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山東警察學院經濟犯罪偵查系,山東 濟南 250014)
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屬于經濟犯罪基礎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眾多理論研究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學界對于經濟犯罪概念的認識存在差異。這是因為經濟犯罪構成要素復雜,界定其概念可以選擇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但不管選擇什么思路、什么角度,只要界定的概念能把經濟犯罪與非經濟犯罪區(qū)分開,都可以說是準確的界定。這是導致經濟犯罪定義多樣性的主觀原因。從橫向即空間角度考察,對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經濟犯罪在具有共性的同時,往往也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這意味著,對于做好經濟犯罪的防范和打擊工作,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在要實現(xiàn)的目標及要完成的任務上會存在區(qū)別。這決定了經濟犯罪的定義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著重點不同,這是做好經濟犯罪防范和打擊工作的客觀要求。從縱向即時間角度考察,經濟犯罪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會呈現(xiàn)不同特點。這種變化意味著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也應隨著經濟犯罪的變化發(fā)展而相應進行調整。從這個角度講,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客觀上需要不斷地修改、補充和完善。本文擬從研究思路入手探析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在對兩種研究思路進行系統(tǒng)比較的基礎上,按照新思路對經濟犯罪概念予以界定。
概念界定通常采用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要首先找到一個外延更為寬泛的“大概念”,然后對這一“大概念”進行限定,使其外延縮小。當外延縮小到與界定的概念的外延相同時,即完成了概念界定工作。從理論上講,如果借助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可以很容易地判定某種行為是不是經濟犯罪,那么這個概念的界定就是清晰的。概念界定除了做到清晰之外,還要做到準確。準確與否取決于借助這種界定所作出的判斷是不是和世所公認的經濟犯罪現(xiàn)象吻合,是不是能把所有的經濟犯罪囊括進來,同時還不能存在把非經濟犯罪當作經濟犯罪的誤判。要保證概念界定足夠清晰和準確,就需要研究概念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也就是要考慮如何對概念的中心詞即“大概念”進行限定,以使研究對象和非研究對象區(qū)別開來。
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有兩大基本構成要素:一是犯罪,二是經濟。界定經濟犯罪的概念,需要明確界定犯罪的概念和經濟的概念,這是界定經濟犯罪概念的基本要求。同時,需要明確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犯罪概念和經濟概念相互交織能夠構成經濟犯罪。首先,犯罪的概念比較明確,即觸犯國家刑法的行為。其次,經濟的概念相對難以界定。傳統(tǒng)的經濟學認為,經濟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這是以傳統(tǒng)經濟理論為基礎的,把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排除在經濟范疇之外。這主要是受歷史的局限。在傳統(tǒng)經濟占優(yōu)的時代,經濟主要還體現(xiàn)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日益明顯地成為經濟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F(xiàn)代經濟學意義上講的經濟更多地是指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資源配置活動,不再強調必須是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當然,視作資源配置活動的“經濟”仍然可以分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來說,采用現(xiàn)代經濟學對經濟的定義比較合適。
