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妍
內(nèi)容摘要:路易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是意大利著名的劇作家和小說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短篇小說像戲劇一樣,自成一格,獨具風采,在意大利現(xiàn)代小說史上占據(jù)突出地位。精神分析批評是脫胎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以心理為視角、性欲為出發(fā)點,運用于文學藝術活動研究,探究個體無意識,對作家作品及讀者的心理內(nèi)涵進行深入探析和評論的文學批評范式。本文試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來分析皮蘭德婁的短篇小說《黑披肩》,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進行解讀,以此來分析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原因。
關鍵詞:皮蘭德婁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人物形象
一.引言
路易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1867-1936)是二十年代的意大利著名的劇作家,小說家,也是荒誕戲劇的先驅之一。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短篇小說集結為《一年的故事》(1937),不僅數(shù)量可觀,而且內(nèi)容豐富,主題深刻,在其全部創(chuàng)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
短篇小說《黑披肩》講述的是主人公艾萊諾拉·班迪在她十八歲時就成為了孤兒,只身一人帶著比他小很多的弟弟喬治·班迪。年近40歲了,依然沒有結婚,艾萊諾拉因此變得焦慮起來,害怕親人離開,害怕弟弟功成名就而忘記自己之前對他的付出。在她到鄉(xiāng)下別墅放松心情時,遇到了在別墅附近住著的一戶佃農(nóng)的19歲的兒子杰爾蘭多,在某一個夜晚,艾萊諾拉彈鋼琴時,杰爾蘭多突然覺得她光彩照人,于是就朝她撲過去,二人因此發(fā)生了關系導致艾萊諾拉懷孕,弟弟班迪就逼迫姐姐與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杰爾蘭多成婚。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內(nèi)心泛起波瀾的杰爾蘭多找到披著黑披肩,在樹下靜坐的艾萊諾拉試圖與她再發(fā)生一次關系,沒想到艾萊諾拉抗拒,在掙扎中不幸掉下懸崖,隨風飄蕩著的是她的黑色披肩。
選擇這篇小說,是因為其中人物的命運都很悲慘,主人公艾萊諾拉對自己長久以來的壓抑,因為弟弟的存在不敢輕易結婚,壓抑自己的性本能,最終在本我得到釋放之時也沒有得到緩解。而她的丈夫杰爾蘭多則有“俄狄浦斯情結”,對于母親的愛是壓抑的,得到了艾萊諾拉卻因為心理產(chǎn)生內(nèi)疚感試圖拋棄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對于我們來解讀人物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對主人公的心理進行深刻的探析,我們才可以理解她們做出奇怪行為的原因。
二.理論基礎
精神分析批評是用精神分析學理論對文學藝術及其各種文藝現(xiàn)象進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種批評模式,是20世紀最重要、延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學批評方法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精神層次的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心理防御機制理論、釋夢理論等。精神層次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意識是指那些能被我們自己察覺到的心理活動。下意識介于意識和潛意識的中間,指目前沒有意識到的但可以經(jīng)由回憶變?yōu)橐庾R內(nèi)容的過去經(jīng)驗,警戒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潛意識處于大腦底層,指那些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察覺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通常情況下,人的某些本能欲望不被社會風俗、道德意識、法律等所容,欲望與規(guī)范產(chǎn)生激烈沖突,常常是欲望遷就規(guī)范而受到壓抑。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他將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源于肉體需要的最原始的本能,它只依“快樂原則”行事,毫無理性,也不會顧及道德要求。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聯(lián)絡者和調停者,遵循“現(xiàn)實原則”,既要自我保護又要自我滿足。超我是因父母、社會的影響和教育后天形成的,要遵循“道德原則”,自我規(guī)范,自我懲戒,壓制本我的本能沖動。
三.《黑披肩》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
(一)艾萊諾拉:“性壓抑”下的矛盾體
艾萊諾拉這一女性形象無疑是小說《黑披肩》中塑造最成功的形象,但同時也是最悲慘的一個。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與生俱來的,在本我中充滿著本能欲望的強烈沖動,是所有熱情、沖動和習慣的來源,沒有道德觀念。
艾萊諾拉作為一個女性,她內(nèi)心一壓抑著自己的性本能,她對自己弟弟的愛是扭曲的,因為之前經(jīng)歷過被拋棄,所以害怕自己的親人離開,當她由于自己的“本我”出現(xiàn),而未能受“自我”的控制,與杰爾蘭多發(fā)生關系后,她首先害怕的是自己的弟弟將自己拋棄。當我們?nèi)ニ伎及R諾拉為什么會與一個比他小二十幾歲的男孩發(fā)生關系,我們就可以猜測,因為性本能的壓抑,她無法得到滿足,便只能找一個替代,對于自己的弟弟,她因為“超我”的約束,由于社會、倫理道德的制約,不敢去跨越這道禁忌的紅線,所以她只有壓抑自己的欲望。
