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芳
【摘要】法治意識是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之一,如何通過巧設熱點議題,將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落到實處,筆者結合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的教學實例,試做探析。
【關鍵詞】巧用;熱點議題;厚植;法治素養(yǎng)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和宣傳,政治課堂是培育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主陣地,法治素養(yǎng)作為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已被明確提出,要求教師通過教育教學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法治思維和能力,成為一名日常守法、遇事找法的現(xiàn)代公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提出了“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如何通過巧設熱點議題,培育學生法治素養(yǎng),筆者結合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的教學實例,試做探析。
一、立足最近發(fā)展區(qū),巧設議題
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即學生現(xiàn)有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學議題的選擇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而達到下一個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講授法律知識相關內容時,若采用老、舊等過時案例或與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相距較遠的素材,學生普遍不感興趣或無話可說,教學達成度低;一旦課堂上引用當下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例,學生明顯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和強烈的表達欲,教師再適時加以點播、引導即可成功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法治意識的培育呈現(xiàn)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公平正義的守護》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在研讀教材和分析學情后,認為今年最大的熱點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學生無論是在停課不停學的網課學習中、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里以及打開網絡隨意的瀏覽信息時,都會關注到相關的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筆者“請出了”政治課堂的“老朋友——小明”這一角色,以疫情期間“小明的見聞”為主線,整合了當下發(fā)生的引發(fā)公眾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把本節(jié)課的議題定為“探究小明困惑的背后”,在該議題下設置三個探究環(huán)節(jié):
(1)以案明理一:朋友圈買賣口罩案
(2)以案明理二:老人撞倒小孩離開遇阻猝死案
(3)視頻感悟:AI+3D解讀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以上三則看似不相關的時議案例,以返校復課前后小明的見聞為主線創(chuàng)設成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議題,具有時間和邏輯上的連續(xù)性,給學生以親切感和真實感,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想實際,學生與議題更易產生情感體驗和共鳴,進而更投入參與課堂,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探究出要解答“小明的困惑”,就是要守護公平正義。通過立足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巧設教學議題,學生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學習、觀點碰撞和價值觀提升,涵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
二、搭建腳手架,巧妙設問
建構主義者從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出發(fā),借用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作形象化比喻,提出“支架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步步為學生學習提供適當、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即“搭支架”),讓學生通過教師搭建的支架逐步攀升,不斷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議題式教學不僅議題的編制要遵循三貼近原則,更要圍繞當前教學議題,按照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腳手架。即在學生探究議題的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不僅要緊扣主題和情境,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思路、思維的發(fā)展順序由淺入深、由知到行,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要求,且問題難度適中,學生“跳一跳,夠得著”,讓學生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順著腳手架不斷攀升,逐漸加深認識、拓展思維,提升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在《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中,教師圍繞“探究小明困惑的背后”這一議題設置了三個探究環(huán)節(jié)和相應的問題。
【以案明理一:朋友圈買賣口罩案】
疫情期間,小明的媽媽急于買到口罩,在朋友圈定了200個醫(yī)用口罩,共支付了800元,誰知到了約定收貨時間朋友卻失聯(lián)了……
★朋友拿到貨款卻失聯(lián)了,是什么行為?
★如果你是小明,你會給媽媽什么建議?
小明的媽媽正打算舉報,朋友卻來主動聯(lián)系了,還提議她在朋友圈也發(fā)廣告賣口罩,一起賺大錢,還有“技巧”保證不會被警察找上門。媽媽問小明意見。
★ 如果你是小明,你會給媽媽什么建議?
幾天后,小明和媽媽就看到了這個新聞:《廣州抓獲口罩詐騙嫌疑人325名 涉案金額3387萬元》
★ 荔灣法院對發(fā)布虛假口罩銷售信息的符某進行判刑,體現(xiàn)了從什么方面保障公平?
【以案明理二:老人撞倒小孩離開遇阻猝死案 】
小明經過買賣口罩風波后,深感懂得法律知識的重要性,返校復課后,參加了一場法律知識競賽,其中有這樣一道題,讓小明犯難了。題目如下:
去年9月,河南信陽,一老人與撞倒5歲男童后試圖離開,目擊者孫女士阻攔。爭執(zhí)期間,老人心臟驟停倒地,她撥打120搶救,老人不治身亡。11月21日,孫女士收到法院傳票,老人家屬索賠40余萬元。
思考:
1.老人撞倒5歲男童后試圖離開,是什么行為?
