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銜接是幼兒在幼兒園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幼兒成長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轉折。小學生活和幼兒生活不一樣,年幼的孩子對新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所以幼小銜接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對幼兒日后的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為解決幼小銜接單向性、片面性、表面性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從教師角度和家長角度來提出解決策略,家園共育,達成共識,家長們要轉變觀念,推進幼小銜接工作。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庭;幼兒園;解決策略
一、 引言
從古至今,幼小銜接的重要性、關鍵性就受到大家的重視,也成為教育領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從字面上來看,“幼”即“幼兒,學前兒童”,“小”指的就是“小學、小學生”,“銜接”就是指“兩個相鄰階段之間的連接,聯(lián)系”。
幼小銜接大多在幼兒大班的時候開展,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幫助幼兒更好地從幼兒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這種過渡不單單指的是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更多的是幼兒內在狀態(tài)的循序漸進,逐步成長。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幼兒園更重視保育,更呵護幼兒,而小學更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這些不同并不是截斷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可以通過老師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引導幼兒逐步轉變、適應。同時不應悶聲苦干,要組織相應的家園活動向家長透露出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和銜接性。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會希望幼兒能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因此幼兒仍然受到教師和家長的一致期望。
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學習生涯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標志著幼兒向兒童的轉變。幼兒的心理和生理都將發(fā)生改變,小學的課程內容、上課時間、學習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課程更緊湊,強調程序性,而幼兒園以游戲為主,幼兒相對會比較輕松。因此開展合適的幼小銜接活動能讓幼兒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對幼兒性格成長的積極性具有良好影響,幼兒能從容有序地適應小學生活。
二、 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當前幼小銜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幼小銜接具有單向性、片面性、表面性,往往是幼兒園以小學化來主動向小學靠攏。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教育方案和深度有效的銜接工作,這兩點是幼小銜接不能順利、完善進行的關鍵之處。為了讓這些問題能得到順利的解決,我們首先要把幼兒園和小學教育之前的不同之處明確指出,認真扎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其次要開展系列活動,和學校、家長多方面配合,落實好幼小銜接的工作。
(一)單向性
現(xiàn)在,很多幼兒園在大班下學期就開始積極開展幼兒入小學前的準備工作,有的幼兒園甚至更早。在大班上學期的教育過程中,就從時間、課程、環(huán)境布置等主動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和幼兒園的聯(lián)系卻較少,甚至普遍認為幼小銜接應該是幼兒園向小學的,而非雙向的銜接。因此,形成幼小銜接工作的單向性。
(二)片面性
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很多家長會更關注幼兒的識字、算數(shù)等認知能力,忽略了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更關注幼兒的生活需求,而忽略了幼兒的心理需求;更關注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而忽略了幼兒交往等社會能力。
(三)表面性
幼小銜接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應有序安排,動靜結合,不能單單停留于表面,例如單單時間的延長——課程時間、游戲時間,應該注重質量的發(fā)展。老師可以通過更多環(huán)節(jié)來推進活動的進程,更多地引導幼兒深入學習活動,注重幼兒自主思考,想辦法。又例如課桌的擺放和小學一樣,老師應該更多注重幼兒的注意力的持久性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少地去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三、 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幼兒和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差異,老師和家長應該認識到由于年齡等的差別,幼兒的發(fā)展有異,幼兒相對小學生更為缺少秩序性,我們應針對二者的特點,展開不同的策略。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由于教學方式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適應,由此產(chǎn)生了幼小銜接的問題。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家長和老師、學校都應重視、關注這個問題。
