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吳迪 李誠 黃金銀
摘? 要 全國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7年啟動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國家教學標準制定工作,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承擔了空氣理化檢驗課程工作任務的調查工作。通過分析10個省市49家機構的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空氣理化檢驗課程內容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利用率與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產(chǎn)業(yè)布局情況密切相關,不同區(qū)域的檢測機構開設的檢測項目有較大差異。建議在教學標準制定時,在夠用的前提下去掉檢測機構偶用和基本不用的采樣方法和檢測方法。
關鍵詞 高職高專;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空氣理化檢驗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0-0025-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Work Tasks of Vocational Posi-tions in Course of A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MA Shaohua, WU Di, LI Cheng, HUANG Jinyin
Abstract In 2017, the National 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teering Committee started the work of formulating nat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major, and our school undertook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k task of?A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49 institutions in 10 provinces and cities,?it is found tha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course A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al test application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lay-out, the test items set up by testing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ampling methods and tes-ting methods which are used occasionally and rarely by testing insti-tutions should be dropped on the premise of adequate when setting teaching standard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alth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a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
0? 前言
2016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
等職業(yè)學校專業(yè)教學標準>修(制)訂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46號)。根據(jù)通知,全國衛(wèi)生職教行指委把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作為制定專業(yè)教學標準的試點專業(yè)。2017年5月,全國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泉州召開會議,確定了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的實際工作任務由空氣理化檢驗、食品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衛(wèi)生微生物檢驗等五門核心課程組成。會議確定由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承擔空氣理化檢驗課程的職業(yè)崗位工作任務調查工作。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發(fā)布《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構建職業(yè)教育國家標準。因此,此調查報告將為衛(wèi)檢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制定國家教學標準提供參考。由于調查內容較多,本文先報道一下空氣樣品的采集、氣象參數(shù)的測定、空氣檢驗的質量保證和空氣中顆粒物的測定等四個章節(jié)的工作任務調查情況。
空氣理化檢驗是一門以保護人體健康為目的,應用現(xiàn)代理化檢測技術,研究空氣污染物采樣和理化檢驗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的科學與課程[1-3]。這門課程對應的工作任務包括環(huán)境空氣、工作場所空氣、公共場所和室內空氣檢測。近年來,霧霾等區(qū)域性空氣污染現(xiàn)象不時發(fā)生,促進社會廣泛認識到空氣理化檢驗工作的重要性,推動了該學科的快速發(fā)展。隨著環(huán)境檢測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新的知識和技術被不斷地在實踐中運用,一些落后的知識和技術也逐漸被淘汰[4-5]。為了使制定的空氣理化檢驗專業(yè)教學標準更貼近實際空氣理化檢測工作,讓學生學有所用,項目組對空氣理化檢驗崗位工作任務進行調查分析,為今后修訂空氣理化檢驗教學標準及教學計劃以及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提供科學依據(jù)。
