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鳳
[摘 要]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觀察機會,能夠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科學習之中,并在觀察、分析、歸結中形成體悟和感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應該成為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教師不僅要創(chuàng)設觀察機會,還需要為學生傳授觀察方法,促使學生提升觀察效率,形成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4-0079-02
科學離不開觀察,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思考,能夠獲取豐富學習信息。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設計一些觀察類型的任務,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在對觀察信息處理中形成預備知識,為課堂學習奠基;課中觀察也不可或缺,特別是觀察實驗中,需要對實驗因果關系、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形成學習體悟;課后訓練中也需要觀察,對接生活、延伸實驗時,要通過觀察實現認知內化。
一、課前觀察,激活學生觀察意識
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設計一些觀察任務,增加一些觀察實驗,都能夠順利引導學生進入觀察環(huán)節(jié)。
1.設計觀察任務
科學學科教學之前,教師不妨給學生投放一些觀察任務,如實地觀察自然現象、搜集一些觀察信息、展開觀察實驗操作、深入生活觀察他人實踐等,都可以獲得豐富的觀察信息和感知。觀察是最直接的學習,科學學科關涉諸多學科內容,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其觀察機會也會更多。教師讓學生在生活條件下展開觀察學習,可以順利地將學生帶入學科實踐之中,自然積累學科認知,這對全面提升其學習效率有重要幫助。
如教學青島版小學六年級科學《我像誰》,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便給學生設計預習任務:“遺傳是科學問題,孩子長相與父母有諸多相像的地方,不妨先來觀察一下,你和父母誰更相像??梢酝ㄟ^照鏡子、看照片等方式進行觀察,初步認識遺傳與變異的相關內容?!睂W生對這樣的觀察有較強的接受度,自然會積極行動起來。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會熱情地介紹,對觀察結果進行詳細分析。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設計,成功引導學生進入課前觀察活動之中,并在觀察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學生對自己長得像誰的問題早有關注,教師用科學的角度進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觀察興趣,自然會有更多的信息反饋。
2.增加觀察實驗
觀察是一種實驗活動,以觀察為主要操作方法,也是科學學科最常用的學習方法。在預習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準備更多的觀察實驗內容,以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搜集更多的學科信息??茖W學科實驗大多在生活條件下就可以完成,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布設一些觀察實驗任務,這樣能夠創(chuàng)設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使學生迅速建立學科認知點。同時,教師需要對這些觀察實驗進行排查和整合,以提升實驗的適合性。
如教學《鉆木起火》時,學生對這節(jié)內容比較感興趣,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觀察實驗任務:“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搜集關于‘鉆木取火的資料,利用生活條件展開實驗操作,通過摩擦木塊看有什么現象出現,做好觀察記錄,分析其實驗原理。”學生對人類用火歷史有探索的興趣,自然會通過網絡進行資料查找,并通過親自操作,體會“鉆木取火”的感受。這個實驗未必要真的“取火”,只要能夠看到發(fā)熱現象出現即可。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深入觀察,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自然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對操作實驗有主動探索的熱情,這無疑是重要的教學契機。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布設,讓學生利用生活條件展開具體探究,可以形成更多的科學思考,促使學生在多種觀察思考中形成學科認知。
二、實驗觀察,助長學生觀察體悟
觀察實驗是諸多實驗中的一種形式,教師要在不同環(huán)節(jié)做出不同引導,確保觀察實驗順利推進,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1.觀察因果關系
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處理,特別是實驗任務,如果能夠在課堂中進行具體操作,可以形成好的學習契機。同時,實驗教學需要有系統(tǒng)性設置,如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結論分析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些觀察機會,教師引導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能夠獲得更多的數據,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突出。
