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 要】目的 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間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108例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實施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兩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之后,試驗組患者的心理、生理、信仰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得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優(yōu),P<0.05;試驗組患者的TNF-a、hs-CRP與IL-6含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低,P<0.05。結論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實施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患者體內(nèi)炎癥因子的含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時機理論;家庭護理;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R473.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目前我們國家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不斷增長,經(jīng)過治療之后的患者其手術之后1年時間內(nèi)再次入院的概率達到20%[1],二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與發(fā)生率同樣顯著增長,此種情況可能和患者在出院之后康復與服藥的依從性不足等相關。許多研究證實心肌梗死等一些慢性疾病在出院之后的康復以家庭護理與社區(qū)護理為主[2]。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社區(qū)護理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展,所以我國現(xiàn)階段慢性病的康復以家庭護理為主。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把疾病分成5個不同的階段,包括:診斷期、穩(wěn)定期、準備期、實施期和適應期,各個階段均以情感、信息、評價和工具等方面的需求為中心[3]。為了評價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影響,我院對其開展了深入的探究,現(xiàn)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患者同意與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抽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間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108例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平均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共有54例患者,實施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29例男患者,25例女患者,年齡范圍56~83歲,平均年齡是(68.19±2.31)歲;對照組共有54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31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年齡范圍57~85歲,平均年齡是(69.34±2.18)歲。排除標準為:①同時伴隨感知覺以及認知障礙的患者[4];②容易過敏或者惡病質(zhì)的患者。全數(shù)患者上述的一般的資料相對比無明顯差別,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入院之前的指導,手術之前的護理以及手術之后的指導等。試驗組:予以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首先建立時機理論家庭護理干預小組,組長為1名主任護師,組員為4名心內(nèi)科的護理工作人員。主任護師以查閱的文獻作為基礎,對時機理論所包括的5個階段進行掌握,同時與本科室具體的情況相結合,和小組內(nèi)的成員相討論制作和5個時期分別相適應的護理方法。借助講座等措施,將有關的護理措施向小組內(nèi)成員進行講解,以保證小組內(nèi)成員均可掌握。具體的操作如下:
1.2.1 診斷期 此時期主要的起始時間為發(fā)生急性心急梗死或者確切的診斷時,在此階段要給予患者與家屬足夠的心理方面的支持,同時多向其介紹疾病有關的信息。患者以其家屬對疾病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將發(fā)生疾病的原因、治療措施以及疾病的愈后等向患者以其家屬耐心的講解,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傾訴要耐心的傾聽,來緩解他們的消極情緒。對患者家屬多加指導以至于他們明白如何去開導患者,使患者可以接受疾病進行治療。
1.2.2 圍術期 此時期為病人決定手術直至手術結束之后病情平穩(wěn),在此階段患者及其家屬最渴望的便是與手術以其愈后相關的信息,來減少內(nèi)心的焦慮與恐懼。將手術的愈后、過程與主刀醫(yī)生的情況向病人及其家屬進行講解,來降低患者以其家屬的擔憂。此外,還可囑手術之后預后較好的其他病人對患者進行鼓勵,進而使病人手術以及恢復的信心更加堅定。待患者手術結束清醒之后,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使其能夠協(xié)助患者慢慢實施康復鍛煉。
1.2.3 出院準備期 此時期為患者馬上結束治療到出院,此階段患者及其家屬最需要便是手術結束之后康復方面的指導。指導患者家屬使其能夠協(xié)助患者實施康復鍛煉,同時囑患者家屬以其患者在鍛煉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注意向患者家屬進行示范。另外,向患者家屬進行講解使其幫助病人按時用藥,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復查。
1.2.4 調(diào)整期 此時期為病人出院回到家庭到心肌梗死之后90日,此階段患者及其家屬最為渴求的便是對他們生活方面的習慣進行指導。小組內(nèi)的成員可以借助電話等方法指導與訪視患者及其家屬,促使并指導病人養(yǎng)成較好的生活方面的習慣并督促患者堅持進行康復鍛煉,慢慢的協(xié)助病人完成由患者向社會人的一個過渡階段。
1.2.5 適應期 此時期為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之后的3至6個月,此階段患者及其家屬最為需要的便是小組內(nèi)的成員繼續(xù)對其進行監(jiān)督與指導,致使患者能夠更好的回歸到社會之中。小組內(nèi)的成員需要加大訪視的頻率,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使其能夠?qū)Σ∪似綍r的生活習慣做到監(jiān)督,使患者堅持康復鍛煉與服藥,同時及時到院復診。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指導使其能夠堅持康復鍛煉與優(yōu)秀的生活習慣,防止再次發(fā)生疾病而入院。
1.3 評價的標準
①血清炎性因子:所有患者在護理之前以及護理之后均需次日早上空腹的情況下取3ml的靜脈血,進行血清分離,而后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對患者體內(nèi)所含腫瘤壞死因子α(即TNF-α)、超敏C反應蛋白(即hs-CRP)以及白細胞介素-6(即IL-6)的含量。②生活質(zhì)量: 在護理之前以及護理之后借助生活質(zhì)量量表(即QOL)[5]對所有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分,此量表包括心理、生理、精神信仰以及社會關系等,各項評分的分值均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生活的質(zhì)量也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表示形式為(),是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選取應用卡方檢驗。P<0.05之時差別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干預之后,試驗組患者的TNF-a、hs-CRP與IL-6含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低,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得分
干預之后,試驗組患者的心理、生理、信仰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得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優(yōu),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近幾年,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不斷應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之中,并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6]。時機理論更多的是強調(diào)照顧患者家屬的照顧體驗由于時間的改變而出現(xiàn)變化,對病人由發(fā)病直至回歸到社會之中整個時期的照顧需求以及體驗進行概括。家庭護理主要為在家庭之中向病人提供一些基礎的醫(yī)療護理方面的服務,同時護理的內(nèi)容與范圍己經(jīng)擴大至疾病預防、社區(qū)照顧以及健康方面的教育等。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可以使患者治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及家屬照顧患者的積極性不斷提高[7],此外,還可使患者以其家屬之間更加親密,進而增加疾病的護理能力,使得患者體內(nèi)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不斷降低[8],治愈疾病,幫助患者提升亓生活的質(zhì)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之后,試驗組患者的心理、生理、信仰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得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優(yōu),P<0.05;試驗組患者的TNF-a、hs-CRP與IL-6含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偏低,P<0.05。所以,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實施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家庭護理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患者體內(nèi)炎癥因子的含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姍姍,薛小玲.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98-1003.
[2] 陳金水,張曼,薛萍,等.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新活素聯(lián)合小劑量呋塞米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64-65.
[3] 章琳慧,徐蘭,金艷,等.基于時機理論的延續(xù)護理對PCI手術患者自護能力及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8,24(22):2698-2701.
[4] 張小芳,金瑜,吳雅芳,等.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康復訓練對行PCI的不穩(wěn)定性心紋痛患者心功能與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8,16(4):671-674.
[5] 穆乃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血流動力學與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9,13(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