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真龍
對于初高中學生來說,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較高要求,是學生歷史思維邏輯的一種綜合能力體現(xiàn),依托于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共情,既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是學生研究歷史的思維方向與學習方法。因此在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基礎上進行初高中的教育銜接是幫助學生由初中學習過渡到高中學習的一種必要方式。
一、核心概念闡述
“歷史解釋是以時空觀念為前提,以史料實證為支撐,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提出理性而系統(tǒng)的具有因果關系的敘述?!北揪湓挸鲎浴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這句話說明歷史解釋的內容是理性而系統(tǒng)的具有因果關系的敘述。初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涉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多種特征,因此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當代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能力。
歷史解釋具有主體性,對歷史的考究,主客體存在著時空關系,后代人們作為主體,要研究在歷史過程中客體發(fā)生的事情,其中便存在著時空關系,因此要強調主體性,沒有主體的介入以及關注就不可能對客體進行準確的解釋。
歷史解釋具有價值性,歷史解釋是離不開歷史價值的。初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核心價值觀,要讓學生們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對歷史事件做出正確的評價,對歷史人物進行合理的分析,而并不是單純地依靠個人的喜好來做出判斷。
二、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現(xiàn)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高一師生自我定位失衡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一教師普遍是由高三畢業(yè)班級以及剛剛成為高中教師的新教師來承擔的。對于高三班級的歷史教師來說,經常會忽略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對歷史教材當中的知識點并沒有進行很細致地講解,并且教學進度一般都比較快。這樣的情況也經常會導致同學們不能跟上教學進度,主觀地認為高一的歷史教材較難。而對于新上任的教師來說,其教學經驗不足,對于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對知識的把握程度都了解得不夠深,并且經常會采用自身在大學課堂當中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大學課堂相對來說比較開放,但是對于高中課堂來說,需要在短時間內把握住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欠缺
盡管我國教育改革已經在進行當中,但是大部分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同時還要考核全校的升學率。那么作為教師就更傾向于中考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這樣的情況對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來說是有欠缺的。學生對知識只是停留在記憶層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較少。這樣的情況也就導致了學生只能夠應付日常教學中的考試。這樣的課堂中,全程都有教師在進行主導讓學生記憶,也限制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想象能力。因此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歷史知識僅僅是初中教材書面上的知識,對于更深層次的知識探索相對較少,但是高中歷史知識是對歷史更細致的探索,并且知識內容也比初中多很多、深很多,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高中歷史時不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從而逐漸失去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也缺少對歷史的思考。
三、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的建議策略
(一)注重教材內容銜接
教材始終是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教育資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準確簡潔地將歷史知識表達出來。教材知識的銜接是初高中教學知識的重要過程,保證學生能夠在高一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掌握更深層次的歷史知識。那么作為高一歷史教師,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將學生初三歷史知識銜接到高中歷史知識當中,并且發(fā)現(xiàn)初三歷史與高一歷史教材的連接點,讓學生能夠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深化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以及學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要做好初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銜接,作為高中歷史教師首先可以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同時,參考初三歷史教學并且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本教材的不同之處,如初中歷史更加注重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述,以此來增強歷史知識的故事性,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高中歷史則是更加多樣性,并且更加廣泛,故事性相對減少,更多的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與分析。之后將兩個年級教材的銜接之處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學習。比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中,初中階段只是對夏、商、周時期的制度進行了簡單的了解,而在高中時期則針對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講解,成為高一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所以作為高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初中時候學習到的基礎進行更深層次的延伸學習。
(二)加強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氛圍
當代的教學思想是要讓教師做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歷史課堂的教學就應當以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到課堂當中為主,要在新課改的指導下,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課堂學習。從初中課堂教學來說,大部分歷史教材內容都是故事性的,敘述性比較強。教師主要通過自身口述的方式或者在當代信息科技的輔導下,讓學生聆聽記憶,那么就減少了同學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感,同時師生之間的對話也相對減少了,只有教師一個人在講,課堂氛圍枯燥。而作為高一的歷史教師,應該意識到高一的教材是對初中教材的延伸和細化,那么就應該用更好、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去帶動學生學習。
高中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教材內容的教學,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溝通,處理好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從而制定更好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高一年級將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進行更好銜接,達到更高效的學習效果。比如在《辛亥革命》這一堂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初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進行猜想:假如自身處在辛亥革命這個時代,自己想要一個什么樣的身份?是想要作為一個農民還是一名革命軍?為什么?教師可以先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之后讓每個學生都根據(jù)自身所想來進行開放性的思考。用這樣的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自身的表達意愿,同時教師還可以觀察到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增強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多樣化教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技術的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手段也越來越多,不需要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樣,采用固定的教學方式,一板一眼地為學生講授教材知識。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因此作為高一的歷史教師,要在考慮到學生的初中教學模式下,進行更多樣化的教學。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來更好地銜接初高中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全面發(fā)展的能力。
在當今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都被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并且能夠很好地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能力,也能夠更便捷地將初高中的歷史知識融合銜接到一起。比如,VR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當中發(fā)生的事件,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學習整個歷史事件。還有評價教學法,雖然在傳統(tǒng)教學中也有運用,但是傳統(tǒng)的使用方法并沒有特別注重。而在現(xiàn)今強調教師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評價后,運用評價教學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找到自身的缺點,還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還有設置情境的方法,在課堂當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聯(lián)想到教材當中所說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體會到教材中所敘述的知識。
綜上所述,歷史解釋素養(yǎng)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是當代教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作為高一年級的歷史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還要注重初高中的教育銜接。教師要能夠總結和歸納初高中教材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要通過相同點的引導深入、不同點的對比來進行初高中的教學銜接,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夯實高一學生的歷史基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力,讓學生成為當今社會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泰州市教育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史料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zghyb-05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