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摘要:進入信息時代之后,我國各種媒體蓬勃發(fā)展。與之并行的高校文化教育也借力于媒體的發(fā)展,呈現出形式更加多元的趨勢。在高校的文化教育中,文化自信的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是精神的支柱,尤其在媒介融合越發(fā)迅速的今天,高校學生每天接觸到的外界影響因素眾多,如果不能通過高水平的文化自信來嚴格約束自己,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本文針對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和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大學生文化自信當下的普遍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
文化自信是一項長期的培養(yǎng)任務,尤其在大學時代,學生開始和社會產生更加密切的接觸,在這一過程中,媒介形式的多樣也給學生帶來了不同方面的信息。海量的信息將不同的觀念、思想灌輸給學生,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憑借扎實的文化自信來應對多方面的信息,很容易在心智發(fā)育成熟的關鍵階段,受到消極的影響,進而對未來的發(fā)展造成阻礙。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讓其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有力武器,在嚴格約束自己行為的同時,用文化自信來影響他人,帶動身邊的同學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
一、多元文化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大力度對社會進行發(fā)展,對經濟進行建設,時至今日,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同時,文化的多元融合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對于自控力不足、自我約束行為落實不到位的大學生來說,多元的文化在為他們帶來更加豐富體驗的同時,也讓他們深陷在了文化交融的氛圍中,長時間地經受不同文化的洗禮?!?0后”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群體,不僅善于接受新鮮事物,而且他們個性鮮明,敢于表達自己。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學生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中,有很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篩選的,甚至還有一些信息為了博取學生的眼球故意歪曲事實,通過低劣的宣傳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洗腦”。大學生正處在剛剛接觸社會的關鍵階段,甄別信息的能力有限,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化自信,非常容易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造成價值觀發(fā)生扭曲。多元文化給了大學生更多展現自己的空間,但是與此同時,學生也在經受著開放時代所產生的文化洗禮,各式各樣的信息在傳達給大學生之后,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影響,要想讓學生在文化觀念成型的關鍵時期能夠準確把握自己的行為,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對他們的文化自信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觀點來接受多元文化,避免自身的價值觀受到強烈沖擊,養(yǎng)成不良行為。
二、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我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不同文化交融發(fā)展的狀態(tài),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影響,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甚至還產生了相關的產業(yè)。尤其在大學校園中,學生們興趣各異、愛好不同,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將不同的文化帶入了校園,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風氣。這些文化元素在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時,也往往對學生的各種觀念造成了影響。尤其現如今媒體發(fā)展迅速,各種形式的媒體深入校園,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學生受到的文化影響越發(fā)深入?;ヂ摼W的使用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了更大的便利,但是與此同時,有些學生在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之后,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了對西方某些文化的盲從現象,導致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認同,導致自身傳承文化的自覺性不高,進而逐漸喪失了文化自信。
三、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方法
(一)堅持“一個主陣地”的原則
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尤其大學生處在學校和社會銜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一關鍵時期,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自信教育,學生在未來就可以憑借扎實的文化基礎,尋求更好的發(fā)展。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當以課堂作為主陣地,通過對高校思政課進行聯合,來達到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目的。另外,高校還要扎根于課堂教學,讓專業(yè)課也能夠在傳授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另外,高校也要對教學體系進行完善,不僅要適當增加和文化自信教育相關課程的時間,還要適當豐富課程的種類。比如,高校可以開設國學、西方哲學、中西方文化比較等課程,教師要本著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同時以辯證的思維來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利弊,同時對西方文化的利弊也要形成足夠的認識,這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才不會被外來文化的表現所蒙蔽,能夠通過深刻的認識來以正確的方式接受外來文化。
(二)堅持“兩個主體”理念
大學文化自信教育應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方面教師應當具有足夠的認識。在傳統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大都控制著教學的節(jié)奏,以自身為主體,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但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師應當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采取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個體差異受到尊重,以便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的提高。然而,“兩個主體”的教學理念并不意味著教師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教師應當積極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貼近生活的案例,來讓學生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更加充分的認識,高質量的文化自信教學也是對教師的一種促進,能夠讓教師的思想認識得到鞏固,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高校也應針對這兩個主體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將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以多樣的形式展現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從簡單的內容入手,循序漸進形成對文化的深刻理解,進而形成文化自信。
(三)堅持“三個平臺”的教學方法
在進行文化自信的教學時,平臺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應當以家庭文化平臺、校園文化平臺以及社會文化平臺這三個平臺為基礎,對文化自信的教學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完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時,絕大多數已經離開了父母,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教師更應該對學生在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下的思想進行把控。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內網站上發(fā)布相應的文化公開課的課程表,然后讓學生對校內文化課程的安排有所掌握,這樣能夠更好地進行選擇。高校還要重視社會文化平臺的建設,將校內的文化活動延伸到社會中,以便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比如,高??梢院蜕鐣C構進行聯合,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開展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感受到和校內不同的文化體驗時,提高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同時利用多種媒體將正確的文化內容傳達給學生,形成學生對文化正確的價值導向,以便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更好地傳承文化,抵御不良信息的影響。
結束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步入信息時代之后,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是大學生接觸到的文化更加多元,觸及到的信息更加廣泛,為了讓他們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把握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文化自信,高校應當注重相關內容的教學,通過建立完善的文化自信教學體系,搭建和文化教育相關的平臺,以此來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教育,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邵艷梅,賈淇. 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文獻綜述[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5):73-76.
[2]王文寅,馮翰飛. 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意義及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02):85-88.
[3]李南,莊澤檳. 當前我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綜述[J]. 現代交際,2019(15):19-21.
[4]魏寒冰,王瑩. 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研究述論[J]. 理論觀察,2019(10):121-123.
課題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活用媒介資源 巧做立德樹人》項目編號SKL-202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