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少興
用大量的比喻論證進行論述,是高中課文《勸學》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對文中的比喻論證理解不夠透徹,有的同學甚至把它們理解成舉例論證。那么,應該怎樣正確地理解課文中的比喻論證呢?
比喻論證,指的是在論述過程中,用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之理的一種論證方法。比喻者與被比喻者,二者之間需要符合“類相異,理相同”的原則。也就是說,二者必須不屬于同類,才能作比喻,必須事理相同,方能進行推理論證。
以文章的第二段為例。作者先用“青”“冰”的比喻,來說明后天的影響完全可以改變事物自身原來的性質,并且能夠使其有所發(fā)展。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后天的影響可以改變事物的本性”是本體,“青”“冰”之喻是喻體,即“后天的影響可以改變事物的本性”就像“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只不過課文中只出現(xiàn)了喻體,而省略了本體,將道理隱含其中。
接下來的木變輪的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對于改變事物自己本來的性質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又向深里推進了一大步,由后天的影響“可以改變事物的本性”到能夠“決定事物的本性”,即學習對于后天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使說理更加透徹。
本段的最后,用“木”“金”兩個比喻,引出“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在這兩個比喻中,不妨把“博學”“參省”看作本體,把“受繩”“就礪”看作喻體,即“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省察”,就像“木材經(jīng)過墨線的比量,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礪”。這樣做的后果呢?就是“知明而行無過”,就是“直”“利”了。
再分析文章的第三段。本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文章用生活中常見的幾個現(xiàn)象展開論證。它們都是因為善于利用外物,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君子也是如此,君子的天性與常人沒有差別,而其能成為君子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學習”這個外物,即通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本段的比喻論證,“君子借助外物”就像“登上高處看得廣闊”,像“登上高處招手”,像“順風呼喊”,像“借助車馬”,像“借助船槳”,這是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
由此可見,課文在大量的比喻論證中將“學不可以已”論述得條理清晰,透徹明白,毫無空洞之感。
而舉例論證,指的是用典型事例來證明需要論述的觀點。論點與事例之間是“總——分”的關系,事例是具體性的,論點是概括性的。
例如《師說》的第三段,作者先列出“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的論點,然后就舉孔子的例子加以證明——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都曾經(jīng)當過孔子的老師。
再看《諫逐客書》的第一段,本段論證客卿對秦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舉了四個例子——“秦穆公尋求有才能的人”“秦孝公實行商鞅的變法”“惠王采用張儀的計謀”“秦昭王重用范雎”來證實客卿對秦的重大貢獻。
這兩個例子,都是用典型的、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舉例論證。
搞清楚了這些,《勸學》中的比喻論證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