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葉葉
摘要:插圖是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第二語言”,它在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思維想象能力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以低年級的課文插圖為例,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插圖資源的有效利用的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低年級;插圖資源;有效利用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低年級統(tǒng)編教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色彩鮮艷的插圖貫穿教材的每篇課文。插圖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教學資源,讓插圖“開口說話”。
一、插圖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一)活用插圖,激發(fā)識字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插圖,創(chuàng)設識字情境,發(fā)揮插圖直觀的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例如:在教學部編教材一上《日月水火》這一課,我先出示插圖.根據(jù)圖畫創(chuàng)編了一個的故事:早晨,太陽升起來了。美麗的村莊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里有山有水,還有好看的石塊。山腳下有一塊塊田,田里種著禾苗。晚上月亮升起。人們點起篝火,快樂地唱呀,跳呀!教師邊講邊出示要認識的漢字和圖片,讓學生借助插圖獲得最佳的直觀認識,然后單獨出示生字,采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反復認讀。這樣,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滿足了學生喜歡故事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了識字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掌握生字。
(二)借助插圖,拓寬識字途徑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途徑有很多,有故事聯(lián)想法、動作表演等,而引入插圖,可以說也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在教學中,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與插圖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義形結(jié)合的特點。如在部編教材一上《明天去遠足》一課,學生可以結(jié)合插圖認識到“睡”這個漢字,眼皮垂下來就是“睡”,圖中月亮星星都閉上眼睡著了,可知“睡”與眼睛有所聯(lián)系,使學生對“目字旁”加深了理解。這樣,結(jié)合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借助插圖,拓寬學生識字途徑。
(三)挖掘插圖,豐富識字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苯處熞靡磺蟹e極有效的學習手段幫助孩子們認識大量的生字。如果能充分挖掘課文插圖,找到規(guī)律,那么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識字量,豐富孩子的識字積累。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教材一下《動物兒歌》時, 利用插圖,認識小動物的名字,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再進一步認讀,發(fā)現(xiàn)小動物名字有規(guī)律,都跟“蟲”有關系。然后拓展孩子的思維,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跟“蟲”有關的字,孩子們紛紛舉手把平時知道帶有“蟲”的字都說了出來,從而積累了大量帶有“蟲”的生字。
二、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一)以圖導文,直觀理解詞語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教材中的很多詞語是很難理解,他們對概念的掌握常需要直觀形象事物來幫助,而插圖正是這種載體。因此在詞語的教學中,利用圖畫把觀察和理解有機結(jié)合起來,能促使學生準確掌握概念。例如《比尾巴》一課中“短”和“扁”的生字教學。課件出示兔子和鴨子的尾巴,教師指著圖說,兔子的尾巴很短,像一個絨球。短的反義詞是長,結(jié)合生活實際舉例子,老師的頭發(fā)很長,他的頭發(fā)很短;鴨子的尾巴扁扁的。結(jié)合生活實際學生說出還有什么東西是扁扁的。
“短”和“扁”的教學,只要一看插圖,孩子們就一目了然,不僅認識了生字,也知道了它的意思。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樹之歌》對照插圖理解“梧桐樹葉像手掌”。只需在插圖上一指,用插圖的方式教學,教師就不用過多解釋。
(二)圖文結(jié)合,品讀角色情態(tài)
一年級的孩子剛學會漢語拼音,要是能夠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如果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更是難上加難。不過,筆者認為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千萬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例如,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在學習前四個自然段的第二句,我讓學生觀察4幅插圖知道小猴子高興的心情,引導學生結(jié)合插圖讀好“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這四個詞語,讀出小猴子非常高興的心情。同時注意讀好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分別讀出小猴子的不同情態(tài),讀出形象,讀出趣味。接著在學習最后一段的第二句,抓住最后一幅插圖和“只好”這個詞語,讀出小猴子失落、后悔的心情。
(三)按圖索驥,解決重點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往往需要重點講解,如果運用插圖點撥,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令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發(fā)揮插圖的作用,化解重點難點。
1.以圖促讀,把握內(nèi)容
低年級有些課文圖文并茂,如同一幅連環(huán)畫。教學時如果引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學文,學起來就會好記易懂,其樂無窮。例如,教學《小蝸?!芬徽n,是本冊教材首篇全文沒有注音的課文,課文相對較長,如果要一年級學生理解故事內(nèi)容,有一定的困難。上課時,我發(fā)揮四幅插圖的作用,帶領學生仔細觀看插圖,掌握每幅插圖的意思:春天來了——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到樹林里玩耍、看小樹發(fā)芽;夏天到了——小蝸??吹叫溟L滿了葉子、地上長著草莓;秋天來了——樹葉變黃、地上長者蘑菇;冬天來臨——地上白雪覆蓋。教師利用插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全文,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以圖促說,學習復述
學生能夠復述課文內(nèi)容是新課標對教師閱讀教學提出的一項要求,復述是低年級“聽”和“說”訓練的一種方式。低年級課文中有的是單幅插圖,有的是多幅插圖。單幅插圖可以直接突出文本重點,多幅插圖則具有連貫性,幾幅圖串在一起就是一個故事。教師結(jié)合插圖,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 《千人糕》為例,這篇課文的插圖將千人糕的勞動過程詳細記錄下來,步驟為:種子→秧苗→甘蔗→熬糖→包裝→送貨→銷售。學生借助插圖進行復述課文內(nèi)容的時候,這也是一個語言轉(zhuǎn)化的過程。
插圖教學是一門不可忽視的教學藝術。活用文本插圖,以插圖為載體,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嘉祥縣實驗小學 ?山東濟寧 ?2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