按照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界定經濟犯罪的概念,需要明確到底是選擇“犯罪”作為中心詞還是選擇“經濟”作為中心詞。若選擇“犯罪”作為中心詞,就需要用“經濟”作為限定詞,以便把經濟犯罪與非經濟犯罪區(qū)分開;若選擇“經濟”作為中心詞,就需要用“犯罪”作為限定詞,以便把犯罪的經濟活動和非犯罪的經濟活動區(qū)分開。經濟犯罪既屬于犯罪范疇,也屬于經濟范疇,處于二者的交叉地帶。作為犯罪范疇,其特殊性體現(xiàn)在其與經濟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是經濟范疇中的犯罪活動;作為經濟范疇,其特殊性體現(xiàn)在其具有犯罪的基本屬性,是犯罪范疇中的經濟活動。
基于上述分析,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有兩個思路:一是以犯罪作為定義的中心詞,把經濟視作犯罪的限定詞,既強調經濟犯罪是一種犯罪活動,同時強調這種犯罪活動和經濟有內在聯(lián)系,從而把經濟犯罪與其他犯罪區(qū)分開,以此來完成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法學界和經偵理論界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基本都采用這一思路,可稱之為傳統(tǒng)思路。二是以經濟作為定義的落腳點,把犯罪視作經濟的限定詞,即首先強調經濟犯罪是一種經濟活動,其次強調這種經濟活動與犯罪有本質聯(lián)系,明確其是經濟活動的同時,也具備犯罪的構成要件,從而把犯罪的經濟活動和非犯罪經濟活動區(qū)分開,以此完成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這是本文所提出的新思路。
在圖1中,傳統(tǒng)思路表現(xiàn)為先畫左邊的圓,即先理清犯罪與非犯罪的界限,然后再畫右邊的圓,即用經濟來限定犯罪,以求出二者的交叉地帶。新思路則表現(xiàn)為先畫右邊的圓,即先理清經濟活動與非經濟活動的界限,然后再畫左邊的圓,用犯罪來限定經濟,以求出二者的交叉地帶。不管采用哪種思路,最終的交叉地帶是完全相同的。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兩種思路如果都能貫徹到底、運用到位,可以實現(xiàn)殊途同歸,求得相同的結果。但從實踐角度考察,由于概念界定所選擇的中心詞和限定詞不同,事實上會呈現(xiàn)不同效果,這也是本文提出界定經濟犯罪概念新思路的基本原因。
圖1 經濟犯罪概念界定的兩種思路
傳統(tǒng)思路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外延式和內涵式兩種定義路徑,所提出的觀點如圖2所示:
圖2 傳統(tǒng)思路對經濟犯罪定義的兩種路徑及觀點
對經濟犯罪概念的外延式界定,按照外延涵蓋范圍不同,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兩分法”,即認為經濟犯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經濟犯罪外延較小,把犯罪視作一個整體,經濟犯罪占比較??;廣義的經濟犯罪外延較大,把犯罪視作一個整體,經濟犯罪占比較大。二是“四分法”,即認為經濟犯罪有最狹義、狹義、廣義和最廣義之分。顯然,“四分法”是“兩分法”的進一步展開,把狹義的經濟犯罪和廣義的經濟犯罪各區(qū)分為兩部分,分類更為細致,但二者并無本質區(qū)別。三是“三分法”,其把經濟犯罪區(qū)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部分。作為一種外延式定義法,其對經濟犯罪的分類采用了不同的分類標準。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的經濟犯罪,既可以是狹義的經濟犯罪,也可以是廣義的經濟犯罪,還可以是最狹義或最廣義的經濟犯罪。從結果上看,其與前兩者實際是交叉關系。
經濟犯罪概念的內涵式界定并不是用整體意義上的經濟來限定犯罪,而是通過分別強調犯罪主體、客體、領域、行為、目的及行為整體性質的經濟性來限定犯罪,與之對應的方法稱為經濟主體說、經濟客體說、經濟領域說、經濟行為說、經濟目的說和經濟綜合說。經濟主體說強調經濟犯罪主體的特殊性,認為經濟犯罪是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濟組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侵占、接受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的腐敗行為。[1]經濟客體說強調犯罪的客體即危害對象的經濟性,認為經濟犯罪的客體只能是經濟的動態(tài)運行關系。按照這種觀點,經濟犯罪是破壞經濟健康運行狀態(tài),按照刑法規(guī)定應受到處罰的嚴重違法行為。[2]經濟領域說通過強調犯罪發(fā)生領域的經濟性來界定經濟犯罪,認為經濟犯罪是指在經濟領域中發(fā)生的、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行為。從縱向考察,其可能存在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經濟環(huán)節(jié);從橫向考察,其可能發(fā)生在工業(yè)、交通、商業(yè)、農業(yè)、金融、財政等各個部門。[3]經濟行為說強調經濟犯罪的行為方式,認為經濟犯罪是指行為人濫用經濟活動方式和經濟權限,觸犯國家刑法,危害正常經濟秩序的行為。[4]經濟目的說強調犯罪目的是謀取非法的經濟利益,認為一切意圖謀取不法經濟利益,危害經濟制度,破壞經濟秩序和正常經濟活動,侵犯合法財產的行為以及其他經濟危害行為,依照刑法規(guī)定應當處罰的,都是經濟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經濟犯罪的除外。[5]經濟綜合說強調經濟犯罪構成要件的綜合性,認為單純以某一特征對犯罪進行限定并不足以把經濟犯罪與非經濟犯罪區(qū)分開,而應通過多種規(guī)定來限定犯罪才能準確界定經濟犯罪的內涵,認為經濟犯罪是以獲取巨大經濟利潤為目的,以非法經濟活動為手段,危害正常經濟秩序,依照刑法規(guī)定應當受到處罰的行為。[6]
