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瑞,王 昕,崔建軍,石 峰,鄭淑鳳,王全用,張晨穎,石 磊,邊 驥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肺動脈栓塞起病急、病死率較高,早期溶栓及對癥治療可明顯降低該病的病死率[1],所以早期、快速、高效診療尤為重要。近年來CT 因其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和可排除其他引起類似肺栓塞癥狀疾病的優(yōu)點,已成為急性肺栓塞首選的影像檢查手段,并逐步取代核素肺通氣-灌注掃描和肺動脈造影[2],在臨床應用越來越普遍。最好的肺動脈掃描采集時間是在上腔靜脈內(nèi)對比劑殘留較少、肺動脈處于強化峰值期且肺靜脈強化又較弱時[3],因此對比劑注射方法和掃描采集時間至關(guān)重要。本文結(jié)合雙源Definition Flash Stellar CT 大螺距肺動脈采集時間,設計3 種不同低管電壓、低流率、低劑量對比劑掃描方案,旨在探討掃描方案的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收集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6 月在我院行肺動脈CT 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rtery,CTPA)檢查的90 例患者,男50 例,女40 例;年齡44~76 歲,平均(58.5±7.3)歲;心率62~83 次/min,平均(68.5±6.6)次/min;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平均(23.6±1.0)kg/m2。隨機分為A、B、C 組,每組30 例。排除嚴重器官衰竭、碘對比劑過敏、嚴重心率不齊、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及方法 采用Siemens 炫速光子雙源Definition Flash Stellar CT 機,3 組均選擇大螺距肺動脈模式(螺距3.2)進行掃描。掃描范圍自膈角最低處至主動脈弓上2 cm[4]。掃描參數(shù):100 kV,自動管電流調(diào)節(jié)(參考管電流456 mAs),球管旋轉(zhuǎn)時間0.28 s,準直2×128×0.6 mm。ROI 設在近右心房處上腔靜脈,采用Bolus-tracking 技術(shù),當上腔靜脈CT值上升100 HU 后,取消呼吸指令縮短移床時間,自動觸發(fā)以足頭方向進行掃描。使用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碘濃度350 mg/mL),注射流率4 mL/s,劑量A 組30 mL,B 組20 mL,C 組15 mL,后以同流率注入生理鹽水30 mL。
1.3 數(shù)據(jù)采集 記錄3 組年齡、性別、BMI 及心率;通過掃描界面記錄掃描長度;通過CT-Dose Report列表記錄輻射劑量長度乘積(dose length product,DLP),計算平均有效輻射劑量(effective dose,ED)=DLP(mGy·cm)×轉(zhuǎn)換系數(shù)k(采用歐盟委員會的標準,k=0.017)[5]。
1.4 圖像后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AFIRE 迭代算法進行重建,卷積核參數(shù)If 26,層厚0.5 mm,層距0.5 mm。數(shù)據(jù)傳送至Siemens 后處理工作站行MPR、MIP 及VR。
1.5 圖像質(zhì)量評價
1.5.1 客觀評價 通過軸位圖像分別測量肺動脈主干中部、左肺動脈中部及右肺動脈中部的CT 值及其標準差(噪聲值),每處測量3 次,ROI 盡可能接近血管管腔范圍并避開病變區(qū)。CT 值>200 HU 滿足診斷[6]。用(20±2)mm2的ROI 測量肺動脈主干同層豎脊肌及胸壁脂肪的CT 值及標準差,并計算CNR=(CTlumen-CTconnectivetissue)/CTnoise,CTlumen為肺動脈主干CT值,CTconnectivetissue為肺動脈主干同層豎脊肌CT 值,CTnoise為胸壁脂肪CT 值的標準差[7]。
1.5.2 主觀評價 由2 名放射科醫(yī)師對圖像進行主觀評價,肺動脈圖像質(zhì)量評價采用5 分法[8]:5 分,肺動脈段及亞段顯示清晰,邊界清晰,肺靜脈對比度好,未見強化;4 分,肺動脈段及亞段顯示尚可,強化度尚可,對比度良好,肺靜脈略強化;3 分,肺動脈段及亞段顯示一般,邊界欠清楚,偶有偽影,與相鄰肺靜脈同等強化;2 分,肺動脈段及亞段輕度強化,對比度較差,低于伴行肺靜脈強化,管腔顯示欠清楚;1分,肺動脈顯示不佳,強化低,顯示不清,影響診斷。
