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南 何亞標 孫俊明 林政
【關鍵詞】 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病;治療;醫(yī)案;文獻復習
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osis,RDC)是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jié)破壞性疾病,為少見類型的髖骨關節(jié)炎[1-5]。RDC被描述為一種進展快速、股骨頭短期內破壞吸收、患者疼痛癥狀嚴重、不同于股骨頭壞死一般病程的髖關節(jié)破壞性疾病。由于本病臨床發(fā)生率較低,因此很多研究都是以回顧性為主。本文通過對漳州市中醫(yī)院骨二區(qū)收治的2例RDC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討論。
1 病例資料
【病例1】患者,男,67歲,2016年12月5日
就診。以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4個月為主訴?;颊?個月前無明顯外傷開始出現(xiàn)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不能久站、久行,在外未行相關檢查,曾就診當?shù)卦\所。經(jīng)口服藥物對癥處理,癥狀未見明顯改善。今為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漳州市中醫(yī)院門診,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雙側股骨頭壞死?;颊呒韧形鼰熓?,每日1~2包,無飲酒史。否認遺傳傾向性疾病及傳染病家族史。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未見明顯異常,紅細胞沉降率(ESR)、降鈣素原、
C反應蛋白(CRP)均正常,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ASO)、類風濕因子(RF)、抗核抗體(ANA)、結核菌素試驗(PDD)、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等均為陰性,尿酸717 μmol·L-1,但無癥狀?;颊卟∈份^短,表現(xiàn)為左側髖部疼痛,左側股骨頭壞死進展快,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考慮行左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病情穩(wěn)定,術后3個月患者訴右側髖部疼痛逐漸加重,不能行走再次就診。短短3個月右側股骨頭壞死明顯加快,不同于普通的股骨頭壞死進程,對比其之前X線片,考慮右側RDC,行右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順利。目前,患者可正常下地行走,臨床療效滿意。
【病例2】患者,女,73歲,2017年10月22日
就診。以右髖部酸痛,活動不利9個月,加劇伴不能行走半個月為主訴?;颊邿o高血壓、糖尿病史,無發(fā)熱,無煙酒嗜好。排除類風濕關節(jié)炎、梅毒性關節(jié)炎、結核性關節(jié)炎等。術前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正常,ESR、降鈣素原、CRP均正常,ASO、RF、ANA、PDD、抗CCP抗體、HLA-B27等均為陰性。查體:右髖部無明顯腫脹,右下肢較對側短約2.5 cm,大腿肌肉較對側萎縮約3 cm;右髖部外側及腹股溝區(qū)壓痛,右髖部活動受限,右髖關節(jié)活動度:前屈100°、后伸5°、外展20°、內收10°、外旋10°、內旋10°。右側“4”字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右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X線片示右側股骨頭、髖臼關節(jié)面下見囊狀改變,邊緣見硬化,股骨頭變扁平,關節(jié)間隙變窄。髖關節(jié)CT示右側髖臼及股骨頭關節(jié)面下均可見多發(fā)低密度骨質破壞,內可見多發(fā)斑點死骨影,髖臼頂部局部骨質斷裂并與變形變小股骨頭稍向頂部塌陷,關節(jié)囊及周圍軟組織明顯腫脹并見多發(fā)斑點斑片高密度影。左髖關節(jié)骨質無異常。MRI示右側股骨頭塌陷變形,股骨頭、髖臼骨質破壞,邊緣不規(guī)則,周圍軟組織腫脹。采用右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中手術所見:關節(jié)腔內見少許肉芽組織及渾濁關節(jié)液,夾雜大量細碎關節(jié)軟骨組織;股骨頭破壞吸收、變扁,形態(tài)不規(guī)則,軟骨剝脫,軟骨下骨部分骨破碎溶解;髖臼內陷,見多個大囊性病變組織,前壁菲薄,部分骨缺損。髖關節(jié)病灶切除后的髖臼、關節(jié)囊未行病理檢查。主要采集股骨頭的組織病理,冰凍切片結果提示纖維增生,小血管增生,并見死骨樣組織,部分變性的軟骨組織,未見腫瘤及特殊性炎。
隨訪:2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分別為22個月、26個月,髖關節(jié)假體未見松動,生活質量滿意。隨訪中Harris評分分別由術前的28分和34分增加至術后的86分、92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分別由術前的8分、7分降低至術后的
2分、2分。
2 討 論
2.1 RDC原因探討 早在1957年,F(xiàn)ORESTIER就發(fā)現(xiàn)這種疾病的特點,但是無法明確病因。直到20世紀70年代,LEQUESNE等[2-3]首次使用“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炎”來表述這種髖關節(jié)骨關節(jié)病。此后,臨床上但凡出現(xiàn)這樣的特點(幾個月內股骨頭幾乎完全消失,而且關節(jié)破壞并非由其他特殊的疾病診斷所引起,如關節(jié)感染、骨關節(jié)結核等),就可以診斷為RDC。盡管醫(yī)學不斷發(fā)展,但至今對其病因還不能完全確定[6-7]。
