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水華 圖/圖蟲創(chuàng)意
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大多與氣候變化和農事相關,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除外。
這四個節(jié)氣,代表了地球因偏心率產生的公轉周期節(jié)點——北半球一年中晝夜平分、晝長夜短、晝短夜長的四天。
冬至流行于整個北半球,是不少民族的盛大節(jié)日。鄂倫春族把冬至稱為“托”,意思是“開始落雪的季節(jié)”,在這一天要把曬干的肉拿出來做燉菜,分給全家吃。
北歐的日耳曼人稱冬至為耶魯節(jié),意思是“狩獵”。男人們在這一天出門狩獵,婦女們則動手制作糖霜餅干。
仔細觀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各民族在冬至這一天的飲食共性:高熱量、儲備糧。
每年冬天,來自北冰洋的冷空氣都會被壓縮成高壓氣流,一路南下,導致中國大部分區(qū)域的氣溫明顯低于全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qū)。低溫導致大量動植物進入休眠期或半休眠期,繼而引發(fā)農牧業(yè)蕭條。對古代中國人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在漫長的冬季沒東西吃。饑、寒是古人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冬至,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這一天,常常意味著食物最匱乏的艱難時期來臨。我們熟悉的數(shù)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算起的。熬過了這一陣,就意味著活下去的可能性增大,要敲鑼打鼓放爆竹慶祝——這是從冬至到過年,中國很多地方都留有放鞭炮習俗的原因。
《后漢書》寫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远吝@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全民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在這樣的氛圍下,百姓們饋贈禮品,邀請吃飯,鄉(xiāng)鄰之間相互幫襯,共同度過冬至。事實上,隨著私有經濟的發(fā)展,從漢朝開始,中國社會貧富差距逐步拉大。而曹魏時期推行的給客制、民屯制、租調制,進一步促進了地主階層的興起。在最難熬過的寒冬臘月里,家有余糧的地主操辦酒食,饋贈佃農,保證他們能活到來年,繼續(xù)耕作。
冬至各地吃餃子、餛飩、湯圓、年糕等食物的風俗,都有強烈的分享屬性:它們一煮一整鍋,且能夠按比例分給眾人。這些以淀粉為主要材料的食物能提供更多的熱量、飽腹感,是人們在寒冷冬季最渴望的。更重要的是,華北平原出產的小麥,是秦漢以來中國腹地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它適合作為越冬食品長時間存儲。這一邏輯與其他民族在冬季食用高熱量的儲備糧,是完全一樣的。
有意思的是,廣西沿海的欽州、防城港地區(qū),當?shù)厝嗽诙敛怀燥溩?,而吃粽子——在濕熱的南海之濱,不太適宜小麥種植,當?shù)啬墚a二季稻甚至三季稻,基本沒有餓死的風險。即便如此,冬季依然是食物相對匱乏的時期,在冬至這個時間點上,吃稻米和豬肉裹成的粽子也同樣代表了那種由來已久、人類共通的越冬心理與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