按傳統(tǒng)思路界定經濟犯罪的概念,無論是外延式界定還是內涵式界定,都遵循著共同的思路,即把犯罪作為界定經濟犯罪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該思路認為:首先,這是一種犯罪形式;其次,與經濟有內在聯(lián)系。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集中體現(xiàn)為對經濟在什么條件下與犯罪有內在聯(lián)系,轉變成了經濟犯罪,難以給出合適的判斷標準,從而難以準確界定經濟犯罪的外延性。
通過強調犯罪領域的特殊性來界定經濟犯罪,認為發(fā)生在經濟領域的犯罪就是經濟犯罪有很大的局限性。表面上看,以是否發(fā)生在經濟領域作為標準很客觀,能比較容易作出判斷,但實際上這一標準很模糊。因為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事實上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本質上講,任何犯罪都與經濟領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與經濟完全脫離的犯罪事實上并不存在。如果把與經濟領域有直接聯(lián)系的犯罪視作經濟犯罪,有間接聯(lián)系的犯罪視作非經濟犯罪,如何對兩者區(qū)分是有相當難度的。這是因為二者的區(qū)分本身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隨時間、地點等約束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通過強調犯罪所處領域的特殊性即經濟領域來界定經濟犯罪的觀點存在很大局限性。
通過強調犯罪的目的是獲取非法的經濟利益來界定經濟犯罪存在很大局限性。 這是因為經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范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搶劫、盜竊等犯罪活動,帶有明顯的攫取非法經濟利益的色彩,但因為搶劫、盜竊本身并不具有經濟活動性質,通常并不將其視作經濟犯罪。這表明按照犯罪目的的經濟性來界定經濟犯罪顯然夸大了經濟犯罪所涵蓋的范圍,和民眾的主觀感受并不相符。
按照犯罪危害對象的經濟性來界定經濟犯罪,也是有局限的。從根本上講,所有犯罪活動對社會經濟生活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危害。這正是國家要通過刑法對各種犯罪活動予以防范和打擊的基本理由。如果把對經濟有直接危害、危害程度高的犯罪視作經濟犯罪,有間接危害、危害程度低的犯罪視作非經濟犯罪,那么如何對直接和間接、程度高和程度低進行判斷就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很難拿出統(tǒng)一的標準。
最后,通過強調犯罪主體身份的特殊性來界定經濟犯罪的觀點,局限更加明顯,把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濟組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侵占、接受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的腐敗行為界定為經濟犯罪,明顯縮小了經濟犯罪所涵蓋的范圍。事實上,經濟主體具有廣泛性,除少數(shù)社會成員外,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都在從事經濟活動。從理論上講,都存在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產生嚴重危害從而觸犯刑法的可能性,單純強調主體的特殊性難以把經濟犯罪與非經濟犯罪區(qū)分開。僅把公務人員的腐敗行為視作經濟犯罪就人為縮小了經濟犯罪所涵蓋的范圍,從而把很多經濟犯罪歸入了非經濟犯罪范疇,是一種不準確的概念界定。