1? 調查內容
根據(jù)高職高專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空氣理化檢驗》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術,結合高職高專培養(yǎng)目標和功能定位,經(jīng)過專家組的全面梳理、討論,設計《空氣理化檢驗職業(yè)崗位工作任務分析表》。調查分析表分為空氣樣品的采集和保存、氣象參數(shù)的測定、空氣檢驗的質量保證、空氣中顆粒物的測定、空氣中無機污染物的測定、空氣中有機污染物的測定、空氣中有毒物質的快速測定、職業(yè)衛(wèi)生—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定等八個類別,共計182個知識點、技術要點或檢測項目。把這些知識點、技術要點或檢測項目按照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頻率分成四個等級進行調查。
1)常用:每周用到的知識、技術或檢測項目。
2)少用:每月用到的知識、技術或檢測項目。
3)偶用:每半年要用到1~2次的知識、技術或檢測項目。
4)基本不用:每年至多使用一次的知識、技術或檢測項目。
2? 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四川、江蘇、貴州、山東等10個省市的49家檢測機構進行問卷調查。被調查的檢測機構區(qū)域分布見表1,被調查的檢測機構所屬行業(yè)分布見表2。
3? 調查結果
3.1? 空氣樣品的采集和保存方法使用情況
空氣樣品的采集和保存的工作內容可分為六個項目、34種采集方法。下面介紹調查結果。
1)氣體污染物的采樣方法中,溶液吸收法、固體填充柱采樣法是眾多機構常用的采樣方法;置換采樣法和真空采樣法使用較少,只有36.73%的單位偶用,其他機構為基本不用。
2)氣體溶膠污染物采樣方法中,濾料采樣法、沖擊式吸收管采樣法是常用方法;靜電沉降法有40.82%的機構基本不用,其他機構為偶用。
3)氣態(tài)和氣溶膠兩種狀態(tài)污染物的采樣方法中,浸漬濾料法有36.73%的機構常用,51.02%的機構少用,12.24%的機構偶用;泡沫塑料采樣法、多層濾料采樣法、環(huán)形擴散管和濾料組合采樣法這三種方法有63.27%的機構少用,剩余機構基本不用這些方法。
4)采樣儀器中,以電動抽氣機為抽氣動力、轉子流量計為采氣流量顯示的粉塵和氣體采樣器被這些機構廣泛使用,尤其是小流量氣體采樣器有63.27%的檢測機構常用。
5)最小采氣量這個知識點僅有12.24%的機構選擇了基本不用,其他機構沒有選擇,說明這個知識點一般都被忽略,并且不影響采樣效果。
6)采樣效率及其評價方法選項中,常用標準氣體或用實際采集量對氣體和蒸氣態(tài)污染物進行評價的有30.61%的檢測機構,少用的機構占16.63%;偶用的機構只有14.29%,
基本不用的機構有18.37%。有40.82%的機構常用顆粒采樣效率或用質量采樣效率對煙塵狀污染物進行評價,有16.33%的機構少用此方法,有26.53%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
3.2? 氣象參數(shù)的測定方法使用情況
氣象參數(shù)的測定可分為六個項目、18種測定方法。下面介紹調查結果。
1)數(shù)顯式溫度計法被所有被調查的機構常用于氣溫的測定;被調查機構都基本不用玻璃液體溫度計法測定氣溫;國家規(guī)定計量器具需定期進行校正,有91.84%的機構表示在對溫度計進行定期校正。
2)有63.27%的機構常用空盒氣壓計測定氣壓;被調查的機構都基本不用動槽式/杯狀水銀氣壓計測定氣壓。
3)氣濕的測定,檢測機構主要用相對濕度來表示氣濕,其他方法均有71.43%的機構基本不用。
4)三杯風向風速表測定法、熱球式電風速計測定法兩種方法是常用的氣流的測定方法,均有51.02%的機構在使用,而翼狀風速計測定法有46.94%的機構基本不用。
5)風口風速和風量的測定方法有51.02%的機構用于新風量的測定,而示蹤氣體法只有10.20%的機構在使用,61.22%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
3.3? 空氣檢驗的質量保證項目開展情況
空氣檢驗的質量保證分為靜態(tài)配氣和動態(tài)配氣兩類方法,兩類配氣方法又分出六種配氣方法。下面介紹調查結果。
1)在標準氣體配制方法中,有63.27%的機構把注射器配氣法作為常用的靜態(tài)配氣法,而大瓶配氣法、塑料袋配氣法、高壓鋼瓶配氣法僅有36.67%的機構常用,其他的機構基本不用。
2)滲透膜法和氣體擴散法兩種方法有73.47%的機構基本不用,滲透膜法僅有4.08%的機構常用,氣體擴散法有26.53%的機構常用。
3.4? 空氣中顆粒物的測定開展情況
空氣中顆粒物的測定有10類測定項目,共計23種測定方法。下面介紹調查結果。
1)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是檢測機構常用的空氣中顆粒物檢測項目,有61.22%
的機構基本不用β射線吸收法檢測可吸入顆粒物/PM10。
2)在PM10和PM2.5的測定方法中,重量法是所有機構常用的方法,有48.98%的機構基本不用光散射法,73.47%
的機構基本不用微量振蕩天平法,77.55%的機構基本不用β射線法測定PM2.5。
3)有20.41%的機構常用總懸浮物TSP的測定方法,61.22%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
4)67.35%的機構基本不做灰塵自然沉降量的測定,61.22%的機構基本不做降塵成分分析。
5)67.35%的機構常用濾膜重量測定法測定總粉塵濃度,51.02%的機構測定呼吸性粉塵的濃度。
6)34.69%的機構常用濾膜溶解涂片法測定生產(chǎn)性粉塵的分散度,有30.61%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來測定;34.69%的機構常用自然沉降法測定生產(chǎn)性粉塵的分散度,有38.78%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
