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萍 劉喆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志愿者;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03 — 03
農村留守兒童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們有必要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方面: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效應不突出
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角色長期缺位,由此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進而產生了以社會化不良行為特征的兒童教育問題。首先,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是極其不完整的,也有很多的單親兒童和孤兒,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情體驗和親情呵護是空白的。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大部分是隔代教育,而孩子真正的家庭監(jiān)護人重視孩子的物質方面的補償,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關鍵階段往往都缺席了,最后,家長缺乏家庭責任意識和家庭教育理念,太過于依賴學校教育,淡化了家庭教育的主體作用,認為教育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從中完全脫離出來,卻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家庭教育。
(二)學校方面:傳統(tǒng)教育方法單一、缺乏教育創(chuàng)新
我國農村教育有其特殊性,無論是在思想層面或實踐層面遠不同于城市教育。從客觀來講,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教育設施陳舊、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等,使農村教育一直停留在傳統(tǒng)的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心理狀況。農村教育方法比較單一,缺乏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這個問題成為了習以為常,學校也未能做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去和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
(三)社會環(huán)境方面:經濟快速發(fā)展就業(yè)壓力、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
隨著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不僅僅局限于追求物質財富,而且極力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裕和滿足。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父母和孩子兩地分離,如果還沒有采取網絡聯(lián)系和交流,長時間的分離讓留守兒童感到格外的孤獨和缺乏安全感,這對于孩子是極度不公平的,剝奪了兒童享受家庭教育、享受父母疼愛的權利。父母只是一味想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用物質作為補償,卻適得其反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太多,等到后期出現(xiàn)問題想要彌補的時候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和年齡階段。
(四)留守兒童自身方面: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心理敏感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失了基本的家庭教育,在其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都有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樣化的、不同程度的。對于留守兒童自身來講,一是孩子因為缺乏正確的指導和及時的疏導,得不到舒適的心靈安全區(qū)和家人給的安全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容易上當受騙,由此導致孩子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受到傷害;二是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守護容易變得心理敏感,對別人的評價或者惡意的語言會感到受傷和無助,這些問題都會阻礙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所以,留守兒童需要在正確的指引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錯觀和善惡觀。
(一)青年大學生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志愿的方式方法
1.一對一輔導
對于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內外表現(xiàn)出的不良傾向和問題,大學生志愿者對此進行詳細了解和規(guī)劃后采取了行動,耐心地進行說服和教育。同時,大學生志愿者會定期到留守兒童家進行家訪了解實際情況,雙方結成對子,運用“一對一”的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朋輩輔導的有力作用。青少年之間不僅能夠更容易建立信任關系,也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打開封閉心理與外界大膽交流,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走出課本看世界,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一對多教育
大學生志愿者用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在支教過程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藝術、心理健康、體育和游戲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一對多的教育方式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培養(yǎng)留守兒童團隊合作意識,為農村留守兒童拓展知識面、提升實踐能力、鍛煉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留守兒童潛能的發(fā)揮和自信心的建構。大學生志愿者采取“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以留守學生為主體,以志愿者老師為客體,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和校園文化活動中自由發(fā)揮、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提高,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面對面談心
由于很多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與外界有溝通障礙,不善于表達內心情感,導致孩子心理世界和心理防線幾近崩塌,心理承受會愈來愈脆弱。所以,對于這樣特殊的群體,志愿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程度的疏導和治療??梢圆扇〔煌呐囵B(yǎng)方式,采用書信、紙條、圖畫等方式進行交心,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大學生志愿者要承擔起“心理健康老師”的角色,需要用相對專業(yè)的知識和情感體驗來接觸,構建正確的心理體系,幫助孩子從陰霾中走出來,開展感化教育。
4.科技助教育
在日漸科技化的校園里,大學生積極探索理論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志愿者們以“科技”為切入點,借助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將大山之外精彩繁華的新世界呈現(xiàn)在大山里的孩子眼前,為農村兒童賦能,開拓他們的眼界,帶給他們更多的啟迪和想象力,以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和可創(chuàng)新領域。助力成就農村孩子更加豐富的人生,讓他們滿懷信心去嘗試,去發(fā)現(xiàn)新奇的世界,繼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和未來。
1.豐富的校園經驗、良好的知識儲備: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
