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榮祥,李興東,楊博
(沈陽市肛腸醫(yī)院胃腸肛門病科,遼寧 沈陽110002)
部分結腸癌患者在確診時通常存在梗阻情況,其中約占30%的患者屬于右半結腸癌,右半結腸癌預后效果通常比左半結腸癌更差。該病常導致腫瘤近端腸管顯著腫脹,手術難度較大,水腫腸管易引發(fā)各類并發(fā)癥[1]。該病采取開腹手術具有較大創(chuàng)傷性,同時,由于腸梗阻使患者術后康復較慢。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但受操作空間的局限,通過術前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后,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及時糾正術前機體失衡情況,取得良好預后[2-3]。本研究旨在探究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后施行腹腔鏡手術與急診開腹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并梗阻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合并梗阻采取手術治療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54.68±8.17);腫瘤分期:A期14例,B期16例,C期11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53.48±8.77)歲;腫瘤分期:A期15例,B期16例,C期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術前CT、病理檢查均明確為右半結腸癌合并梗阻;未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不具備根治性切除者;合并存在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進行相關檢查,減壓后腹脹仍然顯著者則給予急診開腹手術,實施右半結腸根治性切除手術,Ⅰ期吻合后重新搭建消化道。觀察組患者術前行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小腸減壓管應選擇適宜規(guī)格,胃鏡下將小腸減壓管經(jīng)過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腸后到達小腸,充氣后使小腸減壓管伴隨腸道蠕動往遠端腸管實施減壓,同時,積極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糾正電解質(zhì)異常等。小腸減壓管置入1.5~2.0 m后且不再往前移動時,可實施小腸減壓管造影檢查,明確到達回盲部停止向前。明確患者無手術禁忌證后,擇期進行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術性切除手,Ⅰ期吻合后重新搭建消化道。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3 d平均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包括手術前后IL-2、IL-6、TNF-α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3 d平均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IL-2、IL-6、TNF-α等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觀察組IL-2、IL-6、TNF-α等指標水平顯著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p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g/mL)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p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
右半結腸癌通常伴有腸梗阻癥狀,腸梗阻導致患者進食與排泄困難,腸道內(nèi)壓力升高,腸壁顯著充血水腫,引起腸道黏膜發(fā)生缺血情況,甚至是壞死,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變化后破壞腸道屏障,細菌侵襲后導致全身菌血癥,若治療不及時,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4]。治療該病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因擴張后的腸管使腹腔內(nèi)空間狹窄,無法開展腹腔鏡手術治療,傳統(tǒng)治療該疾病通常采取急診開腹手術治療[5-6]。急診手術缺乏術前準備,短時間內(nèi)無法及時糾正機體失衡狀態(tài),且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性大,不利于術后恢復,圍手術期易發(fā)生各類并發(fā)癥。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可改善急性腸梗阻癥狀,減輕腸管與腹腔內(nèi)壓力,減少回盲瓣近端小腸中液體、氣體聚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為腹腔鏡手術奠定良好基礎[7-8]。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3 d平均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后采取腹腔鏡手術比起急診開腹手術[9-10],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及時改善腸管、腹腔內(nèi)壓力,糾正機體失衡狀態(tài);②及時減少小腸內(nèi)聚積氣體、液體等,術中可不用再進行腸管減壓,縮短手術時間;③合并腸梗阻時黏膜水腫顯著,手術難度更大,影響淋巴結清掃,腹腔鏡手術可降低術中出血量,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此外,術后,觀察組患者IL-2、IL-6、TNF-α等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由于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性,會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持續(xù)釋放腎上腺素、皮質(zhì)醇、IL-6、TNF-α。CRP為主要創(chuàng)傷程度指標,能有效反映機體炎性程度。對于右半結腸癌合并梗阻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優(yōu)勢明顯,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為其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仍有以下不足之處:①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腹腔種植轉移、小腸梗阻時,小腸減壓管無法到達回腸末端,減壓療效欠佳,因此,術前全面評估病情,選擇適宜方案十分關鍵。②小腸減壓管無法經(jīng)過回盲瓣,術前CT檢查明確腸梗阻顯著,存在腸破裂可能性的患者不建議置入小腸減壓管。
綜上所述,右半結腸癌合并梗阻患者給予小腸減壓管胃腸減壓,可及時緩解患者腹脹癥狀,有利于腹腔鏡手術開展,顯著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