7)焦磷酸法是常用的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方法,有53.06%的機構常用此方法;有73.47%的機構基本不用紅外分光光度法來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有73.47%的機構基本不用X線衍射法來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
8)有65.31%的機構基本不用濾膜/相差顯微鏡法測定石棉纖維濃度,有55.10%的機構基本不用石棉總塵質量濃度測定石棉纖維濃度。
9)有65.31%的機構基本不用水溶性陰離子的離子色譜法測定顆粒物中水溶性離子組分的含量。
10)有26.53%的機構常用ICP-MS測定顆粒物中的金屬元素,有59.18%的機構基本不用此方法來測定;有65.31%的機構基本不用ICP-AES測定顆粒物中的金屬元素。
4? 討論與建議
空氣理化檢驗是高職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既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6-7]。此課程教學內容多,實驗項目復雜。從調查結果來看,課程的相關內容在實際檢測應用中的利用率與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產(chǎn)業(yè)布局情況密切相關,不同區(qū)域的檢測機構開設的檢測項目有較大差異。根據(jù)調查研究情況,對空氣理化檢驗課程教材內容的選取提出以下建議。
4.1? 調整教學內容
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理論知識多,操作技能不夠突出。在以后的教材編寫過程中,建議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特點及檢測工作性質,以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為導向確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快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8-9]。設置教學內容時,應該在“夠用”的前提下,對理論知識進行必要刪減、補充或更新,大刀闊斧地去掉檢測機構基本不用的采樣方法和檢測方法。另外,在設計實驗內容時,要按照最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設置實驗內容,讓實驗更貼近實際工作。
4.2? 開展信息化輔助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空氣理化檢驗技術發(fā)展非???,其中氣相色譜、液相色譜、氣質、液質、原子吸收、ICP等儀器設備價格高,運行維護成本也比較高,學校儀器設備的臺數(shù)不足以讓每位學生在校期間有充足的時間學習、操作儀器。高等學校應該利用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實施信息化仿真模擬輔助教學。仿真模擬可以隨著儀器設備的更新而及時更新,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節(jié)約大量的資金。
4.3? 開展教學實習
為提高教學質量,縮短教學與實際工作的距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空氣理化檢驗課程應該組織學生到檢測公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等機構開展教學實習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實際的采樣、前處理和檢測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學實習,不僅可讓學生了解空氣理化檢驗的現(xiàn)狀,了解較先進的檢驗設備和嚴格的操作管理制度,而且可以改善學校大型儀器設備不足的現(xiàn)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質?!?/p>
參考文獻
[1]趙麗萍,余靜,高蓉,等.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專業(yè)本科課程設置探索[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7(7):1060-1062.
[2]段春燕,張寶勇,史沁紅.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空氣理化檢驗課程設計與實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6):1630-1631.
[3]楊勝園,陳云生,于軍暉,等.PBL教學模式在空氣理化檢驗實驗教學中的運用與評價[J].基礎醫(yī)學教育,2004(1):82-83.
[4]尹計秋,于昆,滕文鋒.高職空氣理化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1(7):1794,1798.
[5]段春燕,張寶勇,史沁紅.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空氣理化檢驗課程設計與實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6):1630-1631.
[6]楊弋星,張態(tài),何作順.衛(wèi)生檢驗專業(yè)課程改革的調查報告[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4(4):602-603.
[7]王金勇,申元英,宋艷秋,等.空氣理化檢驗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3(15):66,33.
[8]封少龍,曹朝暉,龍石銀,等.案例教學法在衛(wèi)生檢驗專業(yè)生物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16):3300-3301.
[9]張國霞,李閃閃,關穎.基于培養(yǎng)預防醫(yī)學人才為導向的空氣理化檢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師道·教研,2015(7):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