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浩雋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要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注、尊重和愛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資源,構筑以人為本的有“溫度”的語文課堂。在有“溫度”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讓他們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三維目標中的溫度。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呈現(xiàn)出“溫度”,讓學生成長為有情趣的人。
一、融合信息技術,感受“溫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不少教師開始運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用豐富多彩的視聽盛宴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溫度”;還有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及時溝通功能,讓課堂交流變得更加及時有效,促使學生感受到溫度;更有教師利用微信、貼吧等平臺組織學生在課后進行互動交流,這也能讓他們在相互溝通中感受到文字的“溫度”。這些方法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讓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充滿了真情的詩歌,展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也能切實感受到作者澎湃的情感,教師設計了多媒體課件,讓文字轉化成了一段段有溫度的圖像信息,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進入到其中,得到感悟。在課件中教師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明,讓學生產生敬愛之情,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國在近代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母親所遭受的劫難,最后教師還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配樂詩朗誦的活動,讓他們試著釋放自己內心集聚的情感,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課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利用微信展開互動溝通,相互傳遞一些能體現(xiàn)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信息,最后學生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活動,模仿《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創(chuàng)作愛國詩歌,并上傳到網絡上。
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更形象化地展現(xiàn)課本中的各種內容,同時還能讓學生展開自主搜索和主題探究活動,并進行及時溝通交流。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力,他們能主動深入下去,感受語言的“溫度”,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二、活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溫度”
如何能促使學生提升并發(fā)展思維能力,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可視化的方法,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就讓原本“冷冰冰”的思考轉變成了有“溫度”的圖文,能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展開交流活動。利用思維導圖能促使學生加深印象,降低理解和記憶的難度,還能促使他們學會如何高效地處理信息,傳遞并溝通信息,因此是一種能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方法。教師要活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有“溫度”的呈現(xiàn)中感受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故鄉(xiāng)》一文的內容比較復雜,不僅展現(xiàn)了閏土、楊二嫂等多個人物,而且還展現(xiàn)了他們的變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教師引導他們嘗試用思維導圖展現(xiàn)《故鄉(xiāng)》的內容。學生將“故鄉(xiāng)”寫在中間,并輻射出“景物、人物”這兩條線索,而“人物”又延伸出了“閏土、楊二嫂”兩人,每一個人物分別拓展出“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個維度。如以“閏土”為例子,他過去“健康、見多識廣、能維持溫飽”,而現(xiàn)在則“麻木遲鈍、變得憔悴”,“我”希望他未來能獲得新的生活。在撰寫思維導圖的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語來復述故事,嘗試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這樣的復述更具有“溫度”,學生也能將獨特的見解融入進去。如有學生在復述后總結認為:“作者雖然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現(xiàn)在的不堪,用來喚醒世人醒悟,但是實際上他對未來還是充滿了希望的?!?/p>
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具體化,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思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從而提升思維品質。同時,思維導圖圖文并茂,因此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他們的熱情提高了,課堂自然變得更活躍,也更能呈現(xiàn)出“溫度”。
三、尊重個性解讀,傾聽“溫度”
有“溫度”的課堂應該是開放而自由的,所以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想法,而要引導他們積極展開個性化解讀,然后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和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要促使學生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jù)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一個充滿互動和交流的課堂必然也是有“溫度”的,學生能相互理解,傾聽他人的觀點,調整自己的觀點,進而形成共識。
