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璇,王東浪
(梅州市豐順縣中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300)
慢性腰背疼痛是影響人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癥狀,與年齡、骨質疏松、長期勞損等因素相關。特別是現(xiàn)如今老年人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在器官功能、身體功能會逐漸降低,所以更容易出現(xiàn)慢性腰背痛,不僅需要長期承受疼痛折磨,腰部活動功能還會受到限制,影響心理狀態(tài),提高家庭和社會負擔。在臨床中,藥物、物理療法等都是主要治療手段,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生活質量。不過藥物治療見效慢,長期用藥還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所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難以達到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在中醫(yī)理論中講究“不通則痛”,而且衍生出較多的特色療法,如推拿、針灸等,對疏通經脈、祛瘀止痛都有著較大作用,是祛除病機的良好措施,而且不良反應少、患者接受程度高[1]。本院現(xiàn)將針灸、推拿聯(lián)合應用,同時篩選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入院的40例患者為對象進行深入研究,療效顯著,現(xiàn)將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將40例在本院就醫(yī)的腰背痛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都是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入院,根據平行對照法將其分成各20例的兩組,對照組患者年齡區(qū)間53-77歲,均值(61.43±5.28)歲,包括12例女性、8例男性,病程1-7年,均值(3.82±0.45)年。實驗組患者年齡區(qū)間54-75歲,均值(61.29±5.37)歲,包括11例女性、9例男性,病程1-6.5年,均值(3.51±0.32)年。經客觀評價上述資料達到研究標準,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1 納入標準
存在腰背部疼痛、全身無力、肌肉僵硬等癥狀;為患者和家屬講解了研究詳情,自愿加入并簽訂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心血管疾病史患者;類風濕疾病者;近期使用過激素類藥物者;精神異常者;腰背皮膚破損者。
1.2.1 對照組
進行針灸治療,選擇背部阿是穴、關元俞、腎俞、大椎、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患者保持俯臥位或側臥位,每個穴位處皮膚都用酒精消毒,使用0.25×40mm一次性針灸針,直刺入穴,小角度捻轉、慢提緊按,有漲麻和酸麻感后留針30分鐘,每兩天治療一次,共計治療30次。
1.2.2 實驗組
針灸的同時進行推拿,患者保持臥位姿勢,下肢自然放平、伸直,雙手放在額下,指導患者放松全身肌肉;操作者站在健側,通過滾、揉、按等手法松懈腰背部肌肉。首先,用手掌順著脊柱,從上向下按壓,反復三次,讓腰背肌肉痙攣癥狀得意緩解;之后對阿是穴、委中、承扶、環(huán)跳、腎俞、陽關等穴位進行按壓,開始力度要輕,逐漸加重,每處按壓五分鐘;找到疼痛部位,雙手大拇指從其上方2寸的地方開始沿著椎旁向下推壓,并對疼痛處做熱敷。指導患者調整為側臥姿勢,從腰部向著坐骨神經循行區(qū)域,用彈撥、滾、揉、按等手法推拿,每次十分鐘。每天一次,一個療程十次,停三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推拿兩個療程。
1.3.1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對所有患者做疼痛評估,采用疼痛數(shù)字分級法(NRS),從輕到重評分0-10分[2]。
1.3.2 評估所有研究對象治療效果,腰部活動自如,無腰背疼痛癥狀,無肌肉僵硬感,直抬腿角度超過80°,則為顯效;腰部活動基本不受限,疼痛和僵硬等癥狀減輕,直抬腿角度30-80°,則為好轉;腰部活動嚴重受限,疼痛、僵硬感無改善,直抬腿角度不足30°,則為無效。
1.3.3 對所有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做評估,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有八個項目,行百分制,共計八個維度,質量好總分高[2]。
數(shù)據處理軟件為SPSS 21.0,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差異顯著時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NRS評分為(6.23±0.52)分,與對照組的(6.45±0.47)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降低至(1.25±0.49)分,與對照組的(2.52±0.58)分差異顯著(P<0.05)。