2.孫女士在小區(qū)門口阻攔試圖離開的老人,是什么行為?
3.如果你在現(xiàn)場,你是否會攔住想要馬上離開的老人?
2019年12月,該案在法院公開進行了審理。法院認為,孫女士的阻攔行為與郭某某死亡的后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孫女士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 你從這起事件中獲得哪些啟發(fā)?
【視頻感悟:首次!AI+3D解讀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小明學習之余喜歡看時政新聞,特別是今年的兩會,這段視頻吸引了他的注意:《首次!AI+3D解讀最高法院工作報告》
★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都做了哪些工作?你有何感悟?
學生圍繞議題沿著教師設置的問題作為腳手架不斷攀升,最終發(fā)現(xiàn),小明困惑的背后其實是如何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不斷漸進和深入,學生明確守護公平正義,既離不開法治的力量,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個你我的守護,只有兩者相結合,公平正義的陽光才能普照。同時,學生通過回答這一系列問題,更好體會知識背后的邏輯,促進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議題式教學法,通過圍繞議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巧妙搭建問題腳手架,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生成知識、習得能力,實現(xiàn)在知識的理解與思辨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和能力。
三、促進教學相長,巧評觀點
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反饋的點評不僅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筆者發(fā)現(xiàn),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點評不到位,容易導致課堂出現(xiàn)留白、斷層的現(xiàn)象,不僅浪費了有限的教學時間,也無法有效引領學生到達下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即使在教學活動中按照預設的步驟對議題進行探究活動,卻無法形成關鍵的思維能力,學科素養(yǎng)的涵養(yǎng)也會大打折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和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解讀。一方面,當學生提出好的觀點、好的想法一閃而過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恰當?shù)狞c評;另一方面,政治課堂是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突出正面教育,無論是選用正面素材或者反面的素材,最終都要通過對議題的探究引導學生明確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因此,當學生的回答都“一邊倒”的正面回答時,教師尤其需要注意發(fā)現(xiàn)和鼓勵學生說出心中的顧慮,避免“假大空、喊口號”的情況,確保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落實落地。
在《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中,在對于小明媽媽在朋友圈買口罩上當受騙后,大多數(shù)學生給出的建議是“舉報、讓法律制裁這種違法行為”,其中有個學生就答到“先截屏保存聊天和轉賬記錄,然后勸誡朋友及時停止和糾正,若勸誡無效,再報警舉報”,教師對于學生的這個回答給予了肯定,點評到“這位同學非常有原則又不失善心,同時具有很強的證據(jù)意識”;在對“老人撞倒小孩離開遇阻猝死案”的討論,容易環(huán)節(jié)走入一個誤區(qū),即課堂氛圍群情激憤,加上是公開課有聽課老師在場,學生出現(xiàn)一邊倒的正面回答。這樣的認同既不科學,也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生活中對于是否該見義勇為,很多人心存顧慮,擔心自己萬一沒有孫女士的好運氣能得到公正的結果,想做好事卻惹來一身麻煩,這是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學生心中也會有所困惑。教師要通過適時、恰當?shù)狞c評,引導學生對于這類爭議的話題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更深刻的理解和內化知識,領悟到公平正義的守護離不開個人的力量,也需要法治的守護,司法是守護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接著教師展示兩會上傳來好消息:2021年1月1日正式實行的《民法典》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助于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xiàn)象。既正面回應了學生的困惑,又弘揚了正能量,法治教育呈現(xiàn)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于議題式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開放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教師具備較好的課堂轉化能力和教育機智,面對學生的“奇思妙想”或與教學無關的質疑能及時的轉化為有效的“課堂生成”,提高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反思和總結,不斷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厚植法治素養(yǎng)貴在得法,要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幫助學生加深對法治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通過巧用熱點議題,有效搭建學生與社會生活的橋梁,極大程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內心生發(fā)出認可、崇尚和運用法律的種子,形成法治意識,踐行核心素養(yǎng)。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以時議案例為載體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的有效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