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需要的不再是考試機器,而是實踐能力強且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加強學生勞動實踐教育符合陶行知先生的勞動教育理念,同時也是現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文章分析了陶行知先生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加強學生勞動實踐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夠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念 勞動教育 實踐活動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這一理論強調了“教、學、做”三者的關系。其中“做”處于核心的地位,只有通過“做”,才能更好地將生活和教育結合起來,將學校和社會結合起來。此外,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勞動即生活”,因此,“做”所代表的勞動教育理念又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石。“做”的內涵十分豐富,學生在生活中掌握一種勞動技能是“做”,將所學知識和實踐勞動結合起來是“做”,在勞動中孕育創(chuàng)造力同樣是“做”。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由此來看,陶行知先生的勞動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陶行知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1.手腦并用
“手腦并用”是陶行知先生基于當時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狀況提出來的教育目標。當時的中國受傳統(tǒng)教育方式限制十分嚴重,在人們固有的認知當中,傳授書本知識就是傳授書本知識,并沒有做到和實踐相結合?!笆帜X并用”是為了促進手腦相長,既能學到理論知識來指導勞動,又能通過實踐消化理論知識,并對其加以擴充,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在勞力上勞心
“在勞力上勞心”是陶行知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對這一理論基礎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是對勞動教育載體的擴充,學校不是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的唯一載體,生活應該也是教育的一個主要陣地,有時候我們可以從生活勞動中獲得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會講的知識。其次,要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系,只“勞力”的人更多時候是以一種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并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最后,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在勞力上勞心”既是對單一的“勞力”或者“勞心”的否定,同時又包含著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注重人的二維發(fā)展。
3.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的理念。他認為,人們最先的認知都是從行動開始的,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他認為學校應該讓學生從事勞動生產。其次,在勞動中獲得的知識可以再一次反哺于勞動,便有了“行—知—行”的休戚相關,充分地將勞力和勞心結合起來,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加強學生勞動實踐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觀念,落實綜合實踐活動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y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新課改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競爭力的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毫不夸張地說,不同階段的升學考試幾乎是所有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依舊沒有成為絕大多數學校的辦學重點。第一,教師首先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是考試技巧,其次才是對其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第二,家長也讓孩子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學習上,并不重視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所以,對于新課程改革,更重要的還是理解其內涵,真正將其落實到位。綜合實踐活動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教育方式,同時也和陶行知先生的勞動教育相呼應。首先,需要加強時間管理,制訂一個合理有效的計劃,把實踐活動安排到課程表中,保證實踐活動的時長。具體的實踐內容可以結合當地的資源來進行,如有的地方會種水稻,可以組織學生到田里插秧或者除草。除此之外,去敬老院做義務勞動、清潔街道衛(wèi)生、去陶器館做手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次,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教師的認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師資培訓。最后,要建立起一套評價審核制度,對各個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檢查與督促,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進一步落實。當然,審核制度要注重人性化,否則會適得其反,使綜合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2.發(fā)揚教學民主,構建綜合實踐活動平臺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民主。所謂“教學民主”,即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同樣也是新課改對廣大教師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交流更多。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更應該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主動融入學生的世界。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加強對學生自信心的塑造,多給予學生肯定以及鼓勵。
3.貼近生活實際,挖掘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當中十分重要的理論,而勞動又和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不同的地區(qū)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生活活動,這些因素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加強學生勞動實踐教育。比如,有的地方流傳著豐富的剪紙藝術,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向傳統(tǒng)的手工藝人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學的不僅是剪紙,還包含著許多其他知識,如幾何體的組合、對稱圖形的變化等,相當于把數學課堂搬進了生活,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又可以將這些知識用于剪紙上,可謂做到了“勞心”與“勞力”的有機結合。
4.加強和家長的溝通,進一步實現“教學做合一”
除了學校,家庭也是孩子學習以及成長的主要陣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影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家長秉承著“學生只用負責學習就好了,別的不用操心”的教育理念,或者過于嬌慣孩子,什么活都不舍得讓孩子干。所以,學校應該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使其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比如,讓孩子做做洗菜、打掃房間等簡單的家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給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陶行知的勞動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事業(yè)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學校也應該加快第二課堂的拓展,積極落實學生綜合實踐平臺的構建,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做到“勞力”和“勞心”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培養(yǎng)更加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姜政,潘朝輝.磨礪雙翼、展翅高飛——綜合實踐活動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片廣闊天空[ 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08).
[2]劉影,葉瑋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鑒[ 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03).
[3]張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啟示[ J ].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2).
[4]陳夢越,孫邦華.生活·勞動·教育: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探析[ J ].福建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