正常骨組織中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在不同年齡階段有其不同特點,但總體上是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SEITZ等[8]認為,某個未知的刺激導致破骨細胞的大規(guī)?;罨?,造成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不平衡,股骨頭骨結構呈現(xiàn)顆粒狀改變,股骨頭甚至完全液化、消失。臨床中發(fā)現(xiàn),股骨頭壞死不僅僅骨頭壞死,軟骨面也會出現(xiàn)破壞和裂解。這2例患者術中見到關節(jié)腔內見少許肉芽組織及渾濁關節(jié)液,夾雜大量細碎關節(jié)軟骨組織;股骨頭破壞吸收、變扁,形態(tài)不規(guī)則,軟骨剝脫,軟骨下部分骨破碎溶解;髖臼內陷,見多個大囊性病變組織,前壁菲薄,部分骨缺損??赡苁怯捎跈C械應力、軟骨變性和骨反應的相互作用,產生炎癥反應,導致軟骨碎塊及骨缺損。因此,軟骨下骨缺血和細胞壞死是RDC發(fā)展的主要病理過程。有研究從炎癥指標出發(fā),發(fā)現(xiàn)RDC較其他關節(jié)炎中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更高。
HOMMA等[9]報道了髖關節(jié)置換導致術后骨盆后傾增大,改變了矢狀位的力線,使應力集中在髖臼的前緣,手術對側存在髖臼前壁囊腫,出現(xiàn)了RDC的改變。提示,機械因素在RDC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的作用。SOLOMON等[10]認為,RDC的發(fā)病與髖關節(jié)的機械應力相關。臨床中也觀察到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仍然正常負重,因此,負重在促進RDC發(fā)展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基于目前的文獻報告,RDC病因與骨狀態(tài)、血管供應、炎癥指標以及應力刺激等密切相關,具體的破壞誘導途徑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2 RDC診斷 疾病診斷包括詳細的病史、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然而RDC在實驗室檢查方面具有特異性,只是作為常規(guī)排除類風濕關節(jié)炎、梅毒性關節(jié)炎、結核性關節(jié)炎等。從流行病學角度看,典型的RDC有80%~90%發(fā)生在60歲以上女性,多累及單側髖關節(jié);因此,年齡和性別可以作為參考。不建議進行股骨頭部位的活檢,因為其可導致誤診,同時增加患者的痛苦。X線片早期不敏感且易與股骨頭壞死相混淆,但相比于一般退變性關節(jié)炎,RDC患者的髖關節(jié)增生及硬化明顯更輕,骨贅等增生物少見。
當懷疑存在RDC時,盡早行MRI檢查。MRI能顯示髖關節(jié)無股骨頭壞死典型的雙線征改變,股骨頭頸甚至粗隆區(qū)會出現(xiàn)大片的骨髓水腫表現(xiàn),髖關節(jié)腔內混合性液性信號[11]。從早期到晚期,MRI更多提示髖關節(jié)少量至中等量積液,股骨頭關節(jié)軟骨不連續(xù),股骨頭內信號不均[12]。CT檢查可以顯示股骨頭骨結構顆粒狀碎骨表現(xiàn)、完全液化和外形消失,髖臼側無明顯原發(fā)或繼發(fā)的骨結構改變。當然有文獻通過核掃描發(fā)現(xiàn),患髖較明顯的核素密集現(xiàn)象,提示局部的高代謝狀態(tài)[12]。因此,X線、CT、MRI都是RDC必須檢查的,每個檢查都有其觀察的重點,臨床上要留意RDC在不同影像學及不同階段的典型表現(xiàn)。目前,隨著關節(jié)鏡的發(fā)展,髖關節(jié)鏡也是一種輔助診斷方法[13]。
2.3 RDC的治療 一旦確診,需要積極治療。誤診或延遲治療可能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面積加大,為后期手術增加難度[14]。當RDC后期出現(xiàn)髖臼的大量骨缺損時,關節(jié)重建手術是困難且有挑戰(zhàn)性的,并會影響最終的關節(jié)功能。因此,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臨床醫(yī)師面對這樣的疾病,缺乏早期確診的手段。只有等到股骨頭壞死進一步發(fā)展才能確診,一般已到中、晚期。目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顯著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15]。對于早期保守治療方法很少,只能通過減少負重及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抗骨質疏松、物理療法等減輕疼痛,尚無能延緩骨質破壞進展的特效藥物。
對于RDC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假體類型的選擇: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無論是骨水泥型還是生物型假體,松動的概率都較高,是影響RDC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RDC患者行骨水泥型假體置換術后在半年到3年的隨訪中松動的發(fā)生率為40.5%,9.5%假體完全松動。平均隨訪生物型假體關節(jié)置換術后5.6年,假體松動率16.7%,可見骨水泥關節(jié)手術失敗率更高。因此,臨床上可首選考慮生物型假體。②手術時機的選擇:RDC雖然建議手術,但是手術時機選擇尤為重要,特別是判斷破壞是否屬于靜止期。研究認為,全病程演進周期為3~9個月,發(fā)病后9個月病情已經(jīng)靜止,可以進行手術治療[16]。但在臨床上可以將血清鈣水平的降低及堿性磷酸酶的穩(wěn)定作為病程終止的一個重要指標。③術中注意事項:注意術中假體種類、大小的選擇,放置的角度,充分止血等[17]。④術后注意事項:要重視手術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假體周圍骨折、假體松動,同時抗骨質疏松治療等。
