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進城務工熱潮的興起,留守兒童逐年增加,加強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我縣城區(qū)寄宿制小學學生現(xiàn)狀,就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對策進行的闡述。
現(xiàn)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每一位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但目前隨著農(nóng)村小學撤點并校,寄宿生在城區(qū)小學越來越多。他們大多遠離家人,到學校獨立生活,成為了城區(qū)小學特有的群體。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心理的不適應,逐步暴露出了諸如膽怯、自卑、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自我調節(jié)、焦慮等心理弱點。從其家庭生活到寄宿生活的情感適應嚴重影響著學校管理和個體成長兩方面,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掃除心理障礙并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任務。
1 寄宿制小學學生心理問題成因探究的必要性
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文化素質與心理素質保持平衡的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近年來,鑒于寄宿制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自理能力、獨立性、群體意識、規(guī)律性生活教育的培養(yǎng);學習時間充足,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為家長解決后顧之憂、減輕經(jīng)濟壓力等優(yōu)勢,寄宿制學校受到家長的普遍歡迎,小學寄宿制教育模式趨于流行。有利必有弊,寄宿制教育也有著一系列問題。由于家庭關愛密度減少導致學生親情饑渴、生活自理能力較低者不適應自助式的寄宿生活、與社會和自然接觸機會少導致學生精力過剩等原因,使得寄宿生突出問題表現(xiàn)在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問題使得文化素質與心理素質教育的平衡打破,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健康,甚至威脅到生命。因而探析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惑和誤區(qū),對于優(yōu)化寄宿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全面發(fā)展與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造成寄宿生心理不適的原因
2.1 家長方面的原因
1)寄宿生活的不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呵護與關愛,監(jiān)督和管理??伤麄儏s突然離開父母,依靠自己來生活,而自身又缺乏獨立性,所以在生活上會有很多困難。例如父母給的生活費不能滿足需求,而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晚上不能按時就寢,睡不好。想家,思念父母等,這使他們厭煩學校,逃避住宿生活。
2)家長教育方法不合理。有的寄宿生家庭里,平時父母忙著做自己的事,把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全部拋給學校。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卻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只要學習好就有求必應,零花錢隨便給。如果孩子不能達到要求,家長則從不考慮任何原因,一味地諷刺挖苦,甚至打罵孩子。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的厭學、信心不足等心理問題。
3)缺乏情感溝通。寄宿學生的家庭,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教育觀念陳舊。因而有八成以上的家長和孩子情感溝通時間減少,而我們這些孩子正是需要父母關心的年齡,特別渴望父母能多留給他們一點相聚的時間。如果這種需求不能滿足,那么我們的住宿生的性格行為就會偏失方向。
2.2 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教師沒有讓全體住宿生感到關愛。由于學生眾多,情況各異,有時老師的關愛,個別生感受不到。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表現(xiàn)平常的中等生,常常容易被教育者忽視。
2)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住宿生在學校的活動方式很少,因為安全因素的考慮,他們的玩耍形式也很少。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感到學習疲勞,導致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厭學。
3)教師沒有設立科學的監(jiān)督引導機制。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們的住宿生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有的老師只強調做好,卻不教給他們如何做好的正確方法。
3 針對寄宿生心理問題采取的對策
3.1 改變觀念、做到先做父母,再做教師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比起走讀制學校的工作量要大出2—3倍,學生一周不光學習,吃、穿、住在學校,而且活動時間長,隱藏著許多安全方面的隱患,這就要求學校每一位教職工務必做到愛崗敬業(yè),有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所以,每一位教師要 “先做父母,再做教師”,培養(yǎng)教師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
3.2 舒適的食宿環(huán)境及較好的食宿標準,是寄宿生活的良好開端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能否吃飽、吃好。辦好學生餐廳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首要任務,因此學校把餐廳工作作為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除嚴格把握學生飯菜質量,合理安排調節(jié)學生飯菜種類外,還要成立學生、老師參與的餐廳考評小組,對餐廳的各項工作經(jīng)常檢查評估,還要定期、不定期地請學生家長來參觀,品嘗學生飯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隙ǔ煽?,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宿舍是休息和放松的場所,學校對學生生活實行人文化管理,努力營造宿舍內部團體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母愛或父愛般的接納,減輕對父母的依戀,從而減少恐懼、焦慮的情緒,從而快速融入這個團體,逐漸地適應新的生活。
3.3 抓好日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學校、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好朋友、好師長,充分利用心理輔導室的功能作用,對于處在困惑中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樂觀、堅強的心理素質。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要關注全體學生。要經(jīng)常表揚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學好,增強自信心。在工作中必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任何一個有責任心和有志于成功地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都不可忽視精神和情感在教學中的分量。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自卑來源于與他人的比較和對自身的否定心理,曾有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害怕的是考試。我們現(xiàn)在已施行等級打分,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保密。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采取單獨談話的方式,幫助其分析原因,克服自卑。要以愛心架起與學生互相溝通和信任的橋梁,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和才干的和諧氛圍。
3.4 豐富閑暇生活,促進寄宿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棋藝、歌詠比賽等多種活動,組織寄宿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讓他們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3.5 加強與寄宿生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交流與溝通
學校要向寄宿生的家長公布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lián)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利用電話、家訪等方式指導家長或臨時監(jiān)護人掌握與學校和兒童溝通的方法技巧,轉變教育觀念和育人方式,提高學生素質的整體教育水平。
總之,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是它的開展對于我們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卻有著極大的意義。在物質生活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孩子們成長所面臨的已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精神生活的渴求。培養(yǎng)寄宿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前新理念教育下必不可少的條件,它能使我們的教育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應;它能使學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絢麗多彩。如果每一個同學都能在寄宿生活中學會溝通,擁有友誼,增長自信,那么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明天都將是充滿希望的。
本文系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寄宿制小學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課題立項號:WW[2019]GH039。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