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柱
關鍵詞:圖書館;德育;孟子;“反身而誠”
中圖分類號:G25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64 — 04
德育的目的是實現(xiàn)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的轉化,而道德修養(yǎng)是這一轉化的關鍵〔1〕,只有當某種道德知識、道德觀念、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道德要求被受教育者認可、選擇、接受并轉化為道德實踐——亦即成為受教育者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組成部分時,才意味著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轉化的成功,也才確證了德育的有效性。故,德育工作須遵循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緊切個體道德建構的過程。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孟子以性善論和“良知論”為理論前提,建構起一套較為完善、系統(tǒng)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即“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它從道德先驗論出發(fā),揭示了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原理和方法,對研究個體道德行為發(fā)生機制、把握道德修養(yǎng)發(fā)展規(guī)律、探索高校圖書館德育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啟發(fā)作用。
孟子倡導的“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根植于其人性論。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把“不忍人之心”闡釋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認為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豆珜O丑上》中又把四心看作“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端”正如人之“四體”,如果不具備此四心,則“非人也”。如此,孟子便把人們的共同人性——“四心”同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五常”貫通了起來,把個體道德品質(zhì)同社會道德規(guī)范聯(lián)結了起來。
“四端”是人性所固有的善端,個體的全部善念善行皆源于此,它們也是人之良知、良能、良心所在。因而,良知、良能具有“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特點,是一種先驗的、天賦的道德知覺和道德潛能。孟子在《盡心上》中以孩童為例進行了補充說明:“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并接著指出“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認為,這種愛其親的“仁”和敬其兄的“義”都是通達天下的道理,是自然而然之理,是不需要學習、不需要思慮的道德本能,而這種良知、良能是“心”的機能,故而,“仁義禮智根于心”。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為什么又存在諸種惡呢?孟子認為,惡皆因后天環(huán)境所致。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和浸染,使其良心、良知、良能受到物欲蒙蔽,才使得惡行不斷發(fā)生。那究竟怎樣才能擺脫惡、趨向善呢?孟子提出了“盡其心”、“反身而誠”、“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論,也就是向內(nèi)發(fā)力,涵養(yǎng)、發(fā)明自己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本心,將善良本性發(fā)揚光大,最終盡心知性、知性知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也才能實現(xiàn)“求其放心”的修養(yǎng)目標及“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綜上,孟子“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以性善論為邏輯起點,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理論假設中推演出其良知論的基本觀點——“不慮而知”的“良知”、“不學而能”的“良能”,并進一步提出憑借“反求諸己”的修煉路徑發(fā)掘自己潛在的“良知”、“良能”,以實現(xiàn)“求其放心”的修養(yǎng)目標和“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對高校圖書館在德育工作中應堅持的信念、目標和理路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首先,堅定道德可塑性信念?!陡孀酉隆分?,曹交問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對此予以肯定答復,其理據(jù)如下:“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币饧疵總€人都有成為堯舜一樣的賢者的潛質(zhì),因為,堯舜所尊奉的道德原則無非是“孝弟”而已,個人如果在言行舉止中向堯舜學習、踐履“孝弟”思想,那么也就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賢能之輩了。為此,孟子主張把“孝弟”作為基本家庭倫理原則,并在社會生活中將其擴大開來,形成“仁”和“禮”的品質(zhì),“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做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這樣便能遵從“堯舜之道”??梢?,個人只要存仁愛、禮敬之心,行孝弟、忠恕之道,便具備了“堯舜”的君子品行。圖書館開展德育工作應堅持“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信念,相信每個人、每位讀者都具有成為賢者的潛能,努力挖掘讀者人性中的“善”,引導他們增強“反身而誠”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踐履“居仁由義”的“堯舜之道”,把讀者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涞摹吧迫恕薄ⅰ按笳煞颉薄?/p>
其次,把人格教育作為基本德育目標。孟子認為,“大丈夫”是君子應尊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峨墓隆分性敿毭枋隽诉@一人格,即“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睆倪@段論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丈夫”具有三重人格特質(zhì),其一,居正位、行大道、胸懷天下、舍生取義;其二,心系百姓、關注民生;其三,不畏強權、保持人格獨立。有鑒于此,圖書館可把培養(yǎng)、促進讀者健康人格作為基本德育目標:首先,培育讀者的家國情懷,幫助讀者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偉志向;其次,有意識地培育、涵養(yǎng)讀者的“浩然之氣”,形成一種充滿正氣、正能量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zhì);再次,指引讀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義利觀,引導其在處理社會關系、解決利益沖突時堅持見利思義、“舍生而取義”的處事原則。