上腔靜脈硬化偽影評價采用分級法[9]:0 級,未見明顯偽影(圖1a);1 級,周圍存在偽影(圖1b)。
圖1 上腔靜脈偽影分級 圖1a 0 級,未見明顯偽影 圖1b 1 級,周圍存在偽影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雙錄入法錄入數(shù)據(jù)行正態(tài)性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性的多均數(shù)行方差分析,兩均數(shù)行獨立樣本t 檢驗;圖像質(zhì)量評分采用多個樣本的非參數(shù)Kruskal-Wallis 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Fisher 精確檢驗,以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名評價者的一致性采用Kappa 檢驗,K>0.7 為一致性較好,0.4~0.7 為一致性中等,<0.4 為一致性差。
2.1 3 組一般資料及輻射劑量比較 3 組年齡、性別、BMI、心率、掃描長度及ED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1)。
表1 3 組一般資料及輻射劑量比較()
表1 3 組一般資料及輻射劑量比較()
注:BMI,體質(zhì)量指數(shù);ED,有效輻射劑量。
2.2 3 組圖像質(zhì)量比較 3 組肺動脈主干及分支顯示清晰(圖2~4)。CT 值在同組肺動脈主干、左肺動脈及右肺動脈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C 組平均肺動脈CT 值分別為(366.8±96.3)、(285.7±86.5)和(258.9±92.6)H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 組與B、C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3 組肺動脈主干CT 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左肺動脈及右肺動脈CT 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A、B、C 組CT 值≤200 HU 的比例分別為3.3%(1/30)、6.7%(2/30)、13.3%(4/3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CNR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 組與B、C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2)。平均肺動脈評分A 組(4.05±0.69)分,B 組(3.80±0.95)分,C 組(3.47±1.02)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C 組上腔靜脈偽影0 級比例優(yōu)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2 位評價者之間的一致性較好(K=0.832)。
表2 肺動脈CT 值及CNR 比較
表3 肺動脈圖像質(zhì)量評分及上腔靜脈偽影分級比較
在肺動脈栓塞中,95%以上的栓子來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靜脈,特別是腘靜脈、股靜脈和髂靜脈,且急性肺栓塞起病急,臨床表現(xiàn)多樣,發(fā)病1~2 h 可致死亡[1]。隨著MSCT 的不斷發(fā)展,肺動脈CT 檢查日益普及,通過對原始軸位圖像行MPR、MIP 和VR等多種后處理,不僅可診斷肺栓塞、判斷其嚴重程度及預后,且能診斷胸部常見病變,給臨床提供更多診療信息。
圖2 女,51 歲,心率79 次/min,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1.6 kg/cm2,輻射劑量0.98 mSv,對比劑用量30 mL 圖2a(右肺動脈冠狀面MIP)、圖2b(雙肺動脈橫斷面MIP)、圖2c(左肺動脈冠狀面MIP)肺動脈顯示清晰,評5 分,未見明顯偽影,左、右肺動脈及其分支見多發(fā)對比劑充盈缺損區(qū)(箭)圖3 男,65 歲,心率60 次/min,BMI 22.5 kg/cm2,輻射劑量1.16 mSv,對比劑用量20 mL 圖3a(右肺動脈冠狀面MIP)、圖3b(左肺動脈冠狀面MIP)、圖3c(肺動脈VR)肺動脈顯示清晰,評5 分,未見明顯偽影,左、右肺動脈分支見多發(fā)對比劑充盈缺損區(qū)(箭)圖4 男,62 歲,心率60 次/min,BMI 24.9 kg/cm2,輻射劑量1.17 mSv,對比劑用量15 mL 圖4a(右肺動脈矢狀位MIP)、圖4b(右肺動脈橫斷面MPR)、圖4c(左下肺動脈MPR)肺動脈顯示清晰,評5 分,未見明顯偽影,右上肺動脈前段、右下肺動脈前基底段及左下肺動脈內(nèi)前基底段見對比劑充盈缺損區(qū)(箭)
