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欣
(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3)
1938年的夏天,日軍、偽蒙、偽滿軍將近三千人在松花江的下游發(fā)動”三江大討伐”,企圖一舉殲滅當時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抗聯(lián)為了擺脫日偽軍的追擊,軍事委員會決定將轉移的方向轉向西邊,在這條路線上遭遇到了日偽軍的多次包圍和襲擊,犧牲了許多優(yōu)秀戰(zhàn)士,但這次轉移為后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10月,5軍1師一支將近上百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八名女戰(zhàn)士,在她們的指導員冷云的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戰(zhàn)。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的火力,使主力部隊擺脫了日偽軍的攻擊,但是8人卻被日偽軍包圍了起來,困在河邊,沒有救援。盡管身受重傷,但她們誓死不屈,毀掉了手中的武器,一起走進了烏斯渾河,投江的同時她們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唱“奴隸們起來”的國際歌,隨后集體沉入江底,壯烈犧牲。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是她們的指導員冷云,年僅23歲,最小的是王惠民,年僅13歲。
劇情開始,緊張的音樂使觀眾的心弦緊繃起來,八位女英雄的雙眼緊緊盯著前方,表情凝重,堅定的表情在跟觀眾訴說著她們要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決心。接下來,在一段急促的音樂聲中,有兩名隊員在戰(zhàn)斗中受傷了,氣氛開始慢慢變得凝重起來,此時的小戰(zhàn)士緊緊依偎在班長胡秀芝的懷中,瑟瑟發(fā)抖。緊接而來的是持久而激烈的作戰(zhàn)場面,經歷完這幾場戰(zhàn)斗后,顯然她們已經筋疲力盡。此時音樂突然停止,時間好像被凍結起來,緊張的氛圍讓觀眾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我們可以看到她們聚成一團,一動也不動,堅定的眼神在告訴我們,她們絕對不會認輸。隨后,音樂開始舒緩,我們緊繃的神經也開始慢慢放松下來,小戰(zhàn)士突然探出頭來,她就像是看到了清晨的朝陽,臉上充滿了希望,于是趕緊喊上大家一起將注意力轉向那位蓋上紅綢準備當新娘子的戰(zhàn)士,大家臉上漸漸露出了幸福的神情。這一段的每個舞蹈動作,包括每一個表情都在向觀眾表達她們那種強烈的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表現(xiàn)出了她們那顆懵懵懂懂的少女心,場景十分安詳美好。但是,這分美好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突如其來的戰(zhàn)火聲硬生生的打破了這份寧靜,在這個緊張氛圍的音樂聲中,八名女戰(zhàn)士英勇抗敵,誓死不屈,而那個年齡最小的小戰(zhàn)士看到自己的戰(zhàn)友們?yōu)榱丝範幍瓜略倥榔穑榔鹪俚瓜?,看到她們處于危難之中時,她義無反顧地舉起了那桿很重很重的槍,她的臉上寫滿了驚恐兩個字,也許是年齡太小,也許是從未見過如此血腥的戰(zhàn)斗場景,她幼小的心靈充滿了恐懼,但她遲遲不敢開槍,手顫顫巍巍的舉著它,一看動作就知道她根本沒有來得及接受過訓練,在頂住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終于開了一槍,這一槍過后她沒能抵住心中的那分恐懼和害怕,嚎啕大哭了起來,哭聲淹沒了槍聲和喧鬧聲,眾人見狀,紛紛上前抱著她,大家又緊緊地抱在一起。最后,在一大撥敵人的逼迫下,她們還是被逼到了江邊。片尾,她們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江邊,音樂里有人一個個喊她們的名字,她們一個個轉頭,她們的眼睛是那樣的干凈,她們的笑容是那么的純粹,讓人心疼。她們瘦弱的身軀承受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與艱難啊。她們用年輕的生命守護了民族的尊嚴,也用熱血換取了祖國解放事業(yè)的勝利。
從題材上來分析這個舞蹈,從廣義上講是現(xiàn)代軍事題材;從狹義上來講,它以當代的戰(zhàn)爭為背景,闡述了抗戰(zhàn)時期人民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yè)勇于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
從主題上來看,它屬于抗戰(zhàn)題材,導演通過了解翻閱歷史資料,并通過運用現(xiàn)當代的編創(chuàng)手法,把抗戰(zhàn)時期的真實生活轉化為舞蹈藝術,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
從結構上來說,它屬于敘事性舞蹈的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部分。
開端:鏡頭一一掃過八位女英雄,凝重的表情,堅定的雙眼,表現(xiàn)了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決心。緊隨其后的是緊張急促的音樂聲。子彈穿梭而過,隊員接連負傷倒下。槍聲、炮聲持續(xù)不斷,子彈、炮彈接踵而至。她們已達到生理極限,而敵人的攻勢仍不曾減弱。本劇人物與事件之間的矛盾沖突由此展開。
