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學蓮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如何依靠教材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利用則成為小學語文課程研究的重點。本文從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對比傳統(tǒng)教學指導方式分析主題單元教學實踐意義,進而探究相應的實踐策略,以期對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單元 ?教學設計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87-02
引言
教材是課程實施最重要的憑借,從某種程度上講,教材的編排決定著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但是,教材的應用并不是機械、僵硬的,它需要教師的充分理解與挖掘,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诖?,以教材單元內(nèi)容為線索而形成的主題單元教學方式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并為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的實踐意義
所謂主題單元教學就是把整個單元作為一個系統(tǒng),以單元主題為核心,以一個單元中各類材料為教學依據(jù),進而實現(xiàn)整體施教,整體設計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強調課文的獨立性,依照單元中的每一篇文本單獨施教,如此教學方式打破了編者對教材單元設計的邏輯性,使得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過程分散而缺乏層次,影響了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把握。針對此,主題單元教學則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
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主題單元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利于大語文觀的滲透,即教材中各個單元在核心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形成的語言環(huán)境自然也是共通的,教師把握主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實際上就是將學生放置于一個大的語言環(huán)境中,并促使學生在主題引導下進行整體思考與探究。在進行教育教學時,通常小學語文是以單元為模塊進行教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結合單元主題為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讓學生能夠在單元知識的學習當中找到共同的知識體系。教師還要為學生加強閱讀、口語練習等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在單元整體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學內(nèi)容模塊化。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整合每一單元當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實踐性,使學生能夠有效掌握語文知識,進一步建立語文體系,讓學生能夠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師開發(fā)利用教材資源的效率,即教師圍繞各單元主題,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打破了“教教材”的思維局限,將教材視為一種可開發(fā)的資源,并結合各個文本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設計新的內(nèi)容結構,更加生動地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提升教學指導效果。有利于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效果,即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不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單元主題的引導下從文化的角度探究不同文本的情感價值,將語文學習過程從“學知識”,轉變?yōu)椤皩W文化”,深入對語文課程的體會與理解。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主題單元的優(yōu)勢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結合主題單元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言,能夠更好地開發(fā)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更好地對小學生展開德育教育工作。結合主題單元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本當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并且根據(jù)實際生活對語文有一個深刻的認知,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材料的理解。使用主題單元教學模式,能夠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材料內(nèi)容當中,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進行主題單元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有效地拓展課堂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根據(jù)某一單元的主題結構,引導學生從文本材料當中學習到文化內(nèi)涵,以達到對學生德育教育以及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另外,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還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能夠進行舉一反三式的學習,結合課外的拓展知識,充分提高學生的思維模式。
三、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一)立足課內(nèi),圍繞主題進行單元課程整合
在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整合與完善,促使學生在整體單元主題的探究中,自覺完成對單元核心內(nèi)容的挖掘與思考,提高整體學習效果。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教材安排了《觀潮》、《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等文章,這其中有側重景觀描寫的散文,也有情景交融的現(xiàn)代詩,在“語文園地”部分,教材又安排了《漢江臨泛》《鹿柴》兩首古詩,從文本的情感主題來看,編者突出強調景物描寫,并結合景物描寫引出人文情感。而教師在教學指導中,則可以圍繞主題,對單元內(nèi)容進行整合,并設計教學策略:第一,揭示主題,整體感知,即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并啟發(fā)學生在掌握單篇文章主題的基礎上,進行對比思考,找到不同篇章之間的主題聯(lián)系,進而實現(xiàn)對主題的提煉,例如《觀潮》一文,作者借助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抒發(fā)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走月亮》一文,作者通過描寫“我”和阿媽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現(xiàn)了月光下美麗的景象,并呈現(xiàn)我與阿媽的濃厚感情等等,在這些篇章的主題對比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借景抒情中所傳達出的人文情感。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情感內(nèi)涵。在閱讀分析中,教師可以以《觀潮》為例,為學生設置情境,并結合時間順序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抒發(fā)情感的說法,進而利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等作品中體現(xiàn)出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fā)的關系,這樣學生則能夠主動融入到文字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來,在更加逼真、生動的情境中實現(xiàn)對文字的理解,對主題的感悟。第三,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在知識聯(lián)系中夯實基礎。情景交融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學生無論是在課內(nèi)學習,還是在課外閱讀中對這種方法并不陌生,基于此,教師設計了溫故知新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立足主題單元內(nèi)容,回顧、分享所學過的運用情景交融手法的文章,并在對比閱讀中鞏固新知,提高對單元主題的把握效果。
