理教學資源會從原本依靠教材獲取,轉變?yōu)橐揽炕ヂ摼W獲取,資料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可靈活利用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保證課上教學多元化、個性化。針對學生在地理課上提出的有關問題,教師也可以合作探究形式,帶領學生探索,打造實踐課堂,在此期間,高中生會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對地理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而后任課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使學生在充足的資料支撐下,不斷探討、論證自身觀點,最終得出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論,完成提出、分析、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形成思維閉環(huán),為學生今后主動習得、探究地理知識奠定基礎。
(二)合理利用信息工具
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符合科技時代發(fā)展特征,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快速掌握信息工具,輔助完成課上教學,同時開發(fā)信息工具功能,用于發(fā)掘高中生地理學習能力,實現深層次、高度整合。具體而言,教師應與學生協(xié)同使用信息工具,根據教與學實際需求,選擇使用不同信息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多練習機會,培養(yǎng)信息獲取、綜合分析能力[3]。比如,高中地理知識點間,存在緊密聯系,但又較為分散,難以掌握,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軟件,與學生一起構建思維導圖,Mind Master就是一款專業(yè)的思維導圖軟件,教師可根據切實需要,與學生共同探索該軟件的使用方法,并繪制思維導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的知識串聯在一起,使習得知識更加系統(tǒng),教師則可以較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加以針對性講解,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縷清思路,提高學習效率。
(三)優(yōu)化調整地理課程
在信息技術加持下,高中地理課程往往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均需作出適當調整,以滿足教學需要,實現地理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首先,教師應明確授課方式、教學目標,若盲目授課,課上重點、難點無法區(qū)分,整個授課過程也會相對混亂,課堂秩序難以維持。因此,地理任課教師在課程調整前,需做好充分準備工作,了解學生切實需求,做好教材分析、資料補充,保證課上教學內容充實。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上教學,會從聽覺、視覺、感官等層面,對高中生造成刺激,使原本單調、枯燥的地理課堂更加豐富,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引起師生共鳴。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通常作為載體,教師應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改變傳統(tǒng)講授形式,布置探究性、開放性問題,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的課堂效果,引導學生探索地理知識,化被動為注重,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育技術均在不斷更新,為高中學校教育工作變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地理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征,傳統(tǒng)教學方式很難發(fā)揮效用,需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合理利用信息工具、優(yōu)化調整地理課程等方式,實現地理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培養(yǎng)學生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為其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秀萍. 基于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6):827.
[2] 張成旭. 淺析高中地理新課標教學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J]. 文存閱刊,2020(30):89.
[3] 姚雙雙. 新課標下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 中外交流,2018(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