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述貴
摘? ? 要: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已不再局限于關注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多寡,而是要在實際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因此,老師需要正視核心素養(yǎng)對于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策略改進及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 ? 初中歷史? ? 課堂教學? ? 優(yōu)化策略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前歷史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歷史教學角度來看,老師需要從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及核心品質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這也是新時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對此,老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tǒng)滯后的教學觀念,深入挖掘學生學習歷史的潛力,并重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以此達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1.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備受重視和關注,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首先,核心素養(yǎng)作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前提基礎,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并加強素質教學,以適應新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歷史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點學科,通過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歷史事件,還可以學會從不同歷史角度分析問題,進一步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其次,核心素養(yǎng)教學是增強學生歷史意識的學科,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這些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具有教育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中自我總結,在鑒賞歷史文化精華的時候,改變以往對歷史學科的偏執(zhí)。以往諸多原因使學生對枯燥的課程學習不感興趣,影響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阻礙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進度,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模式授課,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從而推動歷史教學順利進行下去。
2.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能力,確保學生歷史學習質量提高,進而實現(xiàn)學生歷史學習的不斷進步,促進學生長遠發(fā)展。下面針對初中歷史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2.1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提高核心素養(yǎng)。
自主探究是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比較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及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課堂的主人。與此同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還能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舉例來說,在學習《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一課時,老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第一,確定教學目標,組成學習小組。老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本次教學目標,并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收集整理有關歷史資料;第二,各小組在獲得相應研究成果后,應與老師及其他小組交流學習心得;第三,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南北地理分界線,區(qū)分南北方的地理范圍,并找出南北方的兩條大河。小組內部討論過程就是學生理解歷史史實及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可以明確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及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等;第四,在教學的最后,應該進行全班交流,提高學生在各環(huán)節(jié)學習中的主動參與程度,并逐漸形成歷史價值觀及歷史觀念,切實提高歷史核心素養(yǎng)。
2.2作業(yè)布置形式要多元化,強化學生思辨力。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初中歷史課后作業(yè)大多采取題海戰(zhàn)術,老師期望學生通過大量、重復的練習熟悉和掌握所學歷史知識,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這種作業(yè)形式并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塑造,甚至阻礙學生核心思維的培養(yǎng)。所以,老師應該摒棄以往的題海戰(zhàn)術,采取多元化的作業(yè)布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深化對歷史的理解,受益終生。舉例來說,學完《三國鼎立》一課,老師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yè):不以成敗論英雄,你認為呢?并以有關史料驗證自己的觀念。學生們通過多種途徑,或去圖書館查閱歷史資料,或在網上搜尋相關信息,或與長輩討論……學生在查閱大量史料后,以史料印證自己的觀點,不僅可以將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思想精髓貫穿其中,而且可以進一步強化思辨能力??梢?,在實際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布置多元化的作業(yè),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歷史學習不斷進步,促進學生長遠發(fā)展。