如教學《通電的線圈》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出示生活中電磁鐵的應用電器,如小風扇的小馬達、自制的電鈴等,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觀察時發(fā)現這些電器都有鐵芯和線圈。教師開始做演示實驗:“如果這些線圈通電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學生進入觀察階段,教師通電之后,這些電磁鐵開始了旋轉,學生對電磁鐵概念有了初步認識:電磁鐵是將電能轉換為磁能的裝置。教師繼續(xù)演示,要求學生做進一步觀察,使實驗操作進入良性互動之中。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不少生動的信息,自然需要做出一些判斷和分析,對實驗原理進行進一步推演,逐漸走進問題核心,建立系統(tǒng)的學習認知。
2.觀察實驗反思
觀察實驗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處理。首先是利用結果反思過程,對實驗設計、實驗程序、實驗效果等內容進行回顧和反思,歸結經驗和教訓,形成實驗報告。其次是對實驗中的個別問題進行重點觀察和分析,找到問題的致因,形成學習啟迪。最后是對實驗的感悟和展望,觀察實驗需要延伸和對接,如何在生活條件下展開實驗,這是需要重點研討的問題。
如教學《無處不在的能量》時,教師從電、光、熱、聲、磁導等方面進行介紹,并利用實驗展示能量的存在,要求學生做好觀察,對無處不在的能量有更清晰的認知。如點亮的燈泡,是將電能轉換為光能和熱能;風力發(fā)電,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電熱器是將電能轉換為熱能等。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觀察反思:“我們隨處可以看到能量的存在,如何進行觀察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呢?”學生開始結合一些案例進行討論。如陽光照射會發(fā)熱,這是光能轉化為熱能了。我們看到的是光,而熱能需要觸摸才能感知,因此在觀察中需要多種感官同時行動。教師參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深入討論,自然形成學習認知。
三、課后觀察,內化學生觀察認知
課后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有對接意識,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進行觀察操作,利用觀察作為訓練手段,對學習認知進行全面整合處理,實現理論聯系實踐的目標。
1.對接生活觀察
學科教學結束后,教師需要有跟進訓練設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內化的機會,以快速形成學力基礎,鞏固課堂學習認知。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觀察手段,讓學生在更直觀觀察中完成課后的延伸訓練??茖W與學生生活有更多接軌點,教師做出適當提示,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做出針對性觀察,自然消化課堂學習認知。
科學現象在生活中的呈現方式不同,自然形成不同觀察視角,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延伸性觀察時,需要緊密對接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課堂學習知識進行實踐應用,以提升學習效率。如教學《地表的變化》時,教師利用多種圖片進行觀察調動,讓學生觀察火山口、溶洞、石筍、黃土高原,以及人造地貌景觀,如三峽大壩、填海造陸、京杭大運河、煤礦等,體會地表的變化。在課后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對身邊地表的變化情況做觀察分析,了解大自然的偉大,展示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學生接受這個觀察任務后,都能夠借助一切機會展開實地觀察,期望獲得更多觀察信息。在學習交流時,可以看出學生從生活角度獲得的觀察信息是極為豐富的。有學生通過走訪了解到,一些荒山在人們的辛勤改造下,已經變了模樣,早已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了。也有學生展示沖積平原的形成案例,對大自然的神力表達贊佩之情。觀察無處不在,知識積累也是無處不在,學生在課后訓練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更為豐富起來。
2.延伸實驗觀察
科學實驗內容極為豐富,在課后訓練設計中,教師需要增設一些觀察實驗,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自行展開相關操作,并在觀察學習中形成學科基礎能力。在教學引導時,教師需要結合實驗操作實際做出具體設計,設計好觀察任務、觀察次序、觀察方法,對觀察結果進行科學梳理和歸結,在融合性思考過程中內化這些觀察信息,完成學科延伸訓練目標。
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有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這無疑是重要教學資源,需要加以合理運用。教師在課后延伸訓練設計時,要針對學生學習趨勢做出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主動探究學習之中。如教學《地震》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相關內容耿耿于懷,因為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學生對此有更強烈的探索欲望。為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為學生留下了延伸訓練任務:“課外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世界上曾爆發(fā)過幾次大地震?我國大地震主要發(fā)生在哪些地方?分析其原因。”學生接受訓練任務后都會積極行動起來,利用網絡查詢相關信息,對世界大地震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對相關圖片視頻信息進行仔細觀看,對我國大地震情況做深入了解,對地震形成原因進行廣泛交流和探究。在這些學習操作中,學生的觀察思維開始活躍起來,對信息進行整合和觀察分析,找到一些必然的聯系,自然形成學習對接和內化。
觀察是最為直觀的學習方法,科學學科有太多觀察機會,教師合理地進行整合和設計,能夠形成豐富的教學生長點。另外,小學生的觀察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在觀察任務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現實,為學生推出更多觀察的任務,創(chuàng)設更多觀察的實驗,讓學生自覺進入觀察學習環(huán)節(jié),并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