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蘭
【摘要】小學生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心理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性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對身邊的成人具有依賴性。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適時進行家訪,通過用心傾聽心聲、細心發(fā)現(xiàn)心結(jié)、真心贏得信任、家校同心達成共識四個策略促進小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家訪;家校合作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xiàn)狀分析
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完成的課題“中小學心理素質(zhì)建構(gòu)與培養(yǎng)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我國小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為問題,按照比例排列依次是: 人際關系、情緒狀態(tài)、動機、自我概念和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其在人的一生發(fā)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心理的健康與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而且會影響一個甚至幾個家庭的和諧發(fā)展,甚至會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
近年來,大量不同地區(qū)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且有新的發(fā)展趨勢。如,在應試教育的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由于學校“教”與“學”壓力的客觀存在,在學校教學及管理過程中,師生矛盾呈現(xiàn)增長趨勢;隨著社會就業(yè)競爭的加劇,家長對學生的期望甚至學生的自我期望過高,尤其是“擇校風”的盛行,導致親子關系漸趨緊張;21世紀中國的特殊社會群體——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進城務工者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所帶來的認識的“無界性”“便捷性”,加之多元文化的影響,使小學生心理問題家族中出現(xiàn)諸多新面孔等。面對這一現(xiàn)狀,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問題,開展積極有效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探索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策略。
二、個案分析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教師應盡的職責。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視;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適時進行家訪,準確掌握不同學生的家庭狀況和生活困難;敏銳察覺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并循序漸進地將學生的心理向積極、自信、樂觀的方向引導;同時促進家校合作,共同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和積極性格的形成。
筆者班上有一名學生小張,其父母是從外地來深圳的勞務工。小張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淳樸可愛,積極上進,上課經(jīng)常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與其他學生和任課教師關系都很好,常常主動找筆者或其他科任教師聊天??墒巧狭肆昙壷螅埿愿裢蝗蛔兊帽┰暌着?,上課舉手發(fā)言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還常常不按時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小張性格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小學是學生成長的初始階段,小學生的性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如果任由小張的性格惡化,不僅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將來危害社會的可能性也將增大。同時,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深知小學生性格的轉(zhuǎn)變一定是由其心理變化的內(nèi)在因素與家庭、學校、社會影響等外部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筆者決定用真心贏得小張的信任,傾聽小張的心聲,同時走進小張的家庭,進行家訪,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張的家庭狀況與其性格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并對癥下藥解決小張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一)用心傾聽心聲
那天,筆者突然接到小張的電話:
“鐘老師,我是小張,今天中午我可能要和小明打架了,我不能忍了……”
“什么原因呢?…… 你能打電話跟老師傾訴你的心情,非常好,但是下午到校,你一定不能和他打架!”
“但是他可能要先打我……”電話那頭小張猶豫地說。筆者安撫了他之后,又打電話和他母親聊了幾句,約定放學后,筆者前去家訪。
午間自習時間,筆者急匆匆走進教室,掃視了一圈,學生們都在安靜地看書、寫作業(yè)。雖然教室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小張和小明打架的影響并沒有煙消云散。下午放學,筆者如約去小張家家訪,路上和小張邊走邊聊,“中午小明打你了嗎?”
“他雖然沒有打我,但是一直和周圍同學說我‘猴子屁股。我不讓他說,他越說,大家就越關注我,只要不超過我的底線……”望著眼前滿臉痘痘的沖動的男生,聽著他不假思索的心聲,筆者知道昔日單純的小男孩已經(jīng)長大了,渾身透露出青春期男生的個性與沖動。筆者明白: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是當下最迫切的事情,而小張這次主動開啟的溝通也正是傾聽其心聲的最佳契機。
筆者和小張步行大約10分鐘,汗流浹背,穿過昏暗狹窄的小巷子,跨進大樓的鐵門,爬上四樓,小張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張雙人布藝沙發(fā),這可比四年級筆者剛接班時來家訪的時候條件好太多了。那時候小張家只有一張上下鋪的床、一張堆滿東西的小書桌和一張巴掌大的折疊“餐桌”。
“你長大了,你們家也變得寬敞、亮堂多了!”筆者高興地對小張說。
“是嗎?我們沒有搬家?!甭牭焦P者的夸獎,小張臉上露出了害羞的笑容。
經(jīng)過剛才一路的聊天,筆者聽到了小張的心聲,小張也將不滿的情緒發(fā)泄了出來,他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在筆者用心傾聽小張的心聲下,小張和小明的沖突得以化解,而小張也越來越信任筆者,漸漸改變了暴躁易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溫和。
教師只有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為進一步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結(jié)奠定基礎。
(二)細心發(fā)現(xiàn)心結(jié)
小張母親回來后,在三人的交談中,筆者了解了小張打架的原因:小張在路上撿到一塊磁鐵石,小明好奇,想向他借來玩,遭到小張拒絕,小明不服氣,摸了一下小張的頭,于是,小張順勢還手,后來雙方就動手打起架來。小張母親知道原委后,快言快語,教育他不要那么小氣,這點小事不要計較,聽到這些話小張剛剛舒展的眉頭又擰成了疙瘩。小張母親卻并未察覺,繼續(xù)說道:
“每個老師都很喜歡你,就是看你自己爭不爭氣。你要是上不了初中,就回老家去。你爸爸在東莞打工作,掙得的錢要給你奶奶治病,我每個月開支一萬多,除了付房租、水電費、生活費,還要供南寧買的新房,你每學期補課一萬多,有時候還嫌我做的飯不好吃,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