再次,把激發(fā)讀者道德自覺作為根本德育理路?!胺辞笾T己”是孟子修養(yǎng)論的根本方法,他曾在《公孫丑上》中以“仁者如射”為例闡釋這種修養(yǎng)方法:“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認為踐行“仁”的思想就像射箭比賽一樣,必須先端正自己,然后再發(fā)射,如果未能中的,則要反省、反觀自己,而不應怨恨勝者。可見,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是孟子“反求諸己”方法論的精神實質(zhì),它要求人們向內(nèi)用力,切己自反,加深自我認知?;诖耍瑘D書館德育工作的內(nèi)在理路可概略為:通過教育激發(fā)讀者的道德自覺,激勵讀者“反求諸己”,引導讀者接受特定的道德觀念并在其支配下采取合宜的道德行為。一則幫助讀者發(fā)明其善良本心、回歸純真本性,二則指引讀者接受、獲得正確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三則幫助讀者增強其道德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四則鼓勵讀者開展道德實踐。從而,啟迪、激發(fā)讀者心中的善念,引導、敦促讀者實踐中的善行,提高其道德修養(yǎng),促進其德性發(fā)展。
《盡心上》中孟子論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币饧慈藗冊谂c外部事物的交互過程中,“四心”受物欲侵擾而被掩蔽,“惡”滋生,“善”棄離,因此,為了發(fā)明、體認源于人性的善良本心,人們需要把萬事萬物作為反觀、省察自己的條件,在與外部事物的交互中不斷提升道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做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也才能因發(fā)明本心而獲得巨大快樂。而當人們體認到善良本心后,就應當努力踐行忠恕之道,這是追求“仁”的品性的最佳路徑選擇??梢姡胺瓷矶\”修養(yǎng)論包蘊的良心機制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由外而內(nèi)——在與外部事物的接觸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反身而誠”,主動探尋、發(fā)現(xiàn)、體認自己人性中的善,找到、發(fā)明那個“仁義禮智根于心”的“心”,即良心;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由內(nèi)到外——在與外部事物的接觸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強恕而行”,踐行“忠恕之道”,把善良本心體現(xiàn)、轉化為善良言行。前者,孟子稱其為“明道”,后者,孟子稱其為“集義”,而貫通“明道”與“集義”的過程便是良心機制的運作過程。
圖書館應結合自身的社會屬性及組織特點,建構德育工作的良心機制,如圖1所示:
通過道德教育,激發(fā)讀者道德潛能,幫助讀者獲得、掌握道德知識,提高道德培育的自覺,實現(xiàn)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化,此即為“明道”,在此基礎上,引導讀者在社會關系中發(fā)揮良心的評判和調(diào)控功能,在良心的指引下,積極參與道德實踐,把道德知識、道德觀念落實到行動中,促進內(nèi)心道德法則的外化,此即為“集義”。在讀者進行道德實踐時,繼續(xù)引導讀者重新審定、評價、確證之前接受的道德教育,進一步將普遍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道德原則、道德要求等固化,沉淀在讀者內(nèi)心,真正成為指導和管控讀者行為的內(nèi)在道德法則。這一過程中,道德教育的功能在于“外鑠”,即將道德知識、道德觀念、道德準則傳輸給讀者;良心的功能在于“內(nèi)省”,即將接受的道德教育內(nèi)化為道德認知、道德理念、價值準則;道德實踐的功能在于“外化”,即將道德觀念轉化為道德行為。
根據(jù)良心機制,可進一步設計出圖書館開展德育工作的技術路線圖,如圖2所示:
圖書館的德育工作,在個體層面上,是為了完善讀者精神人格,提升讀者道德修養(yǎng),促進讀者全面發(fā)展,在社會層面上,則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的轉化,使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讀者的個體道德準則。此雙重目標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個體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是社會道德能夠向個體道德轉化的先決條件,而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既是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轉化的結果又是衡量這一轉化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為了實現(xiàn)德育工作的雙重目標,圖書館必須優(yōu)化資源配置,多管齊下、協(xié)同治理,通過資源教化、技術勸化、環(huán)境熏陶、行動育化、人格感化等方式,培育讀者的道德良心,并引導讀者在“明道”、“集義”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道德知識、增進良好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堅定的道德意志、開展合乎道德準則的道德行為,進而提升道德修養(yǎng),完成社會道德向個體道德的轉化。
圖書館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須在遵循德育工作原則、把握良心機制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物”(資源、環(huán)境、技術等)和“人”(館員)的協(xié)同作用,提高讀者道德修養(yǎng),增強德育效能。
第一,以文獻資源教化讀者。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利用資源優(yōu)勢強化先進文化和美德教育的傳播力,把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原則、倫理觀念傳遞給讀者,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徑,具體策略有:文獻采訪中,貼合讀者、熱切關注讀者思想動態(tài),采訪、購置能夠滿足讀者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文獻資源;知識推送中,加強信息的采集、篩選、甄別工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有助于提升讀者思想境界、陶冶讀者情操、凈化讀者心靈且易于讀者接受的優(yōu)質(zhì)信息、知識資源推送給讀者;文獻流通中,加強文獻資源推廣、優(yōu)化文獻資源流通模式,幫助讀者便捷、高效地查找、瀏覽、借閱優(yōu)質(zhì)文獻資源等等。