強調經濟犯罪構成要素具有綜合性的觀點,要求一種犯罪必須同時具備多個條件才能判定其為經濟犯罪。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把各種非經濟犯罪誤判為經濟犯罪。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多個標準交叉并用使經濟犯罪的判定標準過于嚴格,也容易把一些明顯的經濟犯罪視作非經濟犯罪。比如,認為以獲取巨大經濟利潤為目的,以非法經濟活動為手段,危害正常經濟秩序,依照刑法規(guī)定應當受到處罰的行為才是經濟犯罪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在這個概念界定中,至少“以獲取巨大經濟利潤為目的”與經濟犯罪并不存在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畢竟判定一種行為到底是不是犯罪,雖然會以主觀目的作為參考,但通常并非以此作為主要判定標準。在某些情況下,一種經濟活動沒有以獲取利潤為目的或者僅僅以賺取正常利潤為目的,但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照樣會構成經濟犯罪。過失型經濟犯罪就是典型的例子。采用傳統(tǒng)思路所提出的各種觀點中,強調經濟犯罪行為方式具有特殊性的觀點較為合理。這種觀點雖然仍然遵循著傳統(tǒng)思路,但實際上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以經濟作為定義的落腳點和出發(fā)點的思想。經濟犯罪作為一種犯罪,不能僅被界定為與經濟有聯(lián)系的犯罪,而應該強調其同時必須是一種經濟活動。說到底,經濟犯罪的本質是經濟活動和犯罪活動的交叉,其具有經濟和犯罪雙重屬性。
本文所提出的新思路與傳統(tǒng)思路不同,其以經濟活動作為經濟犯罪概念界定的中心詞,用犯罪來限定經濟活動,即把經濟犯罪理解為是一種犯罪化的經濟活動。與判斷一項活動是經濟活動還是非經濟活動難以找到明確標準不同,判斷一項活動是否為犯罪的標準則相當明確。按照本文所提出的新思路界定經濟犯罪的概念,有利于把經濟犯罪與其他形式的犯罪區(qū)分開,也有利于把握經濟犯罪的外延,為防范、打擊各種形式的經濟犯罪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對經濟犯罪概念界定的探析不僅有理論上的意義,還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因此經濟活動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合法性。從事經濟活動的權利和人們的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可以被理解為是基本權利的構成部分。經濟活動理所當然包括合法的經濟活動,這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和犯罪沒有任何關系。這并不表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合法的,有的經濟主體會從事違法的經濟活動,只是違法程度有輕有重。只有嚴重到一定程度、觸犯國家刑法的經濟違法活動才構成犯罪,這種犯罪被稱為經濟犯罪。至于到底哪些經濟活動觸犯國家刑法,國家刑法會有明確規(guī)定。這意味著經濟犯罪帶有刑法規(guī)定性質,屬于司法實踐范疇,并成為部分學者采用列舉法定義經濟犯罪的原因。但是,理論研究畢竟不等同于司法實踐,采用列舉法定義經濟犯罪難以滿足經濟犯罪理論研究者所習慣采用的內涵式定義的學術追求。對于經濟犯罪理論研究者來說,其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這些刑法所列舉出來的經濟犯罪活動,必須找到其共同屬性,即需要完成對經濟犯罪概念的內涵式界定,這是經濟犯罪理論研究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經濟”作為經濟犯罪概念界定的中心詞,以“經濟”作為界定經濟犯罪概念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需要從理論上闡明在何種條件下一種經濟活動會與犯罪活動交織在一起,從而構成經濟犯罪。表面上看,問題似乎非常簡單,觸犯國家刑法的經濟活動就會與犯罪活動交織在一起,從而成為經濟犯罪,因此判斷一種經濟活動是不是經濟犯罪,只需要依據(jù)國家刑法判定一種經濟活動是不是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就可以了。從司法實踐的角度考察,依據(jù)刑法進行判定就足夠了,但作為對經濟犯罪概念的理論分析,這樣的判定實際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要從理論上闡明經濟活動轉化為犯罪活動所需的條件,不僅應闡明刑法事實上作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還應闡明刑法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的必然性、合理性。這就需要從分析經濟范疇的本質入手,揭示經濟范疇發(fā)展演化的一般規(guī)律。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在市場經濟以及作為市場經濟早期發(fā)展形式的商品經濟發(fā)展起來之前,長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組織形式是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以封閉為特征,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生產,通常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在家庭內部按照性別、年齡進行分工。在自然經濟狀況下,經濟活動規(guī)模小、結構簡單,基本不存在社會化分工和交換。