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保明
《學記》不僅是中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的著作,收入《禮記》,系儒家經(jīng)典之一?!秾W記》中所包含的教育哲學思想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教育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學記》有對教育重要價值的闡釋,認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指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論述了教與學的關(guān)系,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著名論斷,以及古代的學制和每個學年段的具體教學目標,強調(diào)了基本禮儀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學校教育的基本操作步驟?!秾W記》指出了基礎(chǔ)知識對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觀點。該書指出了“滿堂灌”的危害,要求教育要誠心誠意幫助學生成長;指出了最好的4種教育方法、教育衰敗的6個方面以及教育的4種失誤,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認識大有裨益。有關(guān)做教師的基本條件、教師的地位、教師的進德修業(yè)、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的基本方法等,該書均有深刻論述。
《學記》全文1200余字,文章短小,文字精練,多用譬喻,說理透徹,觀點明白。教師在閱讀時,如果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夠用現(xiàn)實案例來分析書中的典訓(xùn),收獲會大不一樣。
已屆不惑之年的我,能夠經(jīng)常翻看的書沒幾本,但《學記》是個例外。這本薄薄的書被我翻得有些破爛,不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的書,而是因為它像洪鐘大呂,時時警醒我在教育教學的路上要迷途知返。
歲月匆匆,我在教師崗位已“虛度”了36年。為職稱、為榮譽、為分數(shù),被應(yīng)試教育的大潮裹挾。夜深人靜時,偶爾翻翻書桌旁的《學記》,會驚出一身冷汗,嚇得我徹夜難眠。這篇寫于戰(zhàn)國晚期的文章,哪怕兩千多年過去了,可其中一些教育思想仍舊是教育的理想。
我們經(jīng)常說,教學要研究學情,要逆向設(shè)計,要實施循證教學?!秾W記》中也說:“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笨晌覀兊慕逃虒W真的是誠心誠意的嗎?我們真的不是為了分數(shù)而教嗎?我們在教學中真正做到“盡其材”了嗎?為什么有不少學生逆反?為什么有的學生與教師關(guān)系疏離?《學記》說道,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然而,當下的超前教育并不少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不少孩子沒有了快樂玩耍的童年,興趣班、提高班幾乎占用了孩子所有的時間。
關(guān)于“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在《學記》中早有闡釋?!耙荒暌曤x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本拍杲逃瓿珊?,學生除了能“離經(jīng)”“敬業(yè)”“博習”“論學”“知類通達”,還必須達成德育教育目標,即“樂群”“親師”“取友”“強立而不反”。細讀這四點,“樂群”是指友善地對待朋友,切磋共學,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要善待身邊的朋友,并與他們共同學習,切磋交流學習和生活的體會、觀念和思想?!坝H師”是指敬師愛友,教育學生要學會尊師,只有這樣,知識的崇高地位才能凸顯出來。“取友”是指明白擇友取人之道,教育學生懂得朋友的重要性,要交益友?!皬娏⒍环础笔侵柑亓ⅹ毿?,不違師教,就是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做法,在教師的指引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德”主要側(cè)重于“德行”,是外化為人的行動,而不是主觀思想的認知。同時,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怎樣做人的問題。可以說,早在戰(zhàn)國后期,教育就把“做人”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僧斚碌慕逃质鞘裁礃幼幽??唯分數(shù)論仍然是部分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幾乎就是做題的能手,開設(shè)的課程幾乎就是文化知識的學習,關(guān)注學生心靈成長、教育學生做人的課程非常少。兩千多年前的優(yōu)秀教育思想何時成為教師應(yīng)然的共識?
至于《學記》中的教學方法,我是越比照越羞愧。《學記》所批評的“滿堂灌”現(xiàn)象、“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之類的現(xiàn)象,恐怕是當下課堂的主流現(xiàn)象?!秾W記》中說“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教師在教學時要時時觀察學生,少叮嚀告誡,讓學生用心思考??晌覀儾簧俳處熢趯W生思考時嘴巴不停地說,看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忍不住要提醒,學生完全不能靜心思考,只能被動接受老師的答案,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從何而來?《學記》提到教學要重視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就拿“不興其藝,不能樂學”來說,當下“樂學”的學生有多少?“興其藝”的學生又有多少?我們有不少學生仍舊是“苦讀”和“苦學”。學習的知識不能與學生的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至于《學記》所講的教學方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師教學要做到“引導(dǎo)而不強拉,勉勵而不挫傷,啟發(fā)而不說盡”。教師要有效地“導(dǎo)”,鼓勵學生自己去找答案,需要引導(dǎo)的藝術(shù);教師要有效地“啟發(fā)”,而不是直接把答案說出來,需要科學地“啟”,這些東西恰恰是教育的最高智慧,是最高效的教學方法。到底怎樣啟發(fā),頗費思量,有時候還很難找到方法。但一旦找到方法,教學就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找到了這樣的妙招。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9句帶有“了”的句子,看這個“了”字有什么特別的味道?
師:請齊讀“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生齊讀)
師:對“了”字有什么感覺?