臨床治療后為有效者,實驗組患者占比更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效果40例患者之間對比[n(%)]
生活質量的八個項目評分實驗組更高,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評分40例患者之間對比(,分)
表2 生活質量評分40例患者之間對比(,分)
分組 例數(shù) 一般情況 軀體疼痛 生理職能 生理機能 精力 精神健康 情感職能 社會功能實驗組 20 86.51±6.65 88.51±9.73 87.73±7.62 89.12±9.53 84.24±8.72 89.06±9.41 90.16±7.73 85.62±9.07對照組 20 64.47±6.62 76.15±9.74 65.49±7.15 78.47±9.15 68.48±8.59 76.27±9.93 74.15±7.09 71.27±9.15 t 10.504 4.015 9.518 3.605 5.758 4.181 6.826 4.981 P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在中老人群體中,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就是慢性腰背疼痛,患者會出現(xiàn)腰骶、腰背部疼痛,情況嚴重無法行走,部分患者還會同時存在腰部后身、前屈、側彎等障礙,給正常的生活帶來不良不便。該病的產生可能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有關,也與腰肌勞損有關,主要是腰椎、腰背部機群退行性病變所造成的[4]。在中醫(yī)理論中,認為該病的出現(xiàn)與痹阻督脈、肝腎虧虛相關,不榮、不通就會出現(xiàn)疼痛癥狀。因此,腎、脾、肝都與該病關系密切,其中腎主骨,之所以骨質枯榮,是因為腎氣衰弱,脾胃虧虛,氣血不足;如果腎氣充盛,則精髓滋潤、骨堅有力。但是大多數(shù)人在年紀增長后,都會出現(xiàn)腎氣虧虛癥狀,所以常常表現(xiàn)出腰背疼痛感。從經脈層面講,患者之所以腰背疼痛,是因為太陽膀胱經、督脈的氣運不佳。盡管該病不會直接給患者帶來生命威脅,但是長期疼痛會引發(fā)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應,比如行走不便而跌倒、骨折,心理負擔重而損傷情志等,這些都將成為降低患者生活以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5]。因此,需要接受專業(yè)的治療,減輕或去除病痛,恢復身心健康。
中醫(yī)在疾病治療中有著獨特之處,治療手段也較多,其中針灸就是一種依從性高、操作方便、見效快的方法,在全球范圍內都備受好評[6]。因為腰背疼痛的病機之一就是氣血瘀阻,通過針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能夠達到補腎強壯、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的效果;針灸阿是穴可以直接疏通經脈、調理氣血、祛除病邪;針灸關元俞可以調理下焦、補腎壯陽;針灸腎俞可以利水通淋、聰耳明目、補腎壯陽;針灸委中穴可以利尿通淋、理氣寬中、補腎強骨。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講,通過針灸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激素分泌,增強免疫力[7];同時還能抑制炎癥因子產生,減少炎性分泌物,降低其對神經的損傷,松懈神經以及粘連組織;另外,經過針灸還能激活機體的抗痛系統(tǒng),興奮阿片受體、腦啡肽、腦啡肽神經元,使致痛行物質含量降低,如5-羥色胺、組胺等,從而提高患者的痛閾,減輕疼痛程度。
慢性腰背痛患者在治療中,推拿也是一種常用的保守手段,可以直接對病變部位進行干預,達到活氣舒筋、祛瘀止痛的目的。在推拿操作過程中,能讓腰背部的韌帶、肌肉緊張度得到松懈,使其更加興奮,從組織新陳代謝更快,消除水腫,降低神經刺激性疼痛[8]。這是因為,在操作過程中會通過擠壓、揉按等方式對病變部位做全面的物理性刺激,能改善組織循環(huán)代謝能力以及血液循環(huán),促進組織水腫、病理產物等更快吸收;同時,在推拿操作下,還能讓粘連組織松解,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9]。在推拿過程中進行局部熱敷,可以通過熱效應產生輻射,擴張腰背部毛細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腰背部功能恢復,最終達到活血止痛、疏通關節(jié)筋骨的效果[10]。
所以,實驗組患者把兩種治療方法聯(lián)合使用,和單獨進行針灸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比較,NRS疼痛評分低,治療總有效率高,生活質量評分高,差異顯著(P<0.05)。證實,將針灸和推拿兩種中醫(yī)治療手段聯(lián)合使用,能在互相協(xié)同作用下增強療效,更好的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恢復正常的腰背活動功能,獲得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慢性腰背痛在臨床治療中將針灸和推拿聯(lián)合應用,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