另一方面她希望自己的“性壓抑”得到釋放,欲望總是不期而至,在她體內(nèi)熊熊燃燒,她為此感到心緒紛亂,忐忑不安,她不想“封閉自己原本充滿活力的生命,不想熄滅她那充滿激情的靈魂之火嗎,熄滅在一片黑暗中”。于是,在她遇到鄉(xiāng)下的杰爾蘭多時,她內(nèi)心的“性”欲望開始出現(xiàn),在某一天晚上,杰爾蘭多在窗戶前偷窺時,并沒趕走他,在杰爾蘭多被她的笑聲所感染朝她撲上去之后,她也沒有反抗,而是覺得“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心的空虛,任由他擺布,沉浸于此,無法自拔”。在本我戰(zhàn)勝自我之后,她得到了滿足與快樂,她的性本能得到了釋放。
然而,矛盾體的她在發(fā)生這件事之后,卻害怕被自己的弟弟知道后拋棄她,所以她就想選擇死亡的方式來逃避,害怕被再次經(jīng)歷拋棄,一直與杰爾蘭保持距離,婚后也不敢與他有親密行為。她始終不敢面對弟弟和杰爾蘭多,自己獨自一人在樹林時,對于杰爾蘭多再次的襲擊,她恐懼害怕,所以不幸墜崖,她的黑披風也隨風跟著她一起飄下……
一番分析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艾萊諾拉是一個不幸的矛盾體。長期的性壓抑給她的心理帶來了不安,在自己的性被釋放之后,卻內(nèi)心害怕與他人有親密接觸而選擇逃避,因為對弟弟的愛而不得,矛盾的她產(chǎn)生了“親密恐懼”,以至于最后造成了自己的墜崖。
(二)杰爾蘭多:“俄狄浦斯情結”“本我”的綜合體
杰爾蘭多是一個在艾萊諾拉別墅周圍工作的佃戶的兒子,年紀輕輕但是不喜歡學習。善良的艾萊諾拉在來到這里時,受男孩父母的委托,開始給杰爾蘭多補習。正是由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杰爾蘭多的“本我”開始不受壓抑,內(nèi)心的欲望便出現(xiàn)了。
那天夜晚,他在樓下悄悄地偷窺艾萊諾拉,偷聽她唱歌,聽到她開心的笑聲之后,他的欲望不受控制,身體里突然騰起了強烈的沖動,猛地上前撲到她身上?!氨疚摇笔桥c生俱來的潛意識的構成部分,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本能,他將眼前的這個與自己母親差不多年紀的人壓在身下,他的原則就是快樂至上。
我們再仔細深挖一下,杰爾蘭多其實是有“俄狄浦斯情結”的?!岸淼移炙骨榻Y”即“戀母情結”,主要表現(xiàn)在男孩依戀母親的亂倫傾向。
在小說中,杰爾蘭多的“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呢?首先,艾萊諾拉是一位和自己母親年紀相仿的女人,對于她是有著愛慕的感情,所以才會在窗臺偷窺她,他愛她的母親,但是由于現(xiàn)實因素,不敢這樣做。“他真想從別墅里逃走,逃回農(nóng)舍,在媽媽身邊睡覺。”這是他在父母的逼迫下去叫妻子艾萊諾拉吃飯時的內(nèi)心所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杰爾蘭多他其實是有戀母情結的,他渴望和母親在一起。
另外一個關于杰爾蘭多的“俄狄浦斯情結”還在于他對于艾萊諾拉的態(tài)度。他第一次“本我”戰(zhàn)勝之后,不敢去面對妻子,一直選擇逃避,不敢與她正面交流。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有戀母情結的男性,重溫無法化解的俄狄浦斯情結的常見辦法,就是對女性采取一種通常所說的態(tài)度。杰爾蘭多采取的態(tài)度就是逃避。為了得到母愛,他與艾萊諾拉發(fā)生關系之后,會因為玷污她就像玷污了自己的母親一樣,而萌生罪惡感,為了避免這種罪惡感,他選擇逃避。
一番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物飽滿的形象躍然紙上。杰爾蘭多是不想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束他和艾萊諾拉的關系,但在無意識地操控下他成為了自己并不想成為的人。
四.結語
《黑披肩》無疑是皮蘭德婁短篇小說中的一抹云彩,有限的篇幅并不妨礙它將作者要表達意思傳達出來。利用精神分析批評理論來對其進行解讀,更讓我們體會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的復雜?!逗谂纭防锇R諾拉的悲劇,造成的原因有自己的一部分,因為自己的無法釋懷,壓抑,付出得不到回報;也有家庭的原因,經(jīng)歷過雙親的離去給她的心理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對于杰爾蘭多,他更多的是家庭給自己的壓抑,他沒有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對于母親的感情是扭曲的。
《黑披肩》里的人物都是不幸的,本文只選擇這兩個人物進行分析,因為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縮影。在這篇小說中還有艾萊諾拉的弟弟班迪,他長期生活在姐姐給予他的一種負擔之中,作為一種懲罰,逼迫姐姐和農(nóng)民的蠢兒子結婚,以此了卻自己在社會輿論里所受到的羞辱;還有杰爾蘭多的父母,小農(nóng)思想的自私和狹隘,也最后釀成了艾萊諾拉的悲劇。
參考文獻
[1][意]皮蘭德婁.自殺的故事:皮蘭德婁短篇小說選[C].廈大六同人.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學.[C].李文禹、李慧泉.譯.臺海出版社,2018.
[3][美]Lois Tyson.當代批評理論使用指南(第二版)[C]趙國新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4]翟恒.皮蘭德婁短篇小說中的逃避主義思想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24(02):99-102.
[5]鄭素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視域下的弗蘭納里·奧康納小說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6]王雪晴.從精神分析批評的視角解讀電影《小公主》[J].電影文學,2010(04):98.
[7]胡庭樹.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的愛情悲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9):182-183.
[8]張曉麗.皮蘭德婁筆下人的生存處境[D].東北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