從而形成圖書館各部門協(xié)同聯(lián)動的、從采訪到推介再到流通全程貫通的資源建設和服務體系,利用這一體系開展面向讀者的德育工作,發(fā)揮文獻信息資源在宣傳和引導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以“勸導技術”勸化讀者。所謂勸導技術,即“道德物化”,亦即“將抽象的道德理念融入技術人工物之中,使之成為技術功能的一部分,進而在使用情境下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道德意義上的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2〕。也就是把預設的道德理念以某種方式或技術手段融進技術產(chǎn)品中,當人們在使用該產(chǎn)品時,無形中受到該道德理念的影響,甚至在此道德理念驅使下促成某種道德實踐行動,從而起到引導、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作用。在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fā)展并被廣泛引入到圖書館的今天,圖書館應積極探索“道德物化”的創(chuàng)新形式,運用勸導技術將正確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道德訴求以特定的方式“寫入”或“嵌入”到技術產(chǎn)品、規(guī)章制度、服務流程中,讓讀者在使用新興技術產(chǎn)品、利用圖書館資源、享受圖書館服務的情境和過程中接觸、接受正確道德理念的感染和啟發(fā)。
第三,以場域環(huán)境熏陶讀者。場域教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營造布局合理、色彩明麗、功能齊全、設備智能的物理空間,既突出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實效性,使讀者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和最有效的技術手段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文獻、知識、技術等資源,又重視讀者的心理觀照,使讀者在檢索資源、圖書借還、文獻閱讀時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二是創(chuàng)建功能實用完備、界面友好美觀、導航簡易便捷、管理科學有效的虛擬空間,確保具備最基本信息素養(yǎng)的讀者易于進入和探索,同時,確保后臺數(shù)據(jù)監(jiān)控、提取、發(fā)掘、分析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精準性,從而讓讀者樂于共享虛擬空間和數(shù)字資源,滿足其知識需求、空間需求、心理需求。在圖書館設置的場域中,通過知識傳遞、情感培育、行為誘導等方式有意識、有計劃地突出和落實德育功能,將以人為本精神嵌入到智慧圖書館建設諸方面〔3〕,將免費、自由、平等等理念〔4〕融進智慧建筑、智慧平臺、智能設備及新技術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
第四,以社會行動育化讀者。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資源、場域等方面的比較優(yōu)勢,把道德教育有計劃、有意識地滲透到圖書館的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文化娛樂活動中,組織、帶領讀者在道德實踐中加強自我修煉,如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培育和增強讀者的奉獻精神、利他觀念;開展學術道德專題講座,培育和增強讀者的誠信意識和科研倫理觀念;開展讀書經(jīng)驗分享活動,培育和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交流共享精神;開展主題辯論會,培育和增強讀者的是非觀、榮辱觀等等。這樣,一方面,引領讀者形成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提升其文化理解能力和藝術欣賞水準〔5〕,培養(yǎng)其高雅旨趣,另一方面,引導讀者在實際行動中確立和踐履正確的道德觀念,增進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
第五,以館員人格感化讀者。圖書館是一個“賦能器”〔6〕,其存在價值體現(xiàn)在服務及其效益上,而圖書館的服務歸根結底是人(館員)對人(讀者)的服務,因而,圖書館的德育工作也應該加強人(館員)對人(讀者)的情感影響和人格感化。在思想和情感層面,應深刻認識到,館員隊伍整體道德境界和服務水平的提高能夠形成獨具一格的圖書館文化,它將促使圖書館的德育功能發(fā)揮得更充分、更完備、更穩(wěn)健,并對讀者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知識和能力層面,館員既要拓展業(yè)務知識、提升業(yè)務能力,又要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棄惡揚善的意志自覺、提升從善服義的道德行為能力;在實踐和行動層面,館員應認真完成崗位職責,自覺踐履職業(yè)道德義務,努力成為讀者心中的道德榜樣。如此,館員才能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個體人格魅力和自我修養(yǎng)感動、熏染讀者,使讀者“心悅而誠服”。
孟子“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對當前高校圖書館德育工作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和指導意義,但需警醒的是,“反身而誠”修養(yǎng)論有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封建等級觀念及道德先驗主義傾向,因而,高校圖書館應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堅決摒棄其封建思想糟粕、抽掉其道德先驗論內(nèi)核,在此前提下,借鑒其“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信念、“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方法確立圖書館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則;依據(jù)“仁義禮智根于心”的良心觀建構圖書館德育工作的良心機制;根據(jù)德育原則和良心機制設計圖書館德育工作的技術路線,并通過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方式引導讀者“明道”、“集義”,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體系,激勵、引領其向善的道德實踐。
〔參 考 文 獻〕
〔1〕廖昌蔭.論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07):31-35.
〔2〕陳凡,賈璐萌.技術倫理學新思潮探析——維貝克“道德物化”思想述評〔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06):54-59.
〔3〕初景利,段美珍.從智能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01):3-9.
〔4〕巴三霞.圖書館服務的倫理內(nèi)涵及調(diào)控〔J〕.圖書館,2016,(04):75-77.
〔5〕金玲娟.“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圖書館育人體系探討〔J〕.教育觀察,2018,(09):81-83.
〔6〕吳建中.人·技術·價值觀——關于下一代圖書館技術的思考〔J〕.圖書館,2019,(04):104-106.〔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