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附屬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湖北 武漢 430030)
秦 濤 劉良進* 曾艷妮 湯 珩 豆永升 余 勇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s)是一種少見的間葉來源性梭形細胞腫瘤[1]。本病最初被認為起源于胸膜間皮細胞,后經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證實SFTs起源于樹突狀間葉細胞,具有分化特性。具體表現(xiàn)在向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血管外皮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分化[2]。SFTs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無明顯特異性,任何年齡階段均可發(fā)病,常見病位包括胸膜、鼻腔、口腔及腹膜。臨床癥狀表現(xiàn)有無痛性腫塊、副腫瘤綜合征、低血糖及甲狀腺功能低下[3]。胸腹部SFTs較其他類型常見,惡性常伴有核型異常[4]。SFTs極容易誤診,因此術前診斷與鑒別顯得尤為重要。CT、MRI現(xiàn)已廣泛用于診斷胸膜部各類疾病,其診斷價值受到肯定。本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胸腹部SFTs患者,分別使用CT及MRI進行診斷,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胸腹部SFTs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52.59±10.25)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6±1.57)年。癥狀:咳嗽12例、低血糖10例、胸痛24例、咳痰30例、副腫瘤綜合征4例。
診斷標準:(1)CT診斷標準:參考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國際腫瘤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會議、第二屆中日腫瘤介入治療學術會議(2008年)制定的關于胸腹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相關標準。(2)MRI診斷標準:參考2013版WHO軟組織腫瘤新分類新增腫瘤中關于MRI診斷胸腹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相關標準。
納入標準:知情同意;病理確診;成年患者;對比劑不過敏;接受手術患者。
排除標準:近期內有過腹部手術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胸腔播散或種植患者;合并其他腫瘤患者;ICU患者;膿毒癥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后行CT及MRI。CT檢查:儀器選擇飛利浦64排CT診斷儀,掃描架孔徑≥70cm,0.5°變化,每秒1排探測速度。垂直掃描最低速度≤2.5mm/s,最高速度≥50mm/s。球管最大電流≥500mA,最小電壓≤80kV。層厚7mm,螺旋距1.0。選取患者仰臥位進行全腹部冠狀掃描確定興趣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掃描。注射碘海醇對比劑(由揚子江藥業(yè)公司提供,生產批號:11112821)后進行增強掃描,碘海醇流速為3mL/s,用量為1.5mL/kg。建立標準圖像矩陣,開啟雙定位模式。層間距3mm。
MR檢查:休息24~48h接受MRI檢查,儀器選擇GE signa HDxt 1.5T磁共振診斷儀。擇體部線圈行橫斷面常規(guī)掃描,建矩陣256×256,層厚8mm,層間距0.8mm。T2加權成像,TR范圍2500~400ms,TE值90s。注射釓噴替酸葡甲胺對比劑(由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產批號:H20013088),劑量為30mL,流速為2mL/s,行三期增強掃描,掃描參數(shù):FSE T2WI TR 1800ms,TE 68ms,F(xiàn)SPGR TR 200ms。
病理檢測:經腹部腔鏡手術治療獲取腫瘤組織2cm×2cm送實驗室檢查。病理良惡性診斷標準:參考WHO軟組織腫瘤(2006年)病理學分類中關于SFTs診斷標準。良性:有明顯的良性腫瘤形態(tài)學表現(xiàn),且呈良性發(fā)展過程。惡性:細胞生長活躍,分布密集。核分裂多見,高倍視野>4個。出現(xiàn)腫瘤性壞死。
1.3 圖像處理與分析 所有患者CT及MRI片由3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生審閱。主要對病位、規(guī)模、形態(tài)及邊界、囊變、密度、鈣化、出血、鈣化、密度、良惡性等情況進行判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以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以P<0.05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80例胸腹部SFTs病理診斷結果分析 由表1可知,80例SFTs患者共檢出97枚腫瘤。其中病位在肺內、胸膜、腹膜、后腹膜分布分別為40.21%、29.90%、23.71%、6.18%。平均腫瘤直徑(15.68±2.69)cm,惡性腫瘤17例,比例為17.53%。
