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艷
摘? 要:目的? 分析人文關懷理念應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人文關懷理念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對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飲食質量、睡眠質量、自覺癥狀、社會活動、精神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可幫助晚期乳腺癌患者消除負性心理情緒,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舒適度,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晚期乳腺癌;人文關懷理念;護理效果;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4-0-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及生活壓力的不斷上升,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增加且趨于年輕化的發(fā)展趨勢。乳腺癌作為威脅女性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惡性疾病,目前已被列為威脅女性生理健康的“頭號殺手”,一經確診,即預示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將受到嚴重威脅[1]。對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而言,由于其在發(fā)病初期癥狀多不明顯,因此在確診時,病情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此時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行為將會出現(xiàn)明顯變化。因此,針對晚期乳腺癌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十分必要。人文關懷護理是一種結合護理學、哲學等內容的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對服務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對護理流程進行改進加,注重護理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護理宗旨。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文關懷理念應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護理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40~66歲,平均年齡(57.41±4.88)歲;患病部位:左側20例,右側20例;浸潤性導管癌18例,導管內癌10例,黏液腺癌癥9例,浸潤性小葉腺癌3例;腫瘤TNM分期:Ⅲ期18例,Ⅳ期22例。對照組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7.52±4.91)歲;患病部位:左側22例,右側18例;浸潤性導管癌19例,導管內癌11例,黏液腺癌癥8例,浸潤性小葉腺癌2例;腫瘤TNM分期:Ⅲ期19例,Ⅳ期21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原發(fā)性乳腺癌,且經病理學確診,符合《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中的相關標準;乳腺癌晚期患者,腫瘤TNM分期為Ⅲ~Ⅳ期[3];病情穩(wěn)定,卡氏功能狀態(tài)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70分,預計生存期≥6個月;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心、腎、肝等臟器疾病者;內分泌失調,激素水平紊亂者;神經功能及語言功能障礙者;病情嚴重,預計生存期少于6個月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針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外科護理、基礎心理護理等,同時與患者家屬多交流,為患者提供營養(yǎng)支持,指導患者用藥等。觀察組采用人文關懷理念護理干預。①心理支持: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紹醫(yī)院各科室情況,帶領患者了解醫(yī)院環(huán)境,傾聽患者對于治療的疑問并給予解答,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護理需求,告知患者接受治療的臨床路徑,必要時可邀請成功康復的患者來院進行現(xiàn)場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意識到配合醫(yī)護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環(huán)境護理:為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居住環(huán)境溫馨舒適,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病房內溫度、濕度的調整,同時合理調節(jié)病房內的燈光,保持病房通風,定期清掃病房。③親情支持。允許患者家屬每日對患者進行陪護,同時記錄患者家屬的聯(lián)系方式,并對其進行相關培訓,邀請其參與臨床簡單的護理工作,增強患者家屬的參與感,提醒患者家屬,多鼓勵、關懷患者,幫助患者提升治療信心。
1.4? 觀察指標
①生活質量:分別在護理前后采用SF-36簡明健康狀況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價[4],內容主要包括飲食質量、睡眠質量、自覺癥狀、社會活動、精神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6項,每項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②護理滿意度:在護理干預結束時以問卷調查、現(xiàn)場填寫的方式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溝通充分性、護理人員的溝通態(tài)度、護理人員的護理專業(yè)度等,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飲食質量、睡眠質量、自覺癥狀、社會活動、精神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88±4.56)分,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3.97±3.5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發(fā)病初期的癥狀表現(xiàn)相對不明顯,在最終確診時,病情已發(fā)展至晚期,此時患者的身心負擔較大[5]。對于乳腺癌晚期患者而言,其遭受的影響不僅僅來自病情折磨,還包括手術、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以及家庭負擔、自我形象的損害等方面[6]。因此,臨床不僅需要注重患者的治療與癥狀控制,還需要關注患者的情緒、精神狀態(tài)與生活質量[7]。
結合乳腺癌晚期患者的實際情況,本次研究提出了人文關懷理念護理干預措施。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后,觀察組飲食質量、睡眠質量、自覺癥狀、社會活動、精神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人文關懷理念護理模式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yī)學模式[8],以人文關懷理念展開實施,為患者提供了包括需求、人格、尊嚴、價值、權利等方面的支持,讓患者切實體會到被關懷、被尊重[9]。在人文支持下,使患者的身心愉悅感得以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得以提高,最終體現(xiàn)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人文關懷理念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通過各種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心態(tài),使患者自身處于一個放松、舒緩的環(huán)境中,接受目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對自身的心態(tài)進行積極的調整;同時加強對于休息及睡眠的重視程度,使自身獲得更優(yōu)質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還可通過合理的渠道宣泄自身的壓力,幫助患者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培養(yǎng)患者堅定的意志及堅強的信心;此外,通過體質鍛煉,增強體質,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可幫助晚期乳腺癌患者消除負性心理情緒,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舒適度,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曉茹,楊茹.人文關懷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勞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20,17(3):401-403.
[2]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9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9,29(8):609-679.
[3]李艷華,梁微,周珍珍.層級心理護理聯(lián)合人文關懷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6):69-72.
[4]王雪.人文關懷護理對乳腺癌圍手術期患者自護能力與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1,19(2):191-192.
[5]連奕娟,黃梅玲,王秀春.人文關懷護理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勞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20,7(11):1961-1962.
[6]張海霞,劉愛勝,施靜,等.人文關懷護理結合情緒釋放法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抑郁、焦慮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21,11(11):110-114,137.
[7]李翠蓮,何石梅,張水娟,等.人文關懷護理在增強乳腺癌圍術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降低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0):95-96.
[8]周文娟.人文關懷護理對乳腺癌化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9):3140-3142.
[9]孫艷,張彬,黃倩,等.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干預聯(lián)合人文關懷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病恥感、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9,16(4):220-223.
[10]彭翠娥,李贊,周波,等.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個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術后乳房重建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3):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