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源自不同的歷史背景以及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在當今的大環(huán)境下,全球一體化正在逐漸推行,而對于教師進行英語教育工作也需要關注中西文化當下存在的差異,進行教學時需要時刻牢記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更好的接受英語學習。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流
一、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分析
1.中西文化形成環(huán)境的差異
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其中環(huán)境因素占據(jù)了絕大部分,正是因為中西方環(huán)境的不同,才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如此大的差異。而對于語言文化來說更是如此,對于人類來說,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表達自己情緒以及意愿的方式。在中國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通過象形文字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語言,這種語言包含著字、音、情。而在西方的語言中,無論是通用的英語還是法語亦或者德語,都是以簡單的符號進行多種組合來表示不同的含義,而不同情緒的同義詞則是改變了排列方式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詞語,而不是像漢語一樣通過語氣來表示[1]。
而對于語言來說,環(huán)境不僅僅是地理環(huán)境,更多的時候是指人文環(huán)境。對于中國來說,漫長的歷史給予了漢語足夠的發(fā)展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古代人民發(fā)揮智慧將漢語的語氣變得非常重要,相同的一句話不同的語氣完全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所以對于漢語來說最強大的就是其靈活性。而對于英語來說,經歷了幾個時代的改革之后依舊屬于世界領先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外國的環(huán)境中需要一種能夠通用的語言,在不同的時代英語所用的口語以及語法都有所改變,所以英語最強大的就是它的適應性[2]。
2.中西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
在中西文化差異之中,更重要的一個形成原因就是中西人民對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于西方人來說更喜歡直接的表達,無論是示愛還是表達情緒。而對于中國人來說,更多時候會遵守規(guī)矩與禮節(jié)。例如說在婚嫁方面,古代中國的婚嫁是由父母提出的,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親之前夫妻雙方可能都沒有見過面,這種封建制的結婚方式被廢除之后依舊還是有相親這種活動的存在。這也就說明在中國人骨子里還是不會直接的進行示愛。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示愛需要男子當面勇敢的向女生表達,女生在眾人面前再向這名男子表達她的決定。這種同一事件但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的原因就是中西文化中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傾向于過程,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更傾向于結果[3]。
3.中西文化語言習慣的差異
在讓學生對于英語方面進行學習,那么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談到中西語言習慣的差異。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時,對于自己的年齡、工作等等個人情況不會有很大的避諱,但是西方人在交談過程中問及對方隱私的問題看做失禮的行為。再其次,中國人在對于語言方面往往會留下一些余地,而西方人會比較嚴謹。例如說,兩個朋友提前一周約好了周末見面,如果兩個朋友是中國人,那么很可能約的話語會是:“周末見”或者“周末上午見”。然后在周六晚上或者周日上午的時候再與朋友確定時間。而西方人對于講話方面會比較嚴謹,在一周之前就會約好:“周末上午九點我在某某咖啡廳等你?!?/p>
在講話時,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在講話時不會直視對方的雙眼,這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而在西方人交談中比較喜歡兩人對視著談話,西方人認為這是兩人在進行平等交流的象征。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多多科普這些中西文化差異,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對于中西文化差異有了解,另一方面是為了通過這些比較有趣的文化差異趣聞吸引學生對西方文化感興趣,進而了解英語[4]。
二、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英語跨文化教育
1.英語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分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目標始終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不僅僅是會英語。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于英語的跨文化知識有所了解,以及擁有一個健康的跨文化三觀,不能對西方文化盲目推崇,也不能對西方文化過分排斥,防止學生被影響。從這點出發(fā)學校應該對教師的各方面水平進行培養(yǎng),進而保證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的跨文化知識儲備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不僅僅是對于英語的學習能力,更需要讓學生養(yǎng)成對于跨文化的鑒賞能力,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對于中西文化差異時能以一個健康且平和的目光進行看待,進而形成客觀公正的文化鑒賞體系。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保證語言文化與英語教學緊密的結合,時刻牢記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那就是讓學生體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更好的接受英語學習。
2.英語教育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在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時,需要注意更多的不是直接的進行知識普及,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滲透,這里的教學過程包括:口語、語法、閱讀等等各方面,在對學生全方面的英語教育的同時進行全方面的跨文化知識普及。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注意對學生英語知識面的擴展,為學生擴張英語思想,不局限于語言的層面來學習英語。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的對其進行跨文化知識的補充,防止學生養(yǎng)成定性思維,進而達到站在全球的高度看待英語[5]。
三、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處理好的兩個關系
1.民族文化與國外文化的關系
首先,無論進行什么樣的跨文化交流,都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基礎文化。要想讓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的沖擊過程中還能保持完整與根底不變,就需要堅守住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傳統(tǒng)。而在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吸收外來文化是無法讓本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的提升與進步的。但一旦吸收外來文化而放棄了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很容易導致自身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淪為外來文化的傀儡,進而導致整個民族乃至于國家都喪失了文化生命力。對于高等教育整體來說,大學英語是其中的重要有機部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其中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即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還能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國際性人才。這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要求外語教育工作者始終堅持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其次,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展,我們將面臨的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風俗習慣以及不同思維方式所帶來的強烈沖擊,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國際交往還存在。在文化的大浪潮中,要求學生以及外語教育工作者能夠保持一種審視以及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外來文化。對于外來文化,我們不能全盤接受,同樣也不能全盤否定。無論是學生還是外語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保持一種對于外來文化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分辨能力,精確掌握外來文化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從而達到在學習過程中,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始終保持健康蓬勃的成長。
再次,對于跨文化教育來說,始終要落實在對于文化教育以及英語囧學的結合點中。在日常教學活動里,這一結合點即是對于身為不同體系的中西方文化能夠有著充分的了解,了解其特征、思想、以及觀念。這對于外語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zhàn),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同對話、展現(xiàn)方式,從深層次上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以及歷史背景中滲透出的文化源頭。
教與學的關系
想要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那么首先需要對這兩者進行充分的認識。從理論上來看,外語教學方面包括了四大內容,分別是:行為、方法、語言、文化,這四大內容層層滲透。因此外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文化與語言進行分割,而對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說,外語的學習也不應當僅僅當成一項工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語言作為文化的切入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以及心靈。由此可見,對于外語的學習來說,教與學并非同一概念又緊密相連,以教促學,以學為用。通過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來讓學生對于外語自身產生興趣,通過文化的引導以及傳播讓學生對于外語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工具。在學生掌握了外語后也不僅僅讓學生對于外語的使用限制在一張試卷中,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于外語的使用能打開對于文化的理解之門。外語的學習需要走出以往只背單詞、背結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需要將外語上升到交際以及日常方面,人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進行使用。那么也是因此得出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教與學的概念是以教育促進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學習,通過學生外國文化的學習來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外語。這樣的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對于外語以及外國文化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結語
在高校展開對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的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點的教學,更多的是要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理論的教學。為學生完善腦海中關于中外文化差異的知識,讓學生達到在英語學習中與漢語學習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而為打造綜合型人才定下一個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暉.跨文化視角下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28):99-100.
[2]張睿思.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評《跨文化能力內涵與培養(yǎng)——以高校外語專業(yè)大學生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9(04):124.
[3]孟洋.中西茶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英語文化教學探討[J].福建茶葉,2017,39(10):159-160.
作者簡介
李祥軍(1991.09.03),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