目前降低患者輻射劑量的方法有2 類[10]:①調(diào)整X 線,如管電流、管電壓;②減少X 線曝光長度或減少檢查時間,如調(diào)整螺距或掃描長度。在CTPA 檢查中,因為肺臟有良好的天然對比,所以適當提高噪聲值,一般不影響肺動脈疾病的診斷。另外,肺動脈掃描中,因為對比劑未完成一個肺循環(huán),回心血液及肺血稀釋對比劑的作用較小,所以可使用相對較少的對比劑進行掃描,依然可得到相對良好的強化效果,因此,CTPA 便于開展低劑量技術(shù)的檢查。本研究綜合應用上述2 種方法,在降低管電壓的同時,采用大螺距掃描,實現(xiàn)低劑量檢查的目的,并得到較好的結(jié)果。同時,Definition Flash Stellar 雙源CT 機具有獨有的“光子”探測器,可有效降低掃描輻射劑量,提高圖像質(zhì)量。FELIX 等[11]報道,相同管電壓條件下,Definition Flash Stellar 雙源CT 比Definition Flash 雙源CT 機具有更高的CNR 值,圖像質(zhì)量較好。本研究中A、B、C 組平均ED 分別為(1.11±0.07)、(1.13±0.06)、(1.12±0.07)mSv,輻射劑量低于孫國臣等[12]使用二代雙源CT 機(100 kV,對比劑劑量30 mL)行“雙低”肺動脈掃描檢查中平均1.98 mSv的結(jié)果,進一步降低了輻射劑量;同時采用迭代重建技術(shù)可確保良好的圖像,便于診斷肺動脈疾病及其他肺部基本病變,A、B、C 組平均CNR 值分別為30.62±10.84、18.34±7.75、18.18±8.77,平均肺動脈評分分別為(4.05±0.69)、(3.80±0.95)、(3.47±1.02)分,均具有較高的圖像質(zhì)量,可滿足CTPA 診斷。
因CTPA 檢查中對比劑未完成肺循環(huán),血液稀釋作用較低,因此體質(zhì)量對對比劑用量影響較小,可使用其他部位更低的對比劑用量[13]。多數(shù)小劑量肺動脈掃描文獻中,對比劑總量20~50 mL,文獻[14]報道使用20 mL 對比劑可清晰顯示肺動脈段及亞段;國內(nèi)低對比劑肺動脈掃描多采用碘濃度370 mg/mL的高濃度對比劑,注射流率為4~6 mL/s[15]。選擇高濃度對比劑時可適當降低注射流率,尤其是在降低管電壓條件下,一方面保證有更長的峰值維持時間,增加肺動脈掃描的成功性;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對比劑,避免肺動脈強化過高。對比劑注射后注射一定量生理鹽水,有助于沖洗導管及靜脈內(nèi)的對比劑進入血液循環(huán),增加對比劑的利用率,可延長或增加肺動脈強化[16]。本研究在100 kV 條件下觸發(fā)上腔靜脈近右心房處,閾值設定為上腔靜脈CT 值上升100 HU時進行掃描,最低對比劑用量15 mL,注射流率降低為4 mL/s,結(jié)果顯示對大部分患者效果良好。90 例中7 例(7.8%)肺動脈CT 值不足200 HU,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強化峰值維持時間較短,存在個體差異,掃描時間不易把握;②對比劑用量過少,不足以達到強化峰值;③選擇上腔靜脈作為延遲觸發(fā)閾值參考,易忽略右心循環(huán)時間,部分肺動脈高壓患者,血液循環(huán)或心臟搏出量不穩(wěn)定,強化峰值不易捕捉。
本研究不足:①缺乏金標準對照;②未進行個體化精準掃描,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最優(yōu)的掃描方法,應根據(jù)平掃噪聲值,個體化調(diào)節(jié)管電壓及管電流大??;③選擇上腔靜脈近右心室層面進行觸發(fā)掃描,由于距離靶血管較遠,當出現(xiàn)異常血液循環(huán)時,如肺動脈高壓,易錯過峰值,不能確保靶血管對比劑充盈;④單純依靠BMI 選擇人群不夠準確,應選擇多種評價方式評估患者對比劑用量,以提高掃描的成功率。后續(xù)研究應擴大樣本量,個體化選擇管電壓和對比劑用量,提高小劑量肺動脈掃描的成功率,并與金標準進行比較,驗證其準確率,實現(xiàn)肺動脈CT 的標準化掃描。
總之,低輻射技術(shù)與低對比劑用量方案需相互配合,根據(jù)患者一般情況選擇合適的管電壓、管電流及掃描長度,配合不同CT 掃描時間,相應調(diào)整對比劑注射總量及流率。本研究3 組100 kV 大螺距肺動脈掃描方案對絕大部分受檢者可行,主觀圖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B、C 組上腔靜脈偽影明顯低于A 組,所以推薦使用B 組掃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