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摘要: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體系中,音樂文化是中國文化傳承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必要途徑。音樂傳播其特殊之處就在于通過音樂能夠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當初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期間的心理變化,體會作曲的創(chuàng)作意境,在反復的欣賞中感受音符蘊含的內在情感。特別是文化內涵較為深刻地音樂作品,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將其音樂作品作為日常的課程內容進行欣賞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在作品中感受到音樂的審美內容。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作品本身就富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意蘊,并且具有突出的教育意義,當音樂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感變成一種全新的文化元素,就會召喚學生們心中的情感共鳴,并對學生自己的心境以及行為起到引導作用。但是,當前的高校在音樂教育中,由于過于重視西方音樂教學而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音樂素質教育在這樣的教學內容選擇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并直接影響到今后的音樂教育效果。本文就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期提升高校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受到音樂的美。
關鍵詞:素質教育理念 ?高校 ?音樂教育 ?應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7-0096-03
在進行音樂欣賞過程中,學生就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但是,在現有的音樂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會采用音樂欣賞的方式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在教學階段沒有將素質教育的內容更好地落實,也沒有發(fā)揮素質教育的作用。從高校音樂教育本身來說,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樂曲的表達,還需要同聽者達成相互之間的情感共鳴。
一、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需要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想內容
中國的音樂本身就含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音樂文化的內容也能夠涵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這些文化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來傳遞其審美性與政治性,突出其情感表達,這樣的文化交流已經變成現代素質教育的關鍵要素,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發(fā)揮著積極且正面性的引導作用。音樂在中國古代發(fā)揮的作用與功能同現代的音樂具有的娛樂性有所差異,古代的音樂內容更多情況下是一種文化思想的滲透與傳承,將音樂的教育思想得以更大程度的落實。
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高校的音樂教育需要將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理念進行進一步的落實,在這樣的教學內容滲透中達到推進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在這樣的教學推進下,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繼承與傳承進行基礎性的鋪墊。
二、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需要有音樂文化的落實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高校音樂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在校期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音樂本身就是通過音符以及音調來傳遞情感的,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符號,其內容也被社會功能所影響。在中國古代,音樂在社會的發(fā)展中,同當地的風俗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的音樂也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特征。鑒于此,音樂的教化功能是音樂傳承中十分關鍵的一項內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職能部門,高校也需要按照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思想的改進。教師在音樂教學期間發(fā)揮引導的教學職能,只有從教師本身出發(fā)進行教學的觀念轉變,才能更好地將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內容進行滲透。在教學期間將傳統(tǒng)民族音樂教學的積極意義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心理的認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知識內容,在審美方面也會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知識進行落實。
三、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是今后教學改革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從現有的音樂教學進行分析,需要將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落實。由于我國素質教育發(fā)展還處于不斷摸索的階段,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中需要更好地進行完善,已達到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迅速發(fā)展的教學目的。針對高校音樂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高校教育對于音樂素質教育沒有全面的重視
在高校的專業(yè)教育課程中除了專業(yè)的音樂教育以外,高校都會將音樂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進行內容開設,高校開設選修課程的初衷也就是為了學生能夠從自身的愛好出發(fā),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藝術能力。但是由于中國高校學生過多重視本專業(yè)的課程內容,沒有認識到音樂課程學習的關鍵意義。特別是對于剛剛入學的學生,都是以基礎課程教育為主,專業(yè)課程從少量逐漸增加,學生沒有認識到音樂課程學習的關鍵性,再加上課程的內容安排較為緊張,學生沒有辦法在繁雜的學業(yè)中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也沒有辦法有針對性的選修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但是當大學生在大三大四之后,又會有就業(yè)的壓力,過多的專業(yè)性課程內容,讓學生沒有辦法在藝術類課程中進行進一步的選擇,特別是現如今大學生就業(yè)壓力比較大,更多學生希望從專業(yè)能力方面有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在時間的劃分方面也會重點偏重自身的專業(yè)課程內容,沒有音樂素養(yǎng)方面的針對提高。從高?,F如今的教育情況進行分析,高校的教育依舊存在片面性與局限性的內容,這些都會阻礙高校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yǎng)。
(二)高校教育在政策法制法規(guī)上對音樂素質教育的管理力度不足
就高校素質教育來說,國家的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就高校的藝術教育普及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規(guī)劃,在諸多細則中,對于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有較為明確的內容展現。就國內高校教育來說,不管是教材的內容還是課程模式的設置,都需要將藝術素質教育進行落實,更好地完成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幫助藝術素質教育有全面性的展現。音樂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模式的展現,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了解到國家對于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
