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釩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同樣,體育源于生活,與生活有密切關系。對于“跑”的技能教學,體育教師可將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基于“跑”的技能形成條件,在具體教學措施上豐富“跑”的形式,創(chuàng)設 “跑”的情境,注重“跑”的技能的多元化評價,實現(xiàn)動作技能的生活化遷移。
關鍵詞:生活教育;體育教學;運動技能;跑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5-0116-02
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也強調體育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明確指出“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為重點,并與學生已有的體育經驗和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因此,要將傳統(tǒng)體育課封閉的運動技能教學與現(xiàn)代學生生活需要相結合,實現(xiàn)運動技能生活化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把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活中各種體育資源豐富教學,創(chuàng)設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通過有趣、多樣的教學評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眼中枯燥的技能動作訓練富有生活氣息,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學以致用,真正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本文結合“跑”的技能教學探討生活教育理念的應用。
一、“跑”的技能形成條件
運動技能的形成既是一個復雜的神經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通常運動技能形成過程可分為泛化、分化、鞏固、動作自動化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階段,而動作自動化是動作技能掌握的重要階段和最高階段,是由運動技能向技術能力轉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實現(xiàn)“跑”的技能向“跑”的能力轉化,才是 “跑”動作技能的形成標志。
傳統(tǒng)的動作技能教學有一定局限性,制約了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一方面,體育課運動技能教學局限于體育活動所需要的基本動作技能,呈現(xiàn)的是標準化動作技術,即所謂“封閉式”教學,學習過程單一、重復、枯燥。如快速跑的教學,教師往往通過示范、講解基本動作,讓學生重復進行短距離跑練習,被動接受跑的動作技能,難以體驗到運動樂趣;在接力跑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單純練習傳接棒技能,學生難以保持積極的參與熱情;在障礙跑中,教師通常會利用墊子、跨欄架、標志桿等器械設置障礙,讓學生完成爬、鉆、跳、跨等基本動作技能,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持久。又如耐久跑,它是一項長時間、不受場地條件限制、動作單調枯燥、生理負荷量大的運動,具有較高的鍛煉價值,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平時教學多在跑道上進行,學生要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地進行單調重復練習,他們常表現(xiàn)出畏懼、態(tài)度不積極、信心不足、厭倦等情緒,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缺失必要的技能遷移,即缺少突破體育本身以外的拓展技能遷移。只有實現(xiàn)這兩個方面的完整的動作技能教學,才能完善動作技能的形成。
二、“跑”的技能形成策略
1.循生活之源,豐富“跑”的形式
“生活即教育”意味著“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芭堋笔侨梭w最基本的活動能力之一,也是人類固有的運動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跑”的活動,“跑”的運動技能也是體育教學基礎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生長發(fā)育、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要體現(xiàn)“跑”的動作技能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實現(xiàn)動作技能的生活化遷移,就要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跑”的內容,發(fā)展學生在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下的“跑”的能力,將教材內容向生活化方向優(yōu)化、拓展,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體育課堂中“跑”的技能教學是在平整的跑道上進行的,沒有任何條件干擾和阻礙,而生活中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環(huán)境,在場地、環(huán)境改變的情況下,學生動作訓練的體能要求、呈現(xiàn)形式也會發(fā)生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更加生活化,如進行山地徒步、遠足郊游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跑”的拓展方法,如墊步、跨步等不同姿勢,向左、右方向的側身跑,手提書包或拎手提袋的拎物跑,單雙肩背書包的臺階跑等,讓學生根據場地環(huán)境的改變靈活運用“跑”的動作,使學生的動作技能、體能發(fā)展與環(huán)境所需要的技能相適應。
在遇到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件時,學生所具備的生存技能、逃生技能,是課堂中快速奔跑、障礙跑動作技能的應用體現(xiàn),它需要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對不確定性障礙的判斷能力,在無準備的情況下用好“跑”的技能。結合生活技能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動作基礎上的拓展方法,如進行低重心、高重心跑,躲閃跑、追逐跑,兩臂在頭后的彎腰跑,多人合作牽手跑,多人合作持竹竿或持繩跑等多種形式;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種器械或生活資源豐富課堂中障礙跑的形式,發(fā)展學生匍匐前進、避讓、滾翻、攀爬、跨、鉆、跳、繞等多種障礙跑的能力,增強運動興趣,使課堂教學的動作技能與探險、逃生等環(huán)境下的生存技能相適應。
2.循生活之源,創(chuàng)設“跑”的情境
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他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要在做上教,學生要在做上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要求學生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其真實含義就是要重視學生的實踐經驗。因此要使學生將所學的運動技能運用于生活,就必須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獲得并體驗知識技能。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校園操場上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情境,把課堂學習內容融入到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運動的樂趣,完成訓練任務。低年級學生在走和跑單元可以設計“動物王國大比拼” 等情境,模仿各種動物的走或跑,引導學生想象、思考;對于“負重搬運”跑的游戲,可以設計成“搶運書包”“歡樂豐收”等情境,使搬運的形式更加生動;在“障礙跑”教學中,可以將“森林探險”情境引入課堂,利用生活常用物品或器械設置不同的障礙,如坑洼的田野(廢舊的輪胎)、雪地(地毯)、獨木橋(長板凳)、山洞(廢舊的紙箱)、樹林(礦泉水瓶)、山丘(梯子、墊子)等,讓學生運用跨、跳、繞、鉆、爬、滾、踩等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快速通過,提高學生在自然地形環(huán)境下的適應能力;在耐久跑教學中,可以設置“定向越野” 情境并利用校園進行“自然地形跑”,通過改變跑的環(huán)境、路線,如矩形跑、圓形跑、三角形跑、利用籃球場地跑、加入背景音樂跑等,也可通過改變跑的形式如勻速跑、變速跑、變向跑、定時跑等,盡可能讓學生感受跑的樂趣,提高耐久跑能力。
三、“跑”的技能形成評價
動作技能學習的評價是一個綜合知識技能和實際運用的評價過程,對于體育課堂“跑”的技能形成評價,則應是對課堂中“跑”的技能在生活環(huán)境中的運用,即生活“跑”的能力評價。從評價指標講,可以從時間差、難度系數、應變能力、集體配合度等方面來設計評價內容。
體育教學評價是多元化的,第一,可以進行個人完成跑的能力評價和合作完成跑的能力評價。如個人完成一套規(guī)定動作技能的組合跑;合作完成以持物傳遞或生活技能(穿衣服、穿拖鞋跑)為接力方式的接力跑。第二,可以進行在操場上模擬生活情境(可以用圖片等)等以及利用校外環(huán)境完成跑的能力評價。課堂中利用器材或生活物品設置一定的場地,如礦泉水瓶、廢舊的輪胎、小欄架、廢舊紙箱等,學生要根據所學的技能動作在場地中合理地進行障礙跑,教師可以規(guī)定學生完成組合技能動作,也可讓學生進行障礙判斷完成隨機的技能動作。另外,學生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家人的合作、配合完成規(guī)定的技能任務,從而獲得家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尤傳豹.體育教學的生活回歸——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視角[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05).
[2]包佶.體育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
[3]陳超能.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現(xiàn)狀及應對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