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雅倩
摘 要:新課改在不斷深化和推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因而語文教學也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創(chuàng)新”。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覺的行為意識。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挖掘到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創(chuàng)新;內(nèi)涵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1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74
現(xiàn)階段,教育部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因此,不光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語文課堂與德育結合在一起,通過滲透課文中作者端正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思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課文中的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接受德育教育,凈化了自身的思想,有利于將思想教育貫穿到語文的整體教學中。
一、德育創(chuàng)新
德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有計劃和目的地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學科德育:因為學生在學校需要學習不同的學科,這些學科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向?qū)W生傳授相對應的知識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學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這也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诖?,學科德育和學科文化知識教育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其具有交叉性和一致性,對于學生今后的良好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德育創(chuàng)新可以與小學語文相結合: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機會,結合語文教學中的培養(yǎng)目標,有計劃地選擇恰當?shù)牡掠牧希瑢⒌掠枷霛B透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可以自然而然地接收語文傳送的德育信息,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敢于探索的精神、不畏艱難困苦的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敢于拼搏創(chuàng)新的積極思想。通過德育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和學習中,能夠團結同學、熱愛師長。在社會中,也能尊老愛幼、知法守法、助人為樂,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語文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改進德育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未形成德育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
部分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課堂主要是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因而他們?nèi)匀蛔⒅貞嚱逃?,教學中只教授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將語文知識的教授作為自己教學過程中主要的職責和任務。同時,由于這些教師對語文教學情感培養(yǎng)的模糊性,不能正確理解思想品德教學和語文教學的一致性和相關性,所以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教學流于表面
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抓住了教學中的德育知識內(nèi)容,但由于滲透德育的教學方式也容易出現(xiàn)一定的問題,因此德育內(nèi)容并沒有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因而,如果教師沒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沒有在合適的契機滲透德育教育,對學生而言,很難產(chǎn)生說服力,學生也不能接受德育教育,甚至在學習中可能會產(chǎn)生厭煩的心態(tài),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語文知識的傳授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
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缺乏一定的管理手段和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部分教師只是針對語文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評價語文課程的效果,關注的也往往是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部分學校在評價語文教學的時候,也都是以語文成績作為評判的標準的,并沒有關注到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思想品德意識。因此,由于教學評價的限制性,導致德育的滲透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學過程中,也難以有效地開展語文和德育的結合教育。
(四)德育材料隨意性
語文課堂中的文本知識、畫面等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真善美的行為意識。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一部分教師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沒有有效地結合教學材料滲透德育知識,因而錯失了教學的良機,沒有將語文知識和德育教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操。
三、德育創(chuàng)新的滲透途徑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最主要的教學場所就是課堂。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中心場所,因此教師要重點把握好課堂。語文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是學生學習和做人的指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和責任。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根據(jù)語文學科的學科特性,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教師可以在講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在潤物無聲中滲透德育教育
眾所周知,語文的教育場所是課堂,那么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將一些思想品德的教育知識以間接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巧妙地讓學生接受這樣的理念。比如,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的關鍵語句,向?qū)W生傳達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通過分析作者高尚的品德幫助學生形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榜樣力量。
(二)教師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時候,將德育教育滲透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會有口語交際,教師可以通過舉辦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競賽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任何形式的比賽中,都要讓學生擁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思維意識,要用積極的情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展現(xiàn)出當代青少年學生該有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有趣、詼諧幽默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式教學來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三)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有寫作要求
教師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過程中穿插德育教學,通過對學生的習作修改、指導等過程,有意識地向?qū)W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的思想品德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德育創(chuàng)新的運用策略
(一)以身作則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在這一階段充分抓住小學生的特點進行德育教育。在人與人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論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都能夠感染別人,使別人能夠感受自己的情感。那么,教師和學生也是如此,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也能被教師的情緒感染。因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教育的時候,就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意識帶動班里的學生,讓學生以教師的行為為標桿,伴隨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品德,不論是課前還是課后,都要保持自身的言行一致,在任何時間,都將自己文明的一面展現(xiàn)給學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思想,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同時,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比較敏捷,能夠快速接受新鮮的事物,教師對于這部分學生,除了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做榜樣,起帶頭作用外,還需要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思想意識,避免學生被不良的社會風氣所影響。當學生做錯事時,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不要急于批評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也要虛心地接受學生的評價,通過自我批評做好表率,成為學生的榜樣。
(二)立足課本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適當?shù)恼n本內(nèi)容。教師要立足于課本,通過對課本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整體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內(nèi)涵。教師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情境滲透德育教學。
第一,教師利用情境來進行德育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課本的知識以及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不同的形式給學生展現(xiàn)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的心融入這種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心情的起伏變化,而作者的良好行為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深刻的教育意義。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文字的描述來感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旋律,都表達著作者深刻的情感。因而,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來感受作者的情感,通過文字的細膩描寫感受作者的悲歡離合,感悟文章的主要思想,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第三,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在充分引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適時引申出道理,通過整理歸納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感悟到更深刻的哲理,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第四,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比較差,更容易接受身邊的事物,教師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通過對學生身邊事例的講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從而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學愛國方面的文章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的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解,學生就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講自己周圍的故事,通過交流互動,可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學中德育知識的滲透,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五、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仍處在思維發(fā)展中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傳統(tǒng)的語文知識和德育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通過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端正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趙妙榮.濃妝淡抹總相宜——談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滲透[J].科學導報,2016(9).
[2]李寶海.專家引領 促進學校發(fā)展與德育創(chuàng)新——牡丹江市“現(xiàn)代學校發(fā)展與德育創(chuàng)新”教育干部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4).
[3]姜櫻梅.師愛讓教育更有智慧——自主生態(tài)融合發(fā)展德育創(chuàng)新模式課題引領下教育感悟[J].無線音樂·教育前沿,2014(11).
[4]劉粉莉.讓學校德育煥發(fā)生命的活力——以教育生態(tài)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chuàng)新[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21).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