就法律法規(guī)而言,不僅需要在音樂的教學大綱上有所體現,還需要按照現有的社會要求制定出音樂素質教育的整體標準,保證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能夠有依據可尋,從而提升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整體質量與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但是現如今,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還都是從學校自身的教育教學特點出發(fā),不管是從教師資源方面還是從教學設備方面,都會按照學校的經濟情況進行自行購置,這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體系就意味著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并沒有形成既定的規(guī)范要求,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自主選擇性,對于高校的素質教育來說存在很大程度的影響。
四、完善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施對策
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現存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從當前的問題出發(fā),不斷進行內容的細化,更好地達到完善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施對策,為今后的音樂教育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保證。針對完善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施對策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角度實施音樂素質教育
在音樂理論方面的貢獻進行分析,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具有政治性作用的。經過后人的傳承與完善,已經變成一種自有的體系模式,對后世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意義。老子的音樂思想趨于“平和”與“恬淡”,這樣的音樂思想也是孔子音樂思想中不可分割的內容。儒家學者就音樂思想來說其政治性與功利性比較關注,就音樂作為藝術的本質意義沒有過多的闡述。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如果忽視了音樂自身的特殊性質與內在精神就會將其變成一種信息承載、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工具。雖然能夠更好地達到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意義,但是由于音樂不能按照自身的情況發(fā)展變成了一種審美缺陷。道家對于音樂來說主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這樣的觀點與道家“平淡”的音樂思想不謀而合。
在道家與儒家相互融合的今天,兩者的文化內容變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體系,高校音樂教育也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基礎力量,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藝術的教學,還需要通過音樂與其他課程相互結合,更好地發(fā)揮感化與凈化學生心靈的效果,就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中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教學中不僅應該是一種教化作用,還是需要將中國的禮儀有所展現,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約束力與文化實力。
(二)邀請語言教育名家到高校來召開研討會
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可以通過音樂研討會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也能夠讓學生領悟到名人在音樂方面有所成就的思維。本身學生在大學階段就存在崇拜心理,在接受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學習期間,外化的行為能夠促進學生思辨與審美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閱歷,將學生的個人魅力有所呈現。比如,就音樂作品的欣賞評論來說,對于音樂美學的討論與學習,可以從學生對藝術審美導向的作用出發(fā)。
例如,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本身該作品在中國的民間已經廣為流傳,并且,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該首樂曲已經有了更加寬廣的舞臺,在人們的視野范圍中,變成中國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內容。對聲樂作品進行學術研討期間,對于該樂曲能夠從抒情的角度進行不同的學術分析,并展開合適的討論。這些多元化分析也能夠將學生的視野打開,感受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不再簡單的被音樂作品本身的內容所束縛,而是需要從音樂的審美效果出發(fā)進行理解與內容呈現。在《春江花月夜》的作品中,所包含的音樂內容不僅僅是一種音符之間的相互融合,而是一種情感的真實流露,更好地展現出當時作者的心理變化狀態(tài)。這樣的內容結合能夠給歌曲帶來全新的體驗,一種聽起來輕巧圓滑但是卻婉轉悠揚、清新流暢的感受。
《春江花月夜》在名師的講解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讓學生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別樣美感,更好地將景色呈現在學生的眼中,形成一種色彩柔和的別樣畫面,給人一種輕松暢快的感受,但是飽含深意,讓人回味無窮。
(三)采用互聯(lián)網的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模式的豐富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推進,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也可以適時地加入互聯(lián)網的教育內容,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眼界,還能夠在現有的教學系統(tǒng)中融合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思維,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觀念。教師在進行教學期間可以采用視頻或者音頻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加直觀的給學生呈現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在教學氛圍的烘托下更好地進行知識內容的記憶,讓學生還能夠看到音樂實際的應用模式,更好地結合自己的優(yōu)勢進行音樂的學習與交流。
采用互聯(lián)網的方式進行教學,也能夠在現有的教學內容中豐富其資源,更好地達到拓展知識面的效果,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五、結語
中國的教育模式在不斷地改變,素質教育的教學情況已經深入到各個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高校的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音樂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項不可分割的內容,隨著西方文化的快速引入,教師在教學方面就西方音樂文化作品的內容選擇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在這樣的課程內容的選擇中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內容。在素質教育的整體模式下融合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為今后的高校音樂教育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曉迪,魏巍,趙丹丹.中國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效研究[J].戲劇之家,2020,(09).
[2]李曉迪,霍楷.中國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現狀、問題和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20,(08).
[3]王婷婷.淺談當下奧爾夫音樂教育對普通高校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戲劇之家,2020,(03).
[4]王琿.高校以音樂教育實踐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路徑研究[J].北方音樂,2020,(04).
[5]商文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0,(06).
[6]李曉迪,霍楷.“一流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狀況分析及研究[J].戲劇之家,2020,(06)
[7]周建華.社區(qū)音樂文化建設與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共享的建構策略[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20,(01).
[8]張勉澤藍,孫光宇.淺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J].北方音樂,2020,(03).
[9]王婷婷.普通高校奧爾夫音樂課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學模式轉變的探討[J].北方音樂,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