2.2 80例胸腹部SFTs患者CT、MRI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由表2可知,CT共檢出83枚腫瘤,病位為肺內36例、胸膜20例、腹膜18例、后腹膜6例。MRI共檢出96枚腫瘤,病位為肺內31例、胸膜24例、腹膜20例、后腹膜4例。MRI診斷胸腹部SFTs病位、腫瘤檢出、腫瘤良惡性準確性顯著高于CT(P<0.05)。
2.3 CT和MRI影像學特征分析 CT胸腹部SFTs特征:肺內腫瘤影像學表現(xiàn)為包膜相對完整。有肺內質腫瘤塊影,邊緣相對光滑,密度均勻。無分葉征集毛刺征,平均CT值(39.84±2.69)HU,平均腫瘤直徑(16.59±3.879)cm。強化影像顯示腫瘤輕度不均勻,無明確性腫大淋巴結影。胸膜病位腫瘤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邊緣清楚。僅有1例患者均布腫瘤與受壓肺組織分界不清。一期增強掃描動脈期有明顯血管樣強化征,1例小片鈣化病灶。腹膜病位邊緣輕度強化,密度均勻,包膜完整。
MRI胸腹部SFTs特征(圖1):肺內腫瘤信號相對均勻,包膜顯示完整且光滑,T1、T2低信號,增強后有中度延時性強化現(xiàn)象。胸膜病位T2信號多變,分別表現(xiàn)為高、略高及低信號。高信號反映腫瘤同粘液樣變區(qū),略高信號反映了腫瘤細胞密集,低信號則為致密膠原纖維。高信號中片狀及結節(jié)狀是其典型表現(xiàn)。增強掃描發(fā)現(xiàn)病灶動脈期及實質期病灶呈中度漸進性強化。腹膜病位T1、T2低信號。
2.4 CT與MRI診斷SFTs的ROC曲線分析 MRI診斷胸腹部SFTs的AUC為0.741,CT診斷胸腹部SFTs的0.621,CT和MRI聯(lián)合診斷SFTs的AUC為0.846(表3、圖2)。
表1 80例胸腹部SFTs病理診斷結果分析[n(%)]
表2 胸腹部SFTs患者CT、MRI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表3 CT與MRI的診斷SFTs的ROC曲線分析
SFTs形態(tài)因病位不同而不同,胸腔內以孤立性腫瘤為主[5-7];表現(xiàn)為隆起于胸膜,呈息肉向腔內生長[8]。顱內SFTs多見于腦膜,與腦實質界限清晰。位于內臟器官及軟組織的SFTs多為孤立性實質性腫瘤,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邊界清楚,顏色灰白[9-12]。SFTs形態(tài)學可見腫瘤細胞疏密相間分布。細胞密集區(qū)排列以束狀、旋渦狀為主;間質區(qū)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毛怡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SFTs組織學中有少部分病例腫瘤富于血管,且血管壁較薄,有分支狀及裂隙狀出現(xiàn)。超微鏡下染色質致密,內有大量膠原蛋白,呈現(xiàn)纖維母細胞特點。SFTs臨床及影像學表現(xiàn)無明顯特異性,目前臨床主要依靠病理形狀學及免疫表型進行診斷。有研究認為,CT及MRI能發(fā)現(xiàn)SFTs病位、反映形態(tài)可作為指導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法[14]。64排CT能較好覆蓋胸腹部,采集相關數(shù)據(jù),方便建立多平面及多角度的影像,有助于手術定位。MRI能清晰分辨SFTs結構及侵襲范圍,反映黏液樣變及包膜等具體情況。MRI對較成熟型纖維組織有較準確的診斷價值。亦有研究表明,CT反映腫瘤內鈣化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較MRI準確[15]。
圖1 CT和MRI影像學特征分析。1A-1B:CT 增強掃描門靜脈期與延遲期影像,可見腫瘤邊界清晰,未見壓迫影像(右上腹);1C-1D:MRI影像T2高信號、T1略高信號,內見“樹枝狀”(右胸壁下)。
圖2 CT與MRI的診斷SFTs的ROC曲線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診斷胸腹部SFTs病位、腫瘤檢出、良惡性準確性顯著高于CT;MRI診斷價值高于CT,而聯(lián)合診斷優(yōu)于單CT、MRI。同時CT及MRI的影像學特點不同:CT影像學特征主要以均勻密度或略低密度為主,增強掃描則表現(xiàn)為腫瘤不均勻強化,瘤內可見血管影,MRI特征主要以T2高信號、T1高信號為主,排列呈編織狀;由于SFTs無特異性極容易與其梭形細胞腫瘤進行鑒別診斷:⑴血管外周細胞瘤。SFTs與血管外周細胞瘤組織學及免疫組織化學特性相似,超微結構也有重疊部分。但血管外周細胞瘤無明顯膠原纖維或間質玻璃樣變區(qū)域,MRI能有效對其鑒別。⑵間皮瘤。SFTs與間皮瘤在形態(tài)及表達間皮標志相似,但間皮瘤有石棉接觸史,伴有多發(fā)病灶、侵占肋骨。如某病例同時見到胸膜斑,則建議將其診斷為間皮瘤。⑶纖維肉瘤。SFTs與纖維肉瘤均有雙向分化趨勢,CT影像學特征相似,易誤診為惡性SFTs。
綜上所述,CT與MRI均是胸腹部孤立性纖維性腫瘤重要診斷方法,但MRI在靈敏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方面優(yōu)于CT,而CT在反映鈣化病灶上優(yōu)于MRI;MRI無輻射危險,較CT安全,可借助多序列檢測方案提高對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組織分辨率,故推薦聯(lián)合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