2.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愛上歷史。
初中歷史教材限于篇幅和學習對象的年齡層次及認知水平,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雖然不太多,可也不算少,研究哪一個歷史人物呢?這個人物要能抓住學生,要讓學生有了解他、研究他的興趣和欲望,這個人物應該有一定的傳奇色彩,或者在歷史上存在爭議。筆者注意到七年級下冊第10課《明清專制集權的加強》(川教社2010版)對朱元璋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還配了朱元璋的一幅畫像,畫像中的朱元璋儀表堂堂、威嚴大氣,然而人教版、岳麓版等教材所配的卻是彎臉大下巴的朱元璋“漫畫像”,一向給人以科學嚴謹印象的歷史教材竟然“打起架”來。經過進一步研究,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朱元璋留存后世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畫像多達13幅之多,堪稱中國歷代帝王之最,并且這些畫像呈現(xiàn)的朱元璋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美丑兩種。朱元璋到底長什么樣?“帥哥”“丑男”?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朱元璋?初中學生無疑對這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也有探究的欲望。筆者將課名定為《“帥哥”“丑男”?還是……》,既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是為培養(yǎng)其思辨意識埋下伏筆。
2.4史料實證——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教師提供了較為充分的、正反兩方的圖片和文字史料,先讓學生自讀史料,由筆者判定哪一方的史料更為可信,認為朱元璋的真實長相到底是怎樣的,要求以史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在小組內部交流。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教會了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jù)意識。在了解了學生的觀點后,老師設計了“投票”環(huán)節(jié),按照“帥哥”“丑男”和正常人的標準,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重新分組,形成三個陣營開展辯論,不但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而且在辯論中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持“帥哥”觀點的同學從“標準像”的質地、畫工、服飾、落款對朱元璋的稱呼等角度分析其出自明朝宮廷畫師之手,接近朱元璋生活的時代,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并反證“漫畫像”并非明朝產物,應為后世民間之人憑想象所作。還舉出明朝歷代帝王的宮廷畫像都是相貌堂堂,從遺傳學角度分析,他們的老祖宗朱元璋也不可能是個丑八怪。并且分析了“漫畫像”可能的來源:朱元璋的政敵和清朝統(tǒng)治者的故意抹黑和侮辱。持“丑男”觀點的同學從“漫畫像”占朱元璋畫像的絕大多數(shù)、《明史·太祖本紀》和明史專家吳晗《朱元璋傳》中對朱元璋相貌的描述、朱元璋陵墓供奉的是“漫畫像”等方面力證自己的觀點。認為朱元璋是普通正常人的同學指出正反兩方的史料既相互矛盾,又各有合理的地方,作為判斷“美”“丑”的依據(jù)都不足信。
2.5歷史價值觀——接近歷史的真實。
朱元璋到底是“帥哥”還是“丑男”并不重要,課堂辯論也不可能有最后一致的觀點結果,但是通過本課的探究學習,學生體會到了不斷接近真實歷史的魅力,并且初步學會和掌握了一些解讀史料和甄別史料真?zhèn)蔚姆椒ê驮瓌t:
(1)歷史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越接近時代的史料可信度更高。如《大明會典》記載,明代皇帝的常服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翼善冠),無“帽正”(帽子額頭部位一塊白的),“盤領(圓領)窄袖袍”?!皬S字領”衣服和“帽正”到了清代才有。古代帝王像,或宗廟牌位,稱呼朱元璋為“大明太祖高皇帝”,包括在清朝,如稱呼康熙為“大清圣祖仁皇帝”。朱元璋的“標準像”應為明朝時的產物,且質地為絹質,刻畫細膩,用料上乘,作工考究,應是宮廷畫像,而“漫畫像”應為清朝時的產物,“標準像”應該更可信一些。(2)照片相較于畫像更可信,如光緒帝的宮廷畫像跟他本人的照片在相貌上就有較大出入。歷史課堂如何不再讓學生覺得是坐在故紙堆里與往事對話?歷史課堂如何才能“活”起來?如何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老師首先要加強自身學習、開闊眼界、勤于思考、精心設計、學會反思,同時力爭導師引領和同伴互助,不斷使自己的專業(yè)得到成長。其次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要用歷史本身的有趣和課堂的有趣吸引學生。如何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一是在史料的選取上,既要真實可靠,又要有一定的生活化、有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出史料之趣;二是精心設計問題和探究任務,使學生獲得成功之趣;三是有學生參與,有觀點碰撞的,能激活課堂的趣,體現(xiàn)教學方式的“趣”,同時能夠實現(xiàn)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整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對學生今后學習與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所以,老師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積累,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提高核心素養(yǎng),作業(yè)布置形式要多元化,強化學生思辨力,從而研究摸索出一條適合學生的歷史學習及教學途徑,進一步推動歷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和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磊.關注教學核心提升素質能力——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82.
[2]江海云.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5):152-153.
[3]王焱.試探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中華少年,2017(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