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峰
(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再審申請制度在我國古已有之,早在《春秋》中即規(guī)定有讀鞫、乞鞫的制度。民事再審制度成型之初,本著職權主義有錯必糾的思想,進入再審的案件是無需收取訴訟費的。而隨社會發(fā)展,當事人主導民事再審的啟動成為共識,公權力既已讓步,那必然要對當事人無限自由的訴權予以適當規(guī)制。1999年頒布的《〈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補充規(guī)定》中對當事人提起再審的案件是否收費進行了區(qū)分處理,規(guī)定兩類情形下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繳納訴訟費用:一是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的;二是當事人對一審裁判未提出上訴,一審判決、裁定或調解書發(fā)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又提出申請再審的,其他再審案件仍然不收取訴訟費,2006年國務院制定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保留了該做法。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頒行后對規(guī)范訴訟程序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其已有十多年未經調整和修補,漸漸與當前的司法現(xiàn)狀有所脫節(jié)。近年來,隨著法律意識的普及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道路交通的便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由當事人啟動申請進入再審的案件數量猛增。其中確實有屬于人民法院程序有瑕疵或者實體結果有問題的,但亦存在部分當事人惡意利用法律和規(guī)范的不完善,拖延訴訟程序、浪費司法資源的情形,本文討論的二審裁定撤訴或按撤訴處理的案件申請再審之情形即屬于其中比較突出的典型。該類案件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1)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上訴人撤回上訴的;(1)當事人綜合考慮后要求撤回上訴;(3)上訴人未交費,法院裁定按撤回上訴處理;(4)上訴人經法院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法院裁定按撤回上訴處理。因缺乏權威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對該類案件進入再審時是否應收取訴訟費產生了一些爭議,成為民事再審案件程序中一個亟需明確的爭點。筆者認為,對于當事人提起上訴,但未經二審實體審理的案件,由當事人啟動申請再審,經法院裁定進入再審的案件,當事人應當繳納案件受理費。理由如下:
審級制度的設計既有維護司法終局性權威的結果,也是公正和效率相平衡的體現(xiàn)。審級制度不僅是對當事人單向的約束,同時對人民法院自身也有約束力。我國當前實行兩審終審制,再審程序即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啟動應當作為一種兜底存在,并不應當在正常的訴訟流程中頻繁出現(xiàn)。如果片面放縱當事人訴訟中的自由而放棄對制度秩序的維護,只會導致司法權威的喪失,最終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而且民事訴訟本就是利益沖突匯集之所,訴訟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天然的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當事人所追求的自由本就是背道而馳的,既雙方當事人追求的絕對公正和自由在其本質上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那么在對制度的選擇時還是應有所取舍,更多傾向對客觀公正、安定和有序等價值取向的選擇。從司法實踐看,不收取訴訟費用給了部分當事人可乘之機,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提起申訴的前提是“認為生效的裁判錯誤”,已經充分考慮到不同當事人的法律素養(yǎng)不同,故而充分尊重了當事人的主觀認定,已對當事人的訴權給予了充分的保護。但現(xiàn)實中因制度漏洞展示出的利益,本應是對當事人的權利進行保護的制度成了當事人規(guī)避訴訟費用、拖延生效裁判執(zhí)行的保障,再審申請權的濫用成了一種當事人利益實現(xiàn)的手段,這是對遵守制度和秩序者利益的侵犯,侵害遵守秩序者的利益給出的導向是人人對秩序的背棄,顯然是不利于訴訟關系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性的。在法院層面上,當事人在一審裁判作出后提起上訴,這個過程牽涉到上訴程序的啟動、多次的送達、法院內部的立案、審查及結案等程序,后又未經實體審理后撤訴或按撤訴處理,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折損了對方當事人對訴訟的心理期待,損害了司法權威,是對裁判威懾力的削弱。