大學生作為有活力、有理想、敢想敢追的年輕血液,在長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具有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創(chuàng)造力,積累了理論和實踐上較為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參與支教活動的大學生都是做好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思想品德和法律相關的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傳授給留守兒童能接受、能認同、能吸收的文化知識,而不是強迫式的灌輸課本理論知識,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動態(tài)。同時,在固存的一些教學模式問題上加以改進和完善,運用新理論新知識作為補充,從而提升農村教育狀況,改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
2.耐心的培育、細心的聆聽:助力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和留守兒童的關系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在日常交流和學習生活中可以成為最親密的朋友關系,或是扮演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在學習上,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學體系,在其他方面可以當一個忠實、值得信任的聽眾,為留守兒童的難處、痛處、內心深處抹去黑暗,增添一道燦爛的希望之光。陪伴他們走出陰霾和孤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缺失問題。
3.掌握熟練的技能、運用現(xiàn)代的智能科技: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所需優(yōu)秀人才
首先,大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基本技能和掌握的科技手段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及設備進行改造,營造良好的現(xiàn)代課堂場景和氛圍,培養(yǎng)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調動孩子們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孩子們發(fā)揮各自的潛能和優(yōu)勢。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讓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利用互聯(lián)網充分的參與、互動交流、更夠實時全面地掌握孩子的狀況。最后,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信息技術采取措施進行恰當?shù)挠H情溝通、親子游戲、家庭輔導等。為留守兒童的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助力,整體上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4.敢于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勇于創(chuàng)新新型教育領域:改善農村教育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發(fā)展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和黨的托底力量,敢于打破傳統(tǒng)封閉式的固化的學習模式,更加注重留守學生的核心關鍵能力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大學生根據(jù)留守兒童個體差異性和性格不同,鼓勵孩子挖掘自身優(yōu)勢。通過多種思維進行展示、分享和交流評價,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夠從同伴的觀點中受益,進而完成知識技能學習的升華。大學生可以影響和重塑兒童的個性和選擇取向,加強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助推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總體發(fā)展。
(一)制定長期志愿規(guī)劃,建立志愿工作機制
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是動態(tài)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一直在改善之中也將長期存在。要保證教育幫扶的效果和質量,就亟需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的長期志愿規(guī)劃和工作機制。在農村教育支持和幫扶的內容和形式上,宏觀層面上以國家和當?shù)卣慕逃吆椭匾募閷蚝椭?,中觀上以志愿團隊的規(guī)章制度和核心理念為保障和準繩,微觀上以留守兒童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志愿幫扶留守兒童的過程中要結合留守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和生活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確保教育幫扶持續(xù)穩(wěn)定,推進幫扶活動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二)豐富教育內容,提供全方位教育幫扶
大學生志愿者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支持方面,大學生志愿者很好地發(fā)揮了家庭教育替補的作用。另外,留守兒童在素質道德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嚴重不足。因此,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大學生要豐富教育內容,拓展幫扶領域,多角度、全方位進行幫扶??砷_展學業(yè)輔導、興趣輔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紅色主題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及其他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容。
(三)鏈接愛心組織,運用網絡科技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團隊要注重結合公益服務組織和機構的專業(yè)性,通過現(xiàn)代網絡科技進行資源互通和高效協(xié)作,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引導和愛心幫助,幫助農村家長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此外,大學生志愿組織可以積極借鑒和學習其他社會公益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愛心活動的成功經驗,邀請同行專家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專業(yè)知識、工作經驗、服務宗旨和奉獻精神等方面的培訓,將志愿服務效果最大化,提升志愿服務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四)擴大典型宣傳力度,凝心聚力共筑愛心事業(yè)
大學生可以通過高校校園廣播、主題班會、宣傳海報、成立愛心社團等形式大力宣傳,營造濃厚幫扶氛圍,開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代網絡專題網站,共同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的濃厚氛圍,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聯(lián)合地方電視臺、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和報道,擴大高校與愛心組織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志愿活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使校園氛圍與社會輿論形成良好的互動,集聚更多人的愛心和支持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送去一份大大的愛心。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困擾農村中小學教育的重大難題,也是一個值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我們只有認真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原因,積極采取應對的建議和措施,才能促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 考 文 獻〕
〔1〕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楊群.淺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及其對策〔J〕.科教文匯,2009.
〔3〕王輝.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建設現(xiàn)狀研究〔D〕.鄭州大學,2017.
〔4〕李海霞.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滄桑,2018,(01).
〔5〕楊迎鳳.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問題的探討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6,(18).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