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娟,薛金玉,吳姿誼,章國裕,陳仔,賴耀榮,趙鳴
根據我國衛(wèi)生部數(shù)據統(tǒng)計,溺水已成為我國0~14 歲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約占兒童傷害死亡的近50%[1]。2017年浙江省象山縣啟動學齡前兒童溺水干預項目,將學齡前兒童作為重點干預人群。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人群對預防兒童溺水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為開展學齡前兒童溺水干預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調查對象根據就學情況分為未就學和幼兒園兒童,將樣本量平均分配至各層;未就學兒童采用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基礎的抽樣,共隨機抽取8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再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隨機抽取200 名兒童家長調查對象;幼兒園則采用以每所幼兒園為基礎的抽樣,抽中的每所學校再隨機抽取200 名在園兒童。調查對象確定為兒童家長(監(jiān)護人)。
1.2 方法 采用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兒童基本情況和溺水相關知識、技能、行為。未上學兒童問卷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轄區(qū)衛(wèi)生院調查員告知兒童家長(監(jiān)護人)后填寫;幼兒園兒童主要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老師告知兒童家長(監(jiān)護人)后填寫。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數(shù)據管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9 000 份,收回有效問卷8 916 份,問卷有效應答率99.07%。
2.2 學齡前兒童一般情況 3 255 名學齡前兒童中,男1 745 名,女1 510 名;未入園兒童1 660 名,其中男878名,女782名;本市戶籍1 238 名,市外戶籍422 名。入園兒童1 595名,其中男867名,女728名;本市戶籍1 254 名,市外戶籍341 名。學齡前兒童不同性別入園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703,>0.05),未入園的兒童戶籍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7.047<0.05)。
2.2.1 學齡前兒童家庭情況 接受調查對象中身份為父親609例,占18.71%;母親2 398例,占73.67%;(外)祖父母220例,占6.76%,其他親屬28例,占0.86%。78.77%兒童的父母均未外出打工,16.19%兒童的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04%兒童的父母均外出打工。99.39%的兒童父母具有監(jiān)護能力,0.61%的兒童照顧者無監(jiān)護能力。主要照料者的文化程度有小學及以下(16.90%)、初中(29.52%)、高中/技校/中專(25.90%)、大專(18.62%)和大學本科以上(9.06%)。
2.2.2 主要照料者每天與孩子交流、完善情況 本次調查未入園兒童主要陪伴方式為與孩子一起玩耍時間,溝通交流方式僅限于在園兒童。在園兒童交流方式以雙方都主動為主,有1 370 名,占85.89%;其次是主動與孩子交流173 名,占10.85%;被動與孩子交流42 名,占2.63%;從不交流10例,占0.63%。家長與在園兒童交流內容主要有吃穿、社交活動、心理思想、學習和其他,分別占44.04%、40.32%、6.75%、4.54%、4.35%。
2.3 學齡前兒童家長預防溺水知信行調查(表1)
表1 學齡前兒童家長知識、技能與行為答對/正確情況統(tǒng)計表 例(%)
2.3.1 家長掌握溺水預防知識水平 預防兒童溺水知識掌握共13 條問題,其中孩子不可以單獨游泳和沒有成人陪同下去游泳2 個問題,未入園兒童和在園兒童家長回答正確率無差異;在及時傾倒容器中的水、給容器加蓋、水井加蓋和池塘加圍欄4 個方面,未入園兒童家長回答正確率高于在園兒童家長(2≥7.004,均<0.05);而溺水可以預防、沒有成人陪同下去沒有救生員的地方游泳、孩子直接下水救人、泳前熱身、孩子拉手鏈救人、孩子拋救生圈救人和游泳水平高的孩子可以下水救人7 個問題上,未入園兒童家長正確率均低于在園兒童家長(2≥11.532,均<0.05)。
2.3.2 家長和兒童技能掌握情況 3 255 名兒童中有226 名已學會游泳,其中僅28 名可以連續(xù)游25 m且踩水超過30 s;僅218 名兒童家長正式學過急救技能并且正確掌握了實施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僅占8.17%,且在園兒童家長正式學習急救技能并掌握的比例超過未上學兒童比例(2=24.602、341.218,均<0.05)。4 項預防溺水技能未入園兒童家長掌握率均低于在園兒童家長(2≥22.602,均<0.05)。
2.2.3 家長預防兒童溺水行為 預防兒童溺水常見的7 種行為中,98%以上的兒童家長均認同在沒有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孩子不能去沒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或場所游泳、玩耍和洗澡(2=0.704>0.05)。不帶孩子去沒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或場所游泳、玩耍和洗澡的未入園兒童家長占97.47%,高于在園兒童家長的90.34%(2=72.973<0.05);且給5 歲以下兒童洗澡時不中途離開的未入園兒童家長比例高于在園兒童家長(2=194.913,<0.05)。其余3 種行為包括做好必要的熱身活動、佩戴漂浮設備和家中儲水容器加蓋的比例均低于在園兒童家長(2≥66.606<0.05)。
2.4 獲取預防溺水信息渠道 3255 名家長中1761 名不了解或完全不知道兒童傷害,占54.10%,未入園兒童家長比例高于在園兒童家長(2=205.864,<0.05)。了解兒童傷害的途徑分別有電視(33.55%)、收音機(8.20%)、報紙(11.71%)、網絡(37.14%)、學校課程(18.13%)、戶外廣告(6.88%)和其他途徑(1.11%)。家長認為更有效的傳遞信息的途徑從高到低依次為:網絡(83.20%)、電視(75.73%)、學校課程(49.46%)、報紙(30.41%)、收音機(25.81%)、戶外廣告(21.94%)、其他途徑(1.04%)。
我國1~4 歲兒童溺亡仍然較為高發(fā),在G20 國家中最高,是該年齡段首位傷害死因[1]。溺水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看護人在兒童溺死的各影響因素中占很大比重[2],故了解和分析學齡前兒童家長預防兒童溺水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流行情況尤為重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3 項預防兒童溺水知識中,90%以上的學齡前兒童家長對其中9 項回答正確,而對有人發(fā)生溺水時,孩子是否可以救人和如何正確救人答對比例低于90%,尤其是孩子可以向溺水者拋出救生圈、木板或用竹竿救人回答正確率最低,僅63.69%,可見加強對學齡前兒童家長教孩子正確開展溺水救援不僅對自身安全,也會被救援的溺水人員具有重要意義[3]。
預防溺水技能掌握普遍、家長對兒童涉水前的熱身運動及佩戴漂浮設備的正確率均相對較低,未上學兒童家長遠低于幼兒園兒童家長,未上學兒童家長預防兒童溺水技能掌握率低于幼兒園兒童家長,這提示幼兒園開展的預防兒童溺水內容的健康教育有一定成效,但效果較局限。因此,政府及社會相關部門應對社會大眾的預防溺水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需但技能[4-5]。家長高質量監(jiān)管是預防兒童溺水事件發(fā)生的首要措施,提高家長預防兒童溺水知識水平和技能掌握率是一個有效的預防兒童溺水干預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