《變色龍》中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阿諛奉承的巡警奧楚蔑洛夫,展現(xiàn)了一幅荒誕的人間悲喜劇。在具有“溫度”的課堂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將對奧楚蔑洛夫的評價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他們展開自主評價,說說對該作品的看法。如有學生提出:“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奧楚蔑洛夫對狗主人的分析,而且還出現(xiàn)了多次穿大衣和脫大衣的情節(jié),我認為這樣寫比較累贅,可以減少相關的內容,讓文章更緊湊?!苯處煵]有直接反駁,而是引導其他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嘗試展開辯論。如有學生便不同意該見解,認為這反而是文章中最值得一讀的地方,作者展現(xiàn)了人物善變的嘴臉,正好諷刺了沙皇專制制度下的官僚形象,能發(fā)人深省。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沒有限定學生的想法,而是引導他們自主討論,認識到自己的欠缺之處,進而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
當學生出現(xiàn)矛盾觀點的時候,教師不能坐視不理。在有“溫度”的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碰撞彼此的思想,而不是固執(zhí)己見、拒絕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矛盾點展開辯論和交流,協(xié)調彼此的想法,在堅持自己個性的同時也尊重、接納他人的觀點。這樣學生本身也會逐步變得更有人情味,體現(xiàn)出“溫度”。
四、調控預設生成,親近“溫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師要通過預設計劃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在有“溫度”的課堂中,教師不會呆板、機械地單純按照預設授課,而會結合課堂的生成情況進行調整,讓教學環(huán)節(jié)更適合學生的學情。這樣的課堂更具有靈活性,同時學生也能感覺和教師更親近,能體會到師生和諧溝通的“溫度”。
在《孔乙己》中,教師首先進行課堂預設,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一下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并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曾經讀過不少魯迅的作品,對其寫作手法了解較為深刻,所以很快就能解答此問題。因此教師便根據(jù)課堂生成情況添加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比閱讀《儒林外史》中的某些片段,說說孔乙己和范進一樣都是被封建科舉制度深深傷害的人,他們又有什么異同點。在這樣一番調整后,學生的閱讀量得到了拓展,同時他們也更好地實踐了對比閱讀的方法,對自主探究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如有學生便從兩人的性格、行為、旁人對他們的態(tài)度等諸多角度入手進行了對比,看到了孔乙己和范進的異同點。最后教師還引導感興趣的學生創(chuàng)作小論文,論述自己的觀點。
教師要關注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情況,把握住課堂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變數(shù),然后結合預設進行調整。這樣就能很好地避免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和封閉性,能展現(xiàn)出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學生作為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在課堂生成中被教師“看到”,這樣就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溫暖。
五、開展親子共讀,分享“溫度”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點之一,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一般以教師講讀為主要核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自主閱讀。在有“溫度”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避免直接灌輸語文知識,而要引導學生展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通過自主閱讀加以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親子共讀的活動中,這樣就將閱讀活動延伸到了家庭中,學生在家長的溫情陪伴下,能提高閱讀效率。
在學習《三顧茅廬》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親子共讀活動,嘗試圍繞《三國演義》展開分享交流。教師先聯(lián)系學生的家長,讓他們陪伴孩子閱讀名著,促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此外還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討論,說說各自的閱讀感受。由于成年人的生活經驗比孩子豐富,所以孩子能從中得到不少啟迪。如有學生和家長一起閱讀了“草船借箭”的片段,學生只關注了周瑜和諸葛亮這樣的核心人物,而和父親交流后,發(fā)現(xiàn)父親關注的對象卻是魯肅,他認為魯肅性格很好,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起到了粘合劑的效果,讓“草船借箭”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在傾聽了父親的講述后,孩子感覺茅塞頓開,獲得了很多感悟,在后續(xù)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多方位思考,獲得更多個性化感受。
要讓親子共讀展現(xiàn)出更多人性關懷的“溫度”,教師還要積極和學生家長進行聯(lián)系和溝通,指導他們掌握親子閱讀的正確方法。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誦讀、表演作品中的某些片段、說說閱讀獲得的感悟,這些交流方法都有一定的“溫度”,能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進而更主動地投入擴展閱讀。
語文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學科,要讓課堂變得更有“溫度”,體現(xiàn)出教學情懷,學生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文字中蘊藏的豐富情感,并深入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樣學生就能在文字的引領下逐步成長為有溫度、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構筑充滿“溫度”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得到熏陶,促使他們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