(學生臉上茫然)
師:我們再齊讀這一句,但必須把“了”字刪掉不讀。
(生齊讀)
師:這次感覺怎樣?
生:讀起來拗口,總感覺讀起來是個半截的句子。
生:感覺不到作者的感情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師:有這樣的感受非常不錯。我們再讀一次,這次把“了”字加上去,并把“了”音稍微讀長一點。
(生齊讀)
師:讀后什么感覺?
生:有一種無比喜悅興奮的心情。
生:好像是作者在歡呼春天的到來。
師: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看來這個“了”字不簡單吧!按照剛才的方法,請同學們自己讀后面的8句,然后談?wù)勛约旱母惺堋?/p>
我這樣“導(dǎo)”,學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聲音表達了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興奮喜悅情感。就如《學記》所講到的教師要能“博喻”“長善而救其失”;教師的語言要“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師要做“善問者”,要讓學生參與實踐,要指導(dǎo)學生模仿,因為“良冶之子”和“良弓之子”就是在模仿中成長起來的;教師要能“比物丑類”,善用歸類比較、綜合分析的方法。
至于教師的個人發(fā)展,《學記》也給了我許多啟示?!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強調(diào)了學習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有重大作用,強調(diào)了實踐運用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教師只有一輩子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并彌補自己身上的不足,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還需要學習?!敖虒W相長”是《學記》的著名論斷,教學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學習知識。記得我教學鄭振鐸的散文《貓》時,學生對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主題“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由貓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的3種學生。
生:人就是貓。我們有的同學,由于人生經(jīng)歷坎坷,如父母婚變、長期外出、患病、失業(yè)等,導(dǎo)致其沉默寡言,整天都是憂郁苦悶的樣子。而我們有的同學不但不關(guān)心,不但不給予理解,還故意欺負他,把別人做的壞事往他身上推,甚至有的老師在沒弄清楚情況時也隨意批評人。
生:我也有同感。我們有的同學不愛學習,在班上顯得不積極、不突出,似乎“終日懶惰著”。因而我們的班委甚至老師就對他“不加注意”,認為他“若有若無”,并且稍有違紀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有的同學因為愛學習,考出了好成績,“捉到了一只很大的鼠”,哪怕他在教室鬧翻天,我們的班委和老師都是“笑著罵”。要是他偶爾沒來上課,班委和老師將會“慌忙地”“忙亂地在尋找”。
生:我認為貓就是學生,“我”就是老師,三只貓就是三類學生。我建議同學們積極努力去做第二只貓,既逗老師喜歡,稍有違紀也不會遭懲罰。一定不要學第三只貓,否則的話,“我”是不客氣的。
站在學生的立場,這樣的分析并沒有錯,讓我長了知識。
教師還要研究教育的內(nèi)在規(guī)律,要明白教育興旺的4點原因:“豫”“時”“孫”“摩”;要研究教育衰敗的6個原因:“發(fā)然后禁”“時過然后學”“雜事而不孫”“獨學而無友”“燕朋”“燕辟”;要研究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4種失誤:“失則多”“失則寡”“失則易”“失則止”。關(guān)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學記》要求做到“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就我本人而言,教學語言離此還有較長距離,不要說簡約而意義顯達,含蓄而情意深長,有時候的反復(fù)啰唆,學生未必聽得明白。合格教師的標準是什么?要“能博喻”,而“能博喻”的前提是“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盡管條件不多,但能夠做到的人有多少?有多少教師懂得最高境界的難與易、美與丑?又有多少教師能廣喻博曉?
《學記》中有關(guān)教師標準的兩個條件,在今天仍然有非凡的價值?!秾W記》還對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即“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意思是“僅能記誦雜說而未能創(chuàng)新發(fā)揮的人”不能當教師,能創(chuàng)新發(fā)揮而教學的教師有多少?《學記》所反映出的思想,今天依然是理想。
從古至今,研究《學記》的學者和專家燦若列星,有關(guān)《學記》研究的文章不計其數(shù)。我僅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只是用自己從教36年的經(jīng)歷來讀《學記》,來印證《學記》教育哲學思想的價值意義。我認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讀《學記》,就缺少了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了解,就沒有了中國優(yōu)秀教育思想文化的根基,因而就沒有了民族教育的靈魂。
(作者系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校副校長,正高級教師,重慶市特級教師)
拓展閱讀
《葉圣陶教育名篇》葉圣陶,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
《葉圣陶教育名篇》薈萃了葉圣陶教育思想,該書分“教育雜談”“教學雜談”“語文雜談”3輯,分別選編了葉老師的43篇經(jīng)典文章。這些文章寫于1919年至1962年,有對民國教育現(xiàn)實的批判,有對教育價值的矯正,有對死記硬背之學法的批評,有對課堂里教師過度預(yù)設(shè)的批評,有對教育與人生的闡釋,有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提倡,有對“滿堂灌”之弊端的剖析,有對學習“躬行實踐”的看重……該書文字淺顯,明白如話。葉老師教育教學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令人肅然起敬,21世紀的教師讀到這些文章仍如醍醐灌頂。我們在書中會清晰地看到,一個民族的教育智慧和秘密、中國教育要突圍的方向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