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璐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19世紀,著名醫(yī)學家魏爾嘯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點: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發(fā)生,患者生活質量將明顯下降,晚期常造成下肢致殘,甚至威脅生命。為改善此現(xiàn)狀,積極有效地進行預防性護理顯得至關重要。現(xiàn)將我科選取的施行經(jīng)股動脈穿刺介入手術的12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具體報告如下。
121例經(jīng)股動脈穿刺介入手術患者均從本科室住院患者隨機選取。其中患者分為子宮肌瘤3例,宮頸癌3例,瘢痕妊娠2例,前列腺癌2例,肝癌64例,咯血15例,肺癌10例,脾動脈瘤3例,腎出血8例,消化道出血11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42例,平均年齡在33~75歲左右。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經(jīng)過預防性護理未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
1.2.1 護理評估
任何可以導致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因素都可以使DVT發(fā)生的風險增加。需認真評估患者是否屬高風險,如長期缺少活動(長時間臥床)、下肢骨折及創(chuàng)傷(治療性制動)、有靜脈血栓栓塞史、惡性腫瘤、每天吸煙25支及以上、妊娠、高齡、糖尿病、肥胖、長期便秘、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及時查閱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如血漿D-二聚體測定、血凝、血脂、血流變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
1.2.2 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
通過對121例患者的觀察與分析,針對90%患者存在悲觀、焦慮等心理特點,術前除常規(guī)宣教外,著重對術后早期活動的優(yōu)點及重要性詳細講解,對DVT高?;颊撸ㄈ缋夏辍⒎逝?、惡性腫瘤等)作為重點宣教對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發(fā)生DVT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家屬的問題,取得理解信任,并請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分享經(jīng)驗,交流早期運動的方法、優(yōu)點及體會,減輕患者焦慮,樹立良好恢復的信心。飲食方面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低鹽、低脂肪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滯度的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避免因便秘使腹壓增高對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產(chǎn)生影響;避免食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煙,限制飲酒。
1.2.3 術后病情觀察、體位活動指導及保暖
術后除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穿刺局部情況外,還應每15~30 min觀察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下肢顏色,按壓局部,感覺其緊張度及溫度,如出現(xiàn)肢體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應高度重視,如發(fā)生單側肢體腫脹,應高度懷疑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能,做下肢周徑測量,如雙側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徑相差大于1 cm,立即報告醫(yī)生,做到盡早診斷,避免延誤病情,為溶栓治療贏得寶貴時間。定期監(jiān)測關于凝血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異常給予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術后股動脈穿刺制動對側肢體可行抬臀運動,每小時一次;生命體征允許的情況下根據(jù)病情取合適體位(半臥位或側臥位),盡量避免較長時間的仰臥位;下肢適當保暖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禁忌加熱,以免燙傷。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1.2.4 下肢靜脈保護
靜脈壁損傷是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應盡可能多的保護靜脈血管。應盡量避免在相同部位相同靜脈反復穿刺,輸注毒性、高滲性、刺激性藥物,減少對血管的損傷,避免血管變硬;如有靜脈炎發(fā)生,應立即在另一部位重新建立靜脈通路,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下肢靜脈輸液限制下肢活動,還會增加下肢靜脈血容量,不利于血液回流,故下肢靜脈不宜長時間輸液。
1.2.5 藥物的使用
血管介入術后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和口服阿斯匹林,均具有加強抗凝,預防DVT發(fā)生的作用。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分會血管外科學組通過“DVT指南”,肯定了抗凝療法[1]。疏血通、丹紅注射液等中藥提取物經(jīng)臨床使用也能夠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2.6 醫(yī)用彈力襪及抗血栓壓力泵的正確使用
醫(yī)用彈力襪即醫(yī)用循序減壓彈力襪,是具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至心臟功能的一種輔助治療工具,其科學原理是在腳踝部建立最高支撐壓力,順著腿部向上逐漸遞減,在腓腸肌減到最大壓力值的70%~90%,在大腿處減到最大壓力值的25%~45%,壓力的這種遞減變化可有效的緩解或改善下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保護靜脈瓣膜,降低其承受的壓力,可降低手術因素引起的靜脈擴張,減少血管內膜損傷,防止靜脈血栓形成[2]。醫(yī)用彈力襪的正確使用至關重要。抗血栓壓力泵又稱循環(huán)壓力治療儀、梯度壓力治療儀、四肢循環(huán)儀等,是根據(jù)周期性的充氣原理,對肢體進行均勻有序地擠壓、按摩,增加血液和淋巴組織的流動,而且可促進內皮細胞因子的釋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壓力均勻地給予下肢(大腿、小腿及踝部),將血液、淋巴液驅向肢體近心端[3],從而大幅提升血流速度,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預防凝血因子對血管內膜的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流淤滯,達到預防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目的。
1.2.7 護理人員的培訓
大多數(shù)DVT患者缺乏預防和干預意識,做不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因此,要求醫(yī)務人員和患者均應加強DVT的預防理念。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xiàn)、疾病特點及介入手術患者的特殊性,我科采取定期培訓、專人帶教等多種形式加強對DVT的了解,并定期進行考核。
通過對121位經(jīng)股動脈穿刺血管介入手術患者的護理過程得出,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對于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至關重要。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加強圍手術期評估及觀察,“預防重于治療”,了解患者的疾病和心理特點,對患者實施圍術期督導及健康教育,聯(lián)合應用治療藥物,有效落實各項預防干預措施,減少及祛除深靜脈血栓的易發(fā)生因素,在經(jīng)股動脈穿刺介入術后有效地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為治療和護理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的疾病預后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