發(fā)展:面對數(shù)量眾多、裝備精良的敵人,但她們用行動證明將會抗爭到底,絕不放棄。突然急促的音樂戛然而止,隨后的音樂變得舒緩,節(jié)奏開始發(fā)生轉變。一位戰(zhàn)士戴上了所有女人都心愛的紅蓋頭,這些原本應該與心愛的人風花雪月的女孩們,如今卻承受著槍林彈雨。這些似乎與整體氛圍不符的情節(jié),卻恰恰是她們內心向往的映射,這是她們本該擁有卻因現(xiàn)實困境而只能出現(xiàn)在夢境的畫面。倘若她們不是出生在這樣的年代,她們的命運注定會有所不同。
高潮:然而,這樣的寧靜沒有持續(xù)多久,戰(zhàn)斗再次爆發(fā)。戰(zhàn)士們從夢中醒來,英勇抵抗。然而小戰(zhàn)士卻表情惶恐,雙手捂著耳朵蜷成一團??僧斔匆姂?zhàn)友們接連倒下又站起來,繼續(xù)前進著……不知哪里來的勇氣,她拿起了槍,狠狠地向敵人掃去……可是劇烈的生理與心理沖擊,使小戰(zhàn)士難以忍受,眾人見狀紛紛抱住了她。到此,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整部劇的主旨的表達也達到了高潮。
結局:最終,由于寡不敵眾,她們被來勢洶洶的敵人逼到了江邊,銷毀了手中的武器,一起投江而去。最后,他們的微笑如此純真,如此讓人懷抱傷感。她們選擇了這樣死,而不是那樣生。她們其實是向死而生。全劇主旨宏大、蕩氣回腸,仿佛一首震撼人心的壯麗史詩,給人潛移默化的精神洗禮和別具一格的審美享受。
舞蹈成功地塑造了每個女英雄的形象,首先是胡秀芝英勇善戰(zhàn)、堅強不屈的班長形象,在整場戰(zhàn)斗中,她自始至終都沖在隊伍的最前方。當戰(zhàn)友抵擋不住進攻時,她爬起來繼續(xù)帶領大家戰(zhàn)斗,直至最后倒下。
一個小戰(zhàn)士依偎在隊友的懷里瑟瑟發(fā)抖,她是年齡最小的王惠民,她從未見過如此殘酷的戰(zhàn)爭,眼里充滿了恐懼與害怕,她也是所有人極力去保護的對象。13歲的王惠民,與其說是一名年輕的戰(zhàn)士,不如說是一名孩子,但當她看到自己的戰(zhàn)友們處于危險之中時,她毅然舉起槍,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開了一槍,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槍,也是她的最后一槍。她只有13歲,這與她所經歷的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她知道她背后不僅僅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5軍第1師百余人的性命,更肩負著整個國家的未來!年紀雖小,但愛國意志堅定,正所謂誰說女子不如男。
女戰(zhàn)士楊桂珍在表現(xiàn)回憶的舞蹈場面時,塑造的那個蓋著紅蓋頭姑娘的形象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青春與愛情,常常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依然綻放出奪目的光輝,令人潸然淚下。這群姑娘本該在花一樣的年紀里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但因國家危亡,百姓疾苦,犧牲了自己最好的年華,甚至生命。音樂安靜下來,她緩緩掀起紅蓋頭,雙眼注視著遠方,她仿佛看到了和戀人昔日的點點滴滴,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戰(zhàn)士郭桂芹和黃桂清在舞蹈中表現(xiàn)出來的姐妹之情令觀眾動容。舞蹈中唯一身著朝鮮服飾的是共產黨員安順福,她的形象表現(xiàn)了各民族團結一心,抵御外來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
整部舞劇沒有過多的刻意去表述東北抗聯(lián)與日軍的殊死博斗,而是帶領觀眾通過女性的視角,觀看到了戰(zhàn)爭時期的女性形象。
舞蹈欣賞是是人們在觀看舞蹈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體會其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欣賞其美的動態(tài)、韻律和表情,進而潛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認識和受到教育的過程。
一般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時大體都會經歷:觀舞品技——賞心悅目——由形得神,心領神會——漸入佳境,心馳神往——悟其意蘊,明理凈心的審美途徑和心理過程。
這八位女演員用舞蹈的形式為我們再現(xiàn)了《八女投江》的歷史故事,通過短短五分鐘的舞蹈演繹出了八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觸動著觀眾的內心。
舞蹈一開始給觀眾展現(xiàn)的第一印象便是舞蹈技術了,演員用自己的身體展示舞蹈技術抒發(fā)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以及需要展現(xiàn)給觀眾的精神狀態(tài)。緊張的音樂和動作開始使觀眾開始集中注意力,強而有力的動作讓觀眾的神經慢慢開始緊繃了起來。
演員對作品的精準演繹讓觀眾快速進入狀態(tài)并開始了解故事,沒有了解過故事的觀眾可以從一開始的服裝、造型以及音樂、舞蹈名字推斷大體故事類型。
對于一些觀眾來說,這支舞蹈不過就是一支再現(xiàn)歷史的當代舞;而對于另外一些觀眾來說,這支舞蹈體現(xiàn)的是中國婦女在國家生死關頭寧死不屈的無私精神。