我國現(xiàn)已對再審申請完成了訴權化的改造。按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生效裁判當事人只要認為存在該法第二百條規(guī)定的法定情形之一,即可向相應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再審申請,但人民法院在對當事人的再審申請進行審查立案時,也只是形式審查當事人再審申請的緣由是否與法定形式要件相符,并不以生效判決是否確有錯誤為原則。在受理后,人民法院須在法定期限內作出駁回再審申請或者進入再審的裁定。故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本質上是再審之訴,與一審起訴和二審上訴一樣都是訴權,同樣基于訴的利益而存在。而且因當事人申請再審被法院裁定進入再審的案件,再審審理時人民法院與一般訴訟一樣需要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其審理程序也并無獨特之處,與一般的訴訟并無二致。因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未為再審之訴單獨配備獨立程序,再審程序依附在一般的民事案件審理程序之中,不具有獨立性。對于本文討論的二審裁定撤訴或按撤訴處理的案件,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guī)定了對生效裁判一般須向上一級法院提出再審申請的規(guī)定,可見該類案件仍是由原受理其上訴的法院進行再審的審理工作。綜合起來不難得出結論:既然我國再審制度采用了附隨參照一般訴訟程序進行的設計,而當事人行使一、二審的訴權均需繳納相應數額的訴訟費用方得進行,按照司法裁判有償原則,當事人再審訴權的行使同樣是對司法資源的消耗,沒有理由不收取訴訟費用。況且二審裁定撤訴或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并未經過二審審理,當事人也并未為二審的審理繳納過全部的訴訟費用,再審一定程度上有實際上的二審之嫌,收取訴訟費用并未對當事人的負擔有所增加。
訴訟是一種糾紛的解決手段,從社會多元化解糾紛的視角下審視,這種手段也應該是最后的手段,不應輕易采用。如果生效裁判“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司法判決的終局性和程序的安定性也就無從談起?!保?]當事人既然已經選擇了訴訟方式,那么在這個最后的手段里把問題處理掉是最優(yōu)解。一個本很有可能正常在二審終審的審級制度下得到處理的案件,因當事人的原因產生了再審之訴。如果是因法院的錯誤造成了案件結果不公,那訴訟成本自不應由當事人負擔,但對因當事人自身原因造成的訴訟結果偏差,相應額外產生的費用當然應該由原因人自行承擔方才公平,也符合邏輯。二審裁定撤訴或按撤訴處理案件的四種情形,要么是當事人的訴訟策略、要么是當事人對訴權的放棄,無一屬于因法院的錯誤導致當事人無法正常進行二審,因此,需要另外提起再審申請來保護自身權利。既如此,訴訟成本不應轉嫁給他人,由當事人自行負擔完全可以。對當事人因自己的原因引起的額外訴訟的費用的征收客觀上增加了當事人偏離正常法律途徑的可視成本,促使其尋求在已經搭起的框架里一次解決問題,避免額外的訟累,可以有效節(jié)約司法成本,繼而減少部分當事人不必要的冗余操作,縮小濫訴存在的空間。
不可否認,本文討論的情狀中有部分確實是審理過程中存在程序問題甚至是錯案,法諺有云“為了正義,哪怕天崩地裂”,對正義的無限追求固然令人振奮,但過于昂貴的代價非所宜。不可否認,因不同裁判者認知的差異、學識水平的高低,相對意義上的錯案是無可避免的,但不應在制度設計上鼓勵當事人不計成本地追求完美的正義?!爸挥挟斒氯苏嬲焉暾堅賹徱暈槲吠?,他們才會倍加珍視此前的訴訟程序,才會千方百計地利用原審所提供的機會來維護自己的權利。”[2]再審程序的啟動過于隨意,必然會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審級制度,導致終審不終。在甄選訴訟費用的收取對象時應當充分考慮讓其發(fā)揮“分流器”的作用,從入口上將明顯無益的訴訟擋住,減輕司法系統(tǒng)的負擔,“為已經人民法院處理過的糾紛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過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