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雁宇
一、原文及譯文整體內(nèi)容及風格的介紹
1.整體內(nèi)容
本篇散文通過描述現(xiàn)實生活中跑步這一事件的所見所聞,表達了作者的所思所感,并揭示了跑步與資源匱乏之間存在的深層聯(lián)系和社會意義。文章開篇,作者就表明了自己對跑步的消極態(tài)度——討厭、乏味,但是作者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和他一樣盡管厭惡跑步,卻還在堅持甚至是情愿去做這件事情。由此提出疑問——人們?yōu)楹我ヅ懿??緊接著作者通過對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通公民、理論家:經(jīng)濟學家、哲學家、神學家)的闡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結(jié)合自身所感,最終得出結(jié)論:人們之所以去跑步是因為害怕自然資源枯竭,這一自然資源即指人類的身體健康。換句話說,人們跑步的目的是在保護地球資源的同時保護自身身體健康。
2.風格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散文在翻譯過程中要求內(nèi)容與風格并重。此篇散文譯文結(jié)構(gòu)簡練、語言簡潔、文筆流暢, 且十分講究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 給人以獨特的閱讀感受,起到了警醒和警示的作用。譯者在翻譯這篇散文時,靈活巧妙地運用翻譯技巧,不僅譯其形而且傳其神,準確地把握散文在語言上的節(jié)奏, 并恰當予以轉(zhuǎn)換, 使譯文與原文在風格方面相吻合,在兼顧忠實與通順的前提下,再現(xiàn)了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但有部分句子仍存在翻譯不得當?shù)牡胤?,不符合中文語感,有待改進。
二、詞匯譯法賞析與點評
1.轉(zhuǎn)譯法
在英譯漢過程中,原文中有些詞在譯文中需要轉(zhuǎn)換詞類,才能使?jié)h語譯文通順自然。文中多處運用名詞轉(zhuǎn)譯成動詞的用法,將英語中由動詞派生的名詞和具有動作意義的名詞轉(zhuǎn)譯成漢語動詞。
1. For me, the pace is wrong for contemplation of either ideas or vistas.
在我看來,這種步速既不宜于思考,也不宜于觀景。
例1中,“idea”是名詞,“vista” 也是名詞,意思為“街景遠景”,二者與“contemplation”:“意圖”連用,在句中名詞轉(zhuǎn)譯為動詞,分別譯為“思考”和“觀景”,整個句子讀起來忠實又通順。
2.Another person runs to avoid doing anything else, to dodge a decision about how to lead his life or a realization that his carrot and stick.
另一個人跑步則是為了避而不做別的事,不對如何生活做出決定,不感受自己生活碌碌無為。
例2中,“decision”在句中名詞轉(zhuǎn)譯為動詞,譯為“做出決定”;“realization”在句中名詞轉(zhuǎn)譯為動詞,譯為“感受”。雖然使用了轉(zhuǎn)譯法,更便于讀者理解,但我本人認為這句譯文稍微有些不符合中文語感,有待改進??梢宰g為:另一個人跑步則是為了逃避做其他事情,他不肯對未來做出決定,也不愿感受自己碌碌無為的生活。
2.增詞法
增詞法是在翻譯時按照意義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詞使文章來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文中也多處運用到增此法,例如:
Like a hairshirt or a bed of nails, the more one hates it, the more virtuous it makes on feel.
就像穿剛毛襯衣,睡釘床一樣,你越是不喜歡,就越覺得自己品行高尚。
從例句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譯者在名詞前增加了動詞。如果不加動詞,譯為“像剛毛襯衣和釘床一樣”的話,意思不夠完整明確。在名詞之前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而又其意的動詞“穿”和“睡”,形成兩個動賓詞組,可以使句子讀起來則更加通順自然,意思更加明確,符合漢語習慣。
3.歸化法
歸化法是在譯文中把源語言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用目的語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來代替,特別是一些具有比喻和象征性的事務(wù)和語言,使其順應(yīng)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文化,使讀者容易讀懂譯文。
4.異化法
異化法是譯者通過注解來向讀者介紹異域文化,保持原文異國情調(diào)的同時,真實地傳達原文內(nèi)容。
三、句子譯法賞析與點評
1.合句法
文章中合句法的運用有:把兩個句子譯成一個單句,例如:
Theologists may take the argument one step farther. It is our modern irreligion, our lack of confidence in any hereafter, that makes us anxious to stretch our mortal stay as long as possible.
神學家會進一步爭論說:現(xiàn)代人因為不相信宗教,對未來缺乏信心,才迫切地想要盡量延長在世的時間。
文中第二句話是第一句話中神學家所說話語的引用,兩個句子間用冒號連接,更加符合漢語語體表達,更加連貫。
2.分句法
分句法在文中的運用有:把原文中的一個句子拆開譯成兩個句子,例如:
In the depths of our consciousness we are fearful that we are creating an uninhabitable world.
大家從心底里擔心,我們正在制造一個無法居住的世界。
譯者在翻譯時將從句拆開,譯為兩個句子,“大家從心底里擔心“,”我們正在制造一個無法居住的世界“。這樣的表述避免了從句結(jié)構(gòu)復雜和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情況,更加便于讀者理解。
3.定語從句譯法: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前置法
四、語言與文本整體風格的賞析
譯者為了體現(xiàn)散文獨特的語言風格, 采用了修辭手法、變換句子結(jié)構(gòu)等等方法, 使思想情感和語體風格渾然一體。諸如排比、并列、重復等修辭手段的使用, 變換句式和句子的長短,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同時,譯者善于使用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諸如:抄近路,巴不得,趕時髦,烏七八糟等等以及一些四字成語的使用都能夠體現(xiàn)中國化。譯文干凈、利落, 通俗易懂,在保證忠實通順的前提下,更加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就文本的整體風格而言,譯者在探討資源匱乏這件嚴肅的問題時,以自身經(jīng)歷和想法作為出發(fā)點,采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法,而不是晦澀難懂的研究術(shù)語,這不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也便于讀者真切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不管從其韻味, 還是從句式安排,都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