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瑩 謝瓊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 廣東 廣州 510010)
小兒消化不良作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癥狀主要集中于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等方面。如果表現出消化不良癥狀較長,則患者生長發(fā)育受到不良影響較為顯著[1]。西醫(yī)治療期間,以促胃動力藥物的運用較為普遍,但是難以獲得理想效果,并且患者表現出不良反應概率較為顯著,在此種情形下,小兒消化不良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中醫(yī)療法獲得廣泛應用[2]。本次研究將針對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探析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法運用可行性,以實現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有效預后。
將我院2017 年8 月—2020 年2 月中醫(yī)門診就診124 例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治療組(62 例):女20 例,男42 例;年齡區(qū)間為3 歲~12 歲,平均為(7.39±1.42)歲;病程區(qū)間為16d~3個月,平均為(1.22±0.22)個月;對照組(62例):女21例,男41例;年齡區(qū)間為4歲~13歲,平均為(7.42±1.43)歲;病程區(qū)間為17d ~4 個月,平均為(1.29±0.23)個月;納入標準:①患者表現出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等系列癥狀;②對患者實施中醫(yī)辨證,屬于寒熱錯雜型。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未獲得完整收集;②表現出較差消化不良疾病診療配合性;③患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癥。就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對照組:采用莫沙必利展開消化不良治療,用藥頻率為3 次/d,用藥劑量為1.5mg/kg/d,用藥時間為飯前15 ~30min,共進行為期2w治療;治療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展開消化不良治療,用藥處方為半夏9g;黃芩9g;黃連3g;蒲公英15g;黨參、大棗、甘草以及干姜6g;枳殼10g;針對呈現出嚴重嘔吐、噯氣癥狀患兒,添加陳皮以及代赭石進行治療;針對呈現出腹瀉便溏患兒,添加布渣葉進行治療;劑量為1 劑/d,方式為水煎服,共進行為期2w 治療。
觀察對比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的療效數據、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噯氣癥狀消失時間、消化不良癥狀積分 (根據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程度進行評分)以及用藥副反應(頭暈、腹瀉以及惡心)發(fā)生率。
顯效:患兒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等系列癥狀均基本轉為正常;有效: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等系列癥狀均得以緩解;無效:泛酸、食欲不振、噯氣、上腹飽脹、早飽以及嘔吐等系列癥狀均無緩解[3]。
對于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用藥結果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 展開處理,計數資料(消化不良療效數據)行χ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噯氣癥狀消失時間、消化不良癥狀積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療效數據(96.77%)高于對照組(77.42%),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療效數據臨床對比 [n(%)]
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以及噯氣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噯氣癥狀消失時間臨床對比(±s,d)
表2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噯氣癥狀消失時間臨床對比(±s,d)
噯氣癥狀消失時間治療組 62 5.26±1.42 6.12±1.12 7.59±0.25對照組 62 9.49±2.26 8.43±2.05 11.46±1.52 t 12.4788 7.7863 19.7818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
治療前,治療組消化不良癥狀積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治療組消化不良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臨床對比(±s,分)
表3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臨床對比(±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2 3.15±1.03 0.52±0.12對照組 62 3.16±1.03 1.25±0.23 t 0.0540 22.1570 P 0.9570 0.0000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不良反應集中于頭暈、腹瀉以及惡心三方面,最終發(fā)現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用藥總不良反應率(3.23%)低于對照組(16.13%)明顯(P<0.05),見表4。
表4 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不良反應臨床對比 [n(%)]
對于小兒消化不良患者而言,未明確具體發(fā)病誘因,諸多因為呈現出胃腸動力障礙導致呈現出消化不良的現象。西醫(yī)治療期間,以莫沙必利藥物的應用較為常見,但是難以獲得理想效果[4]。于中醫(yī)角度分析,脘痞以及胃痛為小兒消化不良疾病歸屬范疇,分析其病機主要體現為外邪入侵以及飲食不節(jié)方面。于中醫(yī)方面提倡對患者實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以及散結消痞等方面治療[5]。
半夏瀉心湯藥物的有效應用,可使得小兒消化不良系列病癥表現獲得確切改善,其中半夏能夠獲得除痞止嘔、和胃降逆的效果;黃芩以及黃連能夠獲得清濕熱以及瀉肝膽的效果;干姜可獲得溫中散寒的效果[6-7];蒲公英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黨參能夠獲得健脾益肺的效果;大棗可獲得補中益氣的效果;枳殼可行滯消脹、理氣寬中;甘草能夠對諸多藥物進行調節(jié),可獲得補脾益氣的效果。將上述系列中藥進行聯(lián)合對小兒消化不良患者進行治療,可獲得調和肝脾以及散結消痞效果[8-10]。
本次研究發(fā)現,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療效數據(96.77%)高于對照組(77.42%);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5.26±1.42)d、泛酸癥狀消失時間(6.12±1.12)d 以及噯氣癥狀消失時間(7.59±0.25)d 均短于對照組(9.49±2.26)d、(8.43±2.05)以及(11.46±1.52)d;治療后,治療組消化不良患者癥狀積分(0.52±0.12)分低于對照組(1.25±0.23)分;兩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不良反應集中于頭暈、腹瀉以及惡心三方面,最終發(fā)現治療組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用藥總不良反應率(3.23%)低于對照組(16.13%),充分證明半夏瀉心湯應用于小兒消化不良疾病治療中可行性。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藥物的合理應用,可使小兒消化不良患者療效獲得顯著提升,上腹飽脹癥狀消失時間、泛酸癥狀消失時間、噯氣癥狀消失時間獲得有效縮短,消化不良癥狀積分獲得有效降低,并提升用藥安全性,最終實現小兒消化不良患者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