(一)從教師角度
教師應該開展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在這個重大轉折中更好地適應。多年來,傳統(tǒng)的幼兒園正規(guī)教育更多的是為幼兒入學前做心理準備,但是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明顯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幼兒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又應如何做呢?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入小學打好基礎
(1)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一日活動中將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滲透在其中,利用角色游戲、情境表演等方式,讓幼兒增強想要學習的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組織、有目的地給幼兒看各種有關幼兒生長常識的圖片,通過講述使幼兒了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從而讓幼兒能主動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組織幼兒欣賞兒童故事,通過看、聽、講等方式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如欣賞《逃家小兔》時,先放一段視頻給幼兒看,引起他們的興趣,接著讓幼兒試著講述故事內容,讓幼兒回家多聽,多看,慢慢地可以完整地復述整段故事。這樣可以使幼兒逐漸養(yǎng)成會聽、愿聽的習慣。
(2)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等。進入小學,幼兒就要開始學寫漢字、數(shù)字,因此,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尤其重要。在大班下學期可以讓幼兒開始學寫一些簡單的漢字、數(shù)字(如可以按照描紅本寫),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更多地要求他們寫字姿勢規(guī)范。
(3)在一日常規(guī)中投放“班級公約”讓幼兒自主討論班級的約定,如“尊重別人不插話”“耐心聽講,會舉手”“愛惜米飯我能行”,和幼兒一起探討的約定能讓幼兒更有被尊重的感覺,讓幼兒更有自覺性。還可以邀請幼兒自主作畫,畫出班級公約,并張貼在墻面,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秩序感。教師還應逐步要求幼兒在常規(guī)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2. 鍛煉幼兒的意志,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
(1)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日生活皆教育,充分利用日常活動作為契機,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如做值日生來分發(fā)碗筷、點心;自主整理玩具和書架;自己疊被子整理衣服;照顧菜地的植物,并做好記錄。
(2)教師要做一名啟發(fā)者,引導者,注重挖掘幼兒的良好品德,注重德育。在班級的各種活動中,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幼兒有半途而廢的情況應該及時介入,鼓勵引導幼兒堅持完成自己的任務,并在全班幼兒面前提出“具體”的表揚。如“今天要表揚××小朋友,雖然一開始遇到困難,有點兒想放棄了,但是最后他堅持了下來,并且自己動腦筋解決了××××的困難”。通過榜樣的力量和老師對幼兒良好品德的正面教育,培養(yǎng)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優(yōu)秀品質。
3. 培養(yǎng)幼兒樂意當一名小學生的情感,加強幼小聯(lián)系,做好入小學的心理準備
教師除了可以在班級里模擬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做小學生的樂趣,了解小學生上課的基本程序、應遵守的紀律外,還可以在布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滲透些與小學有關的內容。如:在語言區(qū)提供有關小學校園、小學生活與學習的圖書或圖片,讓幼兒觀察、講述;在科學區(qū)提供書包等學習用品,讓幼兒嘗試分類并有序地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品;在表演區(qū)提供小學背景墻、書包、紅領巾等,鼓勵幼兒扮演小學生,創(chuàng)編、表演有關上學內容的情景劇等。
4. 教師為榜,營造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1)教師擔任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提供者,如在《小象消防員》閱讀中,我們可以提供“消防器材的辨認”和“迷宮闖關”卡,指導幼兒拓展知識,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在游戲中學習。
(2)在幼兒的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擔任引導者,在《爺爺一定有辦法》《喜歡鐘表的國王》《艾瑪過化裝節(jié)》等繪本閱讀時,可以通過豐富的語氣語言和精彩的PPT為幼兒朗誦書,增強幼兒讀書的興趣、知識和能力。
(3)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在繪畫、手工制作和文字轉換方面得到成就感。如大班即將畢業(yè),孩子們喜歡進行小制作,送給同伴、老師留作紀念。我們可以讓孩子們說出祝福,并幫他們寫成文字,讀給他們聽,最后再展示給別人看。在老師的引導下,許多幼兒也學著寫字,在制作賀卡、小禮物中因為有了文字的結合,讓收到的人更明白制作者的心意。這樣幼兒從文字和賀卡中就明白了文字的深意,再從文字中讀出了其意義,更樂意與學習寫字、認字。
(4)不只是語言,在一日的生活、教學中,通過環(huán)境影響,讓幼兒把文字符號與實際事物對號入座,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比如教幼兒玩“我說你做”的游戲時,幼兒在情境中認識了“左”“右”等文字;在搭建“海底迷宮”時,我們把“海底”“迷宮”打印出來,黏貼在紙板上,讓幼兒在建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認識。教歌曲“快樂的小廚師”時,我把“青椒”“牛肉”“洋蔥”等字結合圖譜寫出來。