在這樣的條件下,經濟活動更多地表現(xiàn)為個人或家庭的私事。由于家庭成員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血緣或親情關系,還有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約束人們的行為,加之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傳統(tǒng)習慣的規(guī)范,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其他家庭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以致觸犯國家刑法的可能性較小。這也是不少學者認為經濟犯罪是商品經濟產物的重要理由。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提高,分工的范圍隨之拓寬,逐漸超出家庭的范疇,分工的程度也隨之提高。于是,商品生產取代了自給自足的生產,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企業(yè)取代家庭成為了基本生產單位。一個人、一個企業(yè)總是與其他人、其他企業(y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自發(fā)調節(jié)下,這些經濟活動主體的利己動機通常是可以和利他結果結合在一起的,即個人、企業(yè)對私利的追求客觀上會產生利他的效果。如果不利他,客觀上就難以利己。如果所有的人、所有的企業(yè)都接受市場機制的自發(fā)調節(jié),嚴格按照利己和利他相結合的原則從事經濟活動,則所有的經濟活動與犯罪都沒有關系。
經濟活動與犯罪發(fā)生聯(lián)系離不開經濟的外部性。如果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沒有外部性,也就不可能有經濟犯罪。通常情況下,在市場機制自發(fā)調節(jié)下,經濟活動具有內部性,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其他經濟主體,會因為好的影響而得到利益,也會因為壞的影響而支付代價。(1)科斯定理表明,市場機制把外部性內部化的條件有二個:一是產權界定清楚,二是交易成本為零。在現(xiàn)實中,有時產權界定不清楚,而且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因此市場難以把外部效應充分內部化。但是,由于經濟活動具有社會性,且現(xiàn)實中的市場機制并不完美,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因此經濟活動的外部性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如果出現(xiàn)嚴重的負外部性,實際就出現(xiàn)了成本外溢,即應該由其承擔的成本其沒有承擔,而是由其他經濟主體承擔了。雖然成本外溢者增加的收入與承擔外溢成本者減少的收入大致相抵,從社會的角度看收入總量并不減少,但這會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同時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2)一旦成本外溢,則資源配置的邊際社會成本就會大于邊際社會收益,資源配置的凈收益就無法達到最大值而導致效率損失。這是需要對外部效應予以調節(jié)和糾正的理由。通常所采用的手段有經濟、法律和行政三種手段。
一般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對他人及社會利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常不會嚴重到觸犯刑法的程度,往往只是一般性違法而不是犯罪。如企業(yè)排放廢水污染河流,排放廢氣污染大氣,只要沒有嚴重到一定程度,通常只是違犯國家環(huán)境保護法而需要通過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予以調節(jié),以盡可能實現(xiàn)外部效應內部化。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對私利的追逐可能會建立在致使他人及社會遭受嚴重利益損失的基礎之上,從而嚴重破壞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為了維護公平與正義,也為了提高效率,國家會頒布刑法來規(guī)范、約束這些產生嚴重負外部性的經濟行為。刑法通常要列舉經濟犯罪的具體罪名,即明確哪些經濟活動屬于經濟犯罪。若僅采用列舉法界定經濟犯罪,刑法作出的規(guī)定已經足夠了;若采用內涵式定義法,且以“經濟”作為中心詞,作為定義的立足點、出發(fā)點,經濟犯罪的概念應界定為產生嚴重的負外部性進而觸犯國家刑法的經濟活動。相對于傳統(tǒng)思路下以“犯罪”作為中心詞,作為定義的立足點、出發(fā)點,本文采用新思路所完成的經濟犯罪概念的界定,便于更清晰地界定經濟犯罪的外延。畢竟,一種行為到底是不是犯罪有明確的判定標準,而一種犯罪到底是否與經濟有聯(lián)系則相對難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