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觀眾可以聯(lián)系歷史更深層次地去了解故事,產生更加豐富的共鳴,對這支舞蹈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感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因為觀眾的思維和情感都異常活躍,就像我們在寫觀后感一樣,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通過舞臺上的形象感知藝術信息,并不斷進行“再創(chuàng)造”。欣賞者創(chuàng)造的心理活動形式主要是體驗和想象,體驗是認識和想象的基礎,一個沒有一定社會生活經歷和缺乏一定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人,是無法理解具有豐富思想內容的舞蹈作品的。
可以說,欣賞舞蹈會比欣賞戲劇、電影或閱讀小說需要更加豐富的想象力。
從審美類別來劃分,《八女投江》被劃分到了“悲劇美”這一類別,“悲劇美”是美的形態(tài)中的第三大類型,它所引起的美感卻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應中體驗與理解悲劇美的內涵。而且悲劇美往往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在編劇的精心創(chuàng)編下,可以創(chuàng)造出悲劇性的藝術感染力,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悲劇性人物。就像這部舞劇中的人物形象一樣,為了實現(xiàn)國家復興的偉大理想而不去計較個人得失與安危,在巨大的苦難中顯示出強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們說,這類故事的特色不叫悲慘,而叫悲壯。
從音樂對這整支舞蹈的作用來看,第一,它在配合并且?guī)椭@支舞蹈在表演過程中的表演情緒、表達性格,也有助于烘托整支舞蹈悲壯的氣氛。音樂在舞蹈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離開了音樂,舞蹈很難向觀眾直觀地表達情感。而且音樂有給人直沖聽覺的直觀感受,使觀眾更好地代入場景,把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感情代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第二,音樂可以幫助舞蹈想象和組織動作。因為舞蹈和音樂都是同時向觀眾展示,所以兩者之間一定是協(xié)調好了關系的。就像《八女投江》這支舞蹈,其音樂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激進,時而緩慢,時而緊張,時而放松。就是因為有了音樂的配合,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造空間,在此基礎上配合舞蹈動作在視覺、聽覺上都讓觀眾得到了更深層次的體驗。吳祖強先生在《舞蹈的音樂結構及其它》一文中曾這樣說道:“舞蹈和音樂的任務是共同努力通過塑造鮮明、有說服力的形象來展示企圖表現(xiàn)的內容,從總的方面來看,舞蹈音樂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能盡力幫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確立,豐富舞蹈形象,加強舞蹈形象的感染力?!?/p>
第三,在舞蹈劇情中更好地體現(xiàn)舞蹈劇情以及舞蹈的情感,就像《八女投江》舞蹈一開頭,緊張而又急促的音樂配合上干凈有力的舞蹈動作,讓所有人開始跟著緊張起來,很好地把觀眾拉入故事情景當中,營造出了很好的氛圍,舞蹈和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
《八女投江》是一部編排精妙、表演精湛的舞蹈作品,其表現(xiàn)力令人震撼。整部作品很好地處理了軍事動作與藝術作品的關系,嚴謹卻又給人帶來了美的感受。作品在很多動作上都有瞬間的停頓感,給人一種非常干凈簡潔的感覺,給觀眾營造了一種不一樣的美感,使整個作品更加具有靈性。并且運用了“動靜結合”和“快動慢進”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使得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更加靈活。
這部舞劇講述的并不僅僅是八位女戰(zhàn)士投江的場面,表現(xiàn)得更多的是抗戰(zhàn)英雄們在戰(zhàn)場上的堅守與勇敢。我們要立為榜樣、稱作英雄的她們,八個正值最好年華的女人,帶著她們熱烈的青春、深切的愛情,還有她們堅守的信仰和尊嚴,在這場戰(zhàn)役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轉身。背向敵人,投進滾滾烏斯渾河,帶著滿腔熱血在這里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這部作品中,在動作細節(jié)方面運用得非常到位。很多的移動都是用“走”的形式來完成的,“走”更能體現(xiàn)出女英雄們的臨危不懼,颯爽英姿。我們生在一個和平國家,我們也深知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以無數(shù)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應該更加認真努力地學習,為祖國的繁榮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