5. 結合幼小銜接,開展相關主題活動
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了解小學,可以開展相關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等。在主題中,讓幼兒學習如何收納和分類學習用品,整齊快速地整理自己的書包;通過認知《小學和幼兒園有什么不同》讓幼兒通過記錄表來發(fā)現(xiàn)小學和幼兒園的區(qū)別;還可以為幼兒每人準備一個學具框,貼上幼兒的名字,框子里有文具盒、美術用品等,讓幼兒學習自己取放、整理,保持學具框的整潔,我們不定時進行評比。從而養(yǎng)成隨手整理、收拾學具的好習慣。
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幼兒到附近的小學熟悉學校的環(huán)境;或者請一些小學生到班上向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小學生活是怎么樣的,什么是課間十分鐘,談談他們入學以來的學習體驗與收獲等。讓幼兒產(chǎn)生向往的情感,也能消除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感,同時教師可以適當提升、小結,讓幼兒明白小學生要上的課程有什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是要付出努力的,慢慢地使幼兒從心理和生理都為入學做好了準備。
(二)從家長角度
在幼小銜接中家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能有利于幼兒的自信心和自我服務意識的發(fā)展。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飲食方面,抑或是幼兒間的社會性交往等,都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幼兒入小學前的準備,家園配合非常關鍵。那么家長又應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幼兒做好準備:
1. 心理方面的準備
家長要減少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使幼兒的內心自然地產(chǎn)生想當小學生的愿望。例如:早晨帶孩子到小學門口,讓幼兒看看那些戴紅領巾的小學生,產(chǎn)生羨慕之情。其次,家長要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和自我服務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使幼兒產(chǎn)生“我能行”的自信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事。這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基礎,因為進入小學教師就會逐漸地布置作業(yè),應引導幼兒自己準備好專門的小本子,記錄老師的作業(yè),而不是家長代辦,幼兒回家還要問家長作業(yè)是什么。
2. 身體方面的準備
充足的營養(yǎng)和休息,能使他們身體健康,同時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家長要保障充足的戶外運動時間,抽出適當?shù)挠H子時間和幼兒一起鍛煉、運動,在溫馨的親子時間里可以適當和幼兒聊一聊,你對小學有什么向往?有什么想了解的嗎?利用親子時間多和幼兒溝通,排解幼兒的壓力,增強幼兒的身心健康。在作息方面,早睡早起,逐步調整小學的作息時間,以免因突然改變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而影響孩子的健康。
3. 學習方面的準備
在家中創(chuàng)設一個溫馨獨立,較為不受外界影響的學習空間,和幼兒到超市選擇自己喜愛的學具,讓幼兒對成為小學生心懷憧憬,在溫馨的環(huán)境和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愛上學習。對即將入學的孩子來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
4. 安全教育的準備
家長要讓幼兒了解外出行走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如: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遇到紅綠燈要紅燈停,綠燈行;遇到陌生人時,不與陌生人說話,不拿陌生人給的東西等。
5. 交往能力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兒進入小學和新伙伴的交往、融入。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兒園那樣,對成人有太多的依賴,而要求孩子自我管理。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教育。比如在公園玩耍時,鼓勵幼兒主動和別人一起玩;產(chǎn)生糾紛了可以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大喊大叫,讓幼兒明白大家都喜歡有禮貌、會謙讓的好孩子。家長自己也應該言傳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幼兒。
四、 結語
毫無疑問,幼小銜接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但是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需要長期的時間和大量的工作。幼小銜接工作是否能有序進行,需要幼兒園和家長、幼兒的良好銜接和配合,三者各司其職,相互融合、交流,才能使幼小銜接有序、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楊燕.我國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07(4).
[2]李召存.論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3]梁嘉.淺談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J].幼兒教育,2002(9).
[4]康曉霞.幼兒同伴關系及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06(7B).
[5]張宏.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作者簡介:
林森妮,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直機關金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