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麗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給學生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更需要向學生傳遞一種有效研究歷史的方法。最終能夠讓其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采用科學的工具分析、演繹、歸納歷史原有的真相,并對歷史進行反思。而思維導圖模式作為教學新方法的代表,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思維導圖;歷史教學;能力提升
高中學生的思維正經歷著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思維導圖的圖樣形狀能夠恰如其分地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因此是一種適合高中學生使用的學習工具。新版高中歷史教學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簡單的“傳道者”,即向學生傳授固定的歷史基礎知識的人;新時代的教師更為重要的職責是不斷思考如何教會學生合理、科學的進行學科記憶,幫助他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準確的、高效的運用基礎史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自身歷史學綜合素質,達到學科教學的目的。為了真正將一線歷史教學落到實處,我認為思維導圖應該做如下有效的運用:
第一,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利用思維導圖取代傳統(tǒng)教學的板書。
傳統(tǒng)板書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內容展示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堂知識脈絡,也可對學生課堂學習筆記起引導參考作用,便于學生記憶、復習、理解和應用。但是傳統(tǒng)板書無法向學生體現各個知識點間的聯系,同時也無法將各課、各專題的內容有機的串聯起來,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點的脫節(jié)。因此傳統(tǒng)板書往往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進而易使學生的思維方式朝著越發(fā)僵化及被動等不利方向發(fā)展。但是,思維導圖這一根據教師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思維發(fā)展繪制而成的新型板書形式,往往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整節(jié)課的知識要領及各個知識點的關系均是通過些許關鍵詞、箭頭等聯系起來,最終形成整課的知識結構,讓人一目了然。
第二,利用思維導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互動,改進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的落后模式。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涵蓋了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基本內容,也包括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內容,知識點多如牛毛,知識結構錯綜復雜。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式大抵是“滿堂灌”、“一言堂”等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主導,全盤把控課堂,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只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型教授,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及個性發(fā)展,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成長。在一線教學中,長期以來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望而止步,想愛也愛不起來。確實,要想讓學生清晰的記下所有的歷史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表明:即使學生不斷重復背誦,背過的知識仍舊會在一段時間后被遺忘。于是,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屢屢受挫的學生甚至索性不學,破罐破摔。然而,如果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活動就能將分散的知識變得清晰有條理,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起來。最終能夠緩解學生的視覺壓力和學習壓力,使其有動力進行積極的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
第三,構建思維導圖能夠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1、思維導圖的構建能幫助高中學生從零散的歷史知識中提取、組織、儲存有用的歷史信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考和記憶升華,使得歷史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條理化。
例如,在上新課前可布置相關教材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對該課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如此,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對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加以組合整理,也許會發(fā)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之間的某些內在聯系,從而產生了創(chuàng)造性理解。這一過程是學生思維動態(tài)自動生成的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課本知識脈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學生思維擴散的過程。經過對中心主題的思考,學生將更加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逐漸養(yǎng)成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聯系知識點的好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及思維習慣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去感受歷史。
3、思維導圖往往是利用簡單線條進行知識點內在聯系梳理及呈現的教學方式,具有簡潔性、直觀性及實用性等特點。以中外歷史綱要(上)《近代歐洲的啟蒙運動》一課為例,該課涉及到的知識點非常多,內容繁雜,導致大部分學生理不清頭緒,分不清思想家的國別和主張,可以說是高中歷史學習中的一個難點。但假如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就能幫助學生非常輕松的理清思路,掌握各思想家的主張,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第四,思維導圖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成績。
在歷史教學中,經常聽到有很多老師抱怨學生在課堂上想象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不會舉一反三,不懂得知識的遷移。而這也正是高中學生學習中面臨的一個最重大的問題。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想象力是一股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他能夠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chuàng)造出第二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傳統(tǒng)教學中,因為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很多歷史事件的擴展和分析講解并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使用思維導圖教學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突破或進步。由于思維導圖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關鍵詞構成,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關鍵詞去拓展知識、聯想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延伸,使學生得到全面提高。同時,在設計思維導圖的時候,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引導性較強的關鍵詞,讓學生通過回憶和聯想到更多的知識,達到培養(yǎng)能力、高效學習的目標。
總之,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且值得推廣的學習工具,它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更加靈活和開放,有效地整合新舊知識,構建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通過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和使用,可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了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幸福感、獲得感,有利于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邵茜.<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應用>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2)
[2]陳永光.<巧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中學歷史教學>基礎教育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