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暉
摘要:孩子與同伴之間和諧交往能有效促進良好個性的發(fā)展。同伴間友好相處,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孤傲、冷漠及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態(tài)度。同伴之間的關系不同于親子關系,它對于孩子來說具有獨特的心理價值。所以家園應該合力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自由的環(huán)境和條件,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技巧和能力,促使孩子從小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同伴關系,幫助孩子得到健康發(fā)展,為孩子從小打好社會化基礎。
關鍵詞:幼兒? 交往能力? 同伴關系
一位年輕的媽媽向我咨詢:她的孩子小土豆上小班一個學期了,在班上從不跟其他孩子交往,只要別人接近他,他就與人吵架,怎么辦?據(jù)了解,原來小土豆的奶奶是自家農(nóng)莊的董事長,媽媽是總經(jīng)理,小土豆從小在農(nóng)莊里玩大的,農(nóng)莊里幾十個員工天天圍著他轉,眾星捧月,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每天聽到的是大人們對他的贊美。小土豆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養(yǎng)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式。上幼兒園了環(huán)境不一樣了,老師要面對一群孩子,不可能只圍著他一個人轉,他在幼兒園表現(xiàn)得又不出眾,老師沒有特別注意到他,他不再享有特權,一切以他為中心的模式被打破,心理落差很大,一下子難以適應,因此對別的孩子產(chǎn)生了排斥心理。再加上他從小沒有跟其他小朋友接觸過,并不知道怎樣與同伴平等和諧交往。
一、游戲為孩子提供交往的平臺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這樣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最能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如“娃娃家”是幼兒園孩子們最熟悉和喜歡玩的經(jīng)典的區(qū)域游戲了,孩子們在游戲中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很自然地去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模仿他們之間的交往,將自己理解的家庭成員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首先角色的分工需要孩子們商量,角色分工后進行家務分工:“爺爺奶奶”干什么?“爸爸媽媽”干什么?“寶寶”干什么?誰買菜做飯?誰洗衣掃地?誰接送“寶寶”上幼兒園?在角色和任務的分配中孩子們需要交流與溝通,在角色的扮演中需要相互配合?!凹摇崩飦砜腿肆耍凹彝コ蓡T”都要有禮貌地招待客人,這與客人之間又有了交流互動;再發(fā)展到“爺爺奶奶”帶“寶寶”去超市買東西,“爸爸媽媽”帶“寶寶”去游樂場玩、去醫(yī)院看病等,都需要角色間接觸、交流、互動。孩子們在這一系列對于角色身份的感悟和體驗中,增進了友誼、學會了人際交往,為孩子們將來成長為真正的社會角色奠定了基礎。
二、勞動給孩子提供交往的環(huán)境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眲趧邮怯變簣@最常見的一種需要孩子共同參加的群體活動。例如種黃豆活動,孩子們有的挖坑、有的播種、有的兩人合作抬水、有的捉蟲子、有的繪制記錄表大家輪流記錄。黃豆豐收時,大家齊心協(xié)力拔黃豆、剝黃豆,并與全園的小朋友一起分享黃豆的美味。孩子們在互相交流、討論,分工、合作與快樂分享的過程中,需要相互配合、彼此適應,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則,雙方都會根據(jù)對方的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途徑和方法,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和手段與他人進行溝通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們在這樣的勞動中交往能力自然就會得到發(fā)展。
三、社會實踐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條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fā)展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弊尯⒆幼哌M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不僅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增長見識,從中獲得對社會的感性經(jīng)驗,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例如:社會實踐買菜活動中,首先孩子們以繪畫的形式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合作制訂“買菜計劃”。走進菜市場,孩子們瞬間被各個攤位上色彩斑斕的蔬菜吸引了目光,興奮地對著各種蔬菜指指點點,孩子們圍在蔬菜攤位周圍,勇敢自信地與賣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交談,詢問菜的名稱、價格等,并禮貌地付錢買得自己喜愛的菜?;丶液蠛⒆觽冞€跟爸媽進行蔬菜拼畫和廚藝比拼呢。孩子們從參觀感受、買菜體驗、創(chuàng)意感知中獲得生活經(jīng)驗,在與菜農(nóng)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了社會交往能力。
四、“孩子教孩子”給孩子提供交往的空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小孩子隊伍中最進步的小孩子?!弊尯⒆咏毯⒆樱@樣孩子更容易理解。例如九月開學季,開展“大帶小”活動,大班的哥哥姐姐到剛入園的小班給弟弟妹妹喂飯、穿衣鞋,帶弟弟妹妹參觀幼兒園,帶他們看繪本故事、玩游戲等,使小班孩子更快更全面地獲得知識經(jīng)驗,提高各方面能力。原來吃飯老大難的小周,一個星期后,在大姐姐的帶領下,她竟然自己大口吃飯了,家長說她最近體重還重了兩斤。以前等著讓老師喂飯的小涵向大哥哥學習,快快地吃完飯后還像模像樣地喂別人吃。弟弟妹妹在哥哥姐姐的帶動下很快適應了幼兒園生活,不僅自己吃飯,還學會了安靜午睡、整齊擺放衣物、自覺排隊喝水等。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在這個開學季中鍛煉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增強了做哥哥姐姐的責任感,學會照顧、關心別人,體驗到了幫助別人的樂趣。小班的弟弟妹妹在與哥哥姐姐的交往中很快適應了新環(huán)境,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學會了不少新本領,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五、家庭給孩子創(chuàng)設交往的機會
(一)家長從觀念上轉變,從行動上更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社會活動興趣,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活動中的技巧等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父母真誠禮貌地對待自己的朋友會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父母大方熱情地對待客人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父母與鄰居友好相處、互相幫助,讓孩子主動邀請鄰居的孩子到自己家里玩,鼓勵自己的孩子到鄰居家串門,周末邀請同班的家長帶孩子一起出去郊游,讓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接觸交往……父母還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專長,讓孩子以自己的專長自信地去結交共同愛好的朋友。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時,要正確引導,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怕自己的孩子會吃虧,讓孩子在解決矛盾沖突中學會交往。
(二)現(xiàn)在是全網(wǎng)覆蓋的時代,孩子們是這信息時代的原住民,手機成了孩子們的“電子保姆”,于是足不出戶的“網(wǎng)絡宅童”應運而生,手機成了孩子們寸步不離的朋友,嚴重阻礙了孩子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對孩子的身心也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年輕的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盡量不玩手機和電腦,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帶孩子外出游玩、參加各種活動,開闊孩子視野,創(chuàng)造條件讓自己的孩子結識更多的朋友,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露.建立家庭活動小組初探[J].幼兒教育,199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