2.4 RDC注意事項 RDC盡管臨床病例較少,一旦確診,就要做好充分的預防措施減輕或避免更嚴重的問題出現(xiàn)。①術前科學合理的評估及充分的術前準備工作,患者充分宣教等。②根據(jù)術前評估,術中處理股骨側和髖臼側假體的位置,防止松動。③定期進行科普醫(yī)學知識教育,并進行隨訪。當然也希望在外科治療的基礎上,能夠探索出保守治療的可靠性與優(yōu)勢,讓更多的患者提高生活滿意度,早日返回到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MAVROGENIS AF,F(xiàn)LEVAS DA,PANAGOPOULOS GN,et al.Rapid destructive arthritis of the hip revisited[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15,25(7):1115-1120.
[2] LEQUESNE M.Unexpected 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s[J].Presse Med,1970,78(32):1425-1426.
[3] POSTEL M,KERBOULL M.Total prosthetic replacement in rapidly destructive arthrosis of the hip 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1970,72(1):138-144.
[4] 唐競,周一新,邵宏翊,等.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病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1):1925-1928.
[5] HAMADA T,YAMAMOTO T,SHIDA J,et al.Subchond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head in a patient with alkaptonuria[J].Skeletal Radiol,2014,43(6):827-830.
[6] 賈炬川,張先龍.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9,24(6):619-621.
[7] 嚴廣斌.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病[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3):443-445.
[8] SEITZ S,ZUSTIN J,AMLING M,et al.Massive accumulation of osteoclastic giant cells in rapid destructive hip disease[J].J Orthop Res,2014,32(5):702-708.
[9] HOMMA Y,BABA T,SUMIYOSHI N,et al.Rapid hip osteoarthritis development in a patient with anterior acetabular cyst with sagittal alignment change[J].Case Rep Orthop,2014(1):1-5.
[10] SOLOMON L,SCHNITZLER CM,BROWETT JP.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the patient behind the disease[J].Ann Rheum Dis,1982,41(2):118-125.
[11] PIVEC R,JOHNSON AJ,HARWIN SF,et al.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steonecrosisand rapidly progressive osteoarthritis[J].Orthopedics,2013,36(2):118-125.
[12] WATANABE W,ITOI E,YAMADA S.Early MRI findings of 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osis[J].Skeletal Radiol,2002,31(1):35-38.
[13] 黃昊,徐曉峰.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炎關節(jié)鏡下手術活檢一例[J].骨科,2020,11(3):259-261.
[14] 王本超,陳森,彭昊,等.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病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3):374-378.
(下轉第57頁)
(上接第40頁)
[15] PETERS KS,DOETS HC.Midterm results of cementless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rapidly destructive arthropathy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ip Int,2009,19(4):352-358.
[16] DEPUYT F,VAN HOLSBEECK M.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osis:case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J].
J Belge Radiol,1990,73(3):207-210.
[17] 劉曉寧,鞠陽,路露,等.快速破壞性髖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失血量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9,34(2):146-147.
收稿日期:2020-10-12;修回日期: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