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萍
(第二人民醫(yī)院血液凈化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
目前臨床針對腎功能衰竭患者,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為血液凈化,而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順利治療的前提[1]。在血液凈化過程中,患者接受靜脈置管時,其發(fā)生相關感染的概率較高,這不僅對其療效存在影響,嚴重時可導致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2]。而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方式,層級護理管理可結合患者個體開展相應護理,工作責任到位,分工明確,可對各種風險予以有效控制,所以管理效果顯著[3]。因此本文分析了在控制血液凈化靜脈留置導管患者感染率中層級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現(xiàn)闡述報告如下。
本次時間選取2018年1月~12月血液凈化靜脈留置導管患者80例,均根據(jù)入院順序分組,2組各40例。統(tǒng)計基礎信息:實驗組年齡28~45歲,平均(32.5±2.7)歲;男18例,女22例;控制組年齡27~46歲,平均(33.4±2.6)歲;男21例,女19例。兩個組別比較分析基礎情況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者未表現(xiàn)出差異,說明可比較研究。
控制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管理,即將預防感染重要性告知患者,對其運動、日常飲食、睡眠質量等加強管理等?;诖藢嶒灲M采取層級護理管理,具體為:(1)建立層級管理體制:即組建層級護理管理小組,有護士長和科室主任擔任組長,成員為責任護士,小組內展開分層級管理業(yè)務培訓,然后對患者劃分層次。(2)實施分層級管理:即根據(jù)患者病情,結合血液凈化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將患者劃分為3個層級:①重癥患者為A層級,因其病情嚴重,則評估風險性較高,所以護理小組安排高年資護士開展防控感染等相關工作,即嚴格無菌操作觀念,對導管外露部位采用0.5%安多福消毒液消毒,正反兩次消毒處理導管動靜脈口連接處,注意將螺紋處血垢徹底清除,及時抽吸導管動靜脈兩端,且采用無菌紗布在上機后包裹動靜脈接口處,并覆蓋治療巾。治療結束后對導管外露以及接口部位再次消毒處理,并對動靜脈導管推注生理鹽水20 mL,并正壓推注肝素稀釋液,最后一次性采用肝素帽封口,并采用無菌紗布對封口包裹固定。②病情控制較好者為B層級,此類患者安排的主要為低年資護士,并由高年資輔助展開護理工作。由于患者存在一定感染風險,則需對管理操作流程予以規(guī)范化,并對感染控制加大力度,對護理操作制定統(tǒng)一的行為準則,在治療期間實施針對性感染控制,強調無菌理念,注意更換無菌手套。③輕癥患者為C層級,此類患者感染風險較低,則血液凈化期間需安排低年資護士開展相關日常護理工作,集中生活護理、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等,以降低感染率。
比較兩個組別感染率。
本文數(shù)據(jù)處理中,使用工具為SPSS 19.0,結果以P<0.05進行差異評定,卡方可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而T值可處理分析計量資料。
兩個組別感染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二者表現(xiàn)出了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兩個組別感染率對比(n,%)
臨床在緩解腎功能衰竭患者臨床癥狀和改善其病情方面,血液凈化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治療過程中,靜脈留置導管可有效保障患者的臨床療效。但由于導管穿刺部位、致病菌毒力、導管材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靜脈置管期間極易發(fā)生感染,從而對療效造成了不利影響[4]。為了保障血液凈化靜脈留置導管患者的療效,并有效控制其感染率,對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護理管理尤為重要。而通過采用層級護理管理進行干預,其注重系統(tǒng)化管理護理人員,可極大的提升人力資源使用率,可保障護理管理效果和工作質量。此種管理模式的實施,還能根據(jù)患者的個體差異,展開分層級管理,這樣可對不同患者的需求予以有效滿足,因而能最大程度的控制和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從而保障患者療效和安全性[5]。本文的研究中,兩個組別感染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二者表現(xiàn)出了明顯差異??梢园l(fā)現(xiàn),針對血液凈化靜脈留置導管患者實施層級護理管理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血液凈化靜脈留置導管患者實施層級護理管理效果顯著,即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值得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