(二)內(nèi)外融合,實現(xiàn)主題單元教學拓展延伸
在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應該將思路局限于課內(nèi),而是應該注重課內(nèi)課外資源的有效融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實踐,拓展閱讀,充實主題單元課程內(nèi)容,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進而實現(xiàn)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內(nèi)外融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引導學生實現(xiàn)生活經(jīng)驗的遷移,在生活情境中實現(xiàn)課內(nèi)主題的拓展。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第三單元開始,教材以“人情練達即文章,處處留心皆學問”為切入,將單元主題的視角切入到現(xiàn)實生活,啟發(fā)學生從生活中探究學問,基于此,教師則在學習單元內(nèi)課文時應為學生的生活化思考提供空間,激勵學生在文本的調動下,更加主動、深入地探究生活。第二,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在活動體驗中深化對主題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了《牛和鵝》、《和時間賽跑》、《滴水之恩》等文章后,教師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組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自主設計方案,切身感受父母、同學、老師之間的情感,并深入剖析感恩的主題,實現(xiàn)主題的升華,促進學生塑造正確的情感價值理念。第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等文章后,教師要求學生課外自主選擇相關題材文本,并展開閱讀,同時調動其閱讀交流,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深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主題,拓展主題單元探究與思考。
四、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提高教學效率
(一)引導學生感悟文章意境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閱讀材料中的意境,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閱讀材料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使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能夠徹底愛上閱讀。在課堂教學當中,主題單元的整體教學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能夠讓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行為習慣。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只是向學生單方面講述著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沒有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進而忽略了學生對文章感悟的狀態(tài)。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逐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自主感悟文章當中所闡述的意見,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文章作者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因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認為這樣的教學方法效率偏低,無法有效傳遞文章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無法使學生感受到文章背后的深奧內(nèi)涵,在新的教育模式推進下,教師應當摒棄這一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精細化地講解文章中所蘊含的重點以及難點,帶領學生充分地閱讀揣摩優(yōu)美的文章片段,讓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思維視野更加開闊,能夠更好地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感情。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進一步深刻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理念,提高對知識點的積累,能夠在學習過程當中有效的利用這些知識點,形成學生獨有的解題思維,進一步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另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使學生能夠大膽地發(fā)表自己對閱讀材料的觀點,保持課堂良好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更好地進行單元主題教學
實際生活當中的教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引導學生能夠認真觀察,將這些學習資源與課堂知識有效的進行融合,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1.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際生活經(jīng)驗,結合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例如,進行課外拓展閱讀“信息化時代”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知生活當中與信息化時代相關聯(lián)的都有哪些事物?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信息化時代有沒有幫助到自己學習知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深刻理解課外閱讀所蘊含的信息,進而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思考,當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時,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使學生占據(jù)課堂的主體地位。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學習中心思想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單元主題的教育內(nèi)涵,使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有效地運用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以及文化內(nèi)涵。教師要在這一過程當中,向學生傳遞閱讀材料中所蘊含的生活感悟,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五年級第四單元主題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感悟到革命先烈艱難險阻以及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讓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明白現(xiàn)在生活的不易,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為教學實踐提供了重要的載體。主題單元教學從宏觀角度,為教師的課程實施行為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基于此,教師應立足學生主體需求,結合教材內(nèi)容,圍繞主題進行單元課程整合,并探究課程內(nèi)外的聯(lián)系與溝通,實現(xiàn)教材單元內(nèi)容的拓展與延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仉烈艷.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法的優(yōu)勢及設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39-40.
[2]榮星曉.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初探[J].文教資料,2019(04):62-63.
[3]李思穎.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