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要: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而法治思想更是眾多璀璨文明中的一支獨秀,綿延數(shù)千年伴隨著我國歷史的變遷一道發(fā)展,而這對于其他文明古國更是從來都沒有的。法治思想是我國古代思想家以及政治家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更是踐行治國方針的經驗凝練以及智慧結晶。故而對于我國古代法治思想的回首與研究,對于當下法治社會建設與發(fā)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故本文系統(tǒng)性的對我國歷代法治思想進行簡要概述,尋找出我國古代法治思想演變規(guī)律與特點,以期對有關機構與人員有所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古代;法治思想;演變
引言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之中更是蘊藏了大量的法治寶貴思想。傳統(tǒng)法治思想作為我國法律文化關鍵組成,是我國古人的思想以及智慧成果。對其展開深入探究,不單單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思想等的高度傳承,同時對于推動具有我國特色的法治道路建設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更好的彰顯出新的時期法治在我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傳統(tǒng)法治思想概述
傳統(tǒng)法治思想內容包羅萬象,學術界也曾試著就多個層面對其展開探究。有關學者強調,法治思想主要圍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學家等有關思想為核心,其本質為“以法為治”、“君主從法”等。也有學者強調,既往的法治思想主張法高于權、高于情的理念,構建起相對有效的監(jiān)察制約機制,重視執(zhí)法隊伍的建設與有關教育開展。另外,還有學者指出,以往的法治包含了以法治民以及權高于法等理念。綜合上述多方面觀點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的法治思想主要包含下述三方面特點,即實施法治思想、如何具體實施以及法治和德治之間的聯(lián)系。
2.古代法治思想演變
2.1先秦時期法治理念
一般將夏商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統(tǒng)稱為先秦時期。一直以來,我國歷史發(fā)展就十分強調法治理念,包括夏商時期的“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齊放、儒家思想、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體系等均是古代法治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偟膩碚f,先秦階段的法治理念主要包含下述四個方面,首先,將其作為國家治理的關鍵措施,全部的政務均基于法裁定,其目的為徹底轉變以往政治體制;其次,強調社會處于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新時期所實施的有關政治體制要優(yōu)于以往,因為這是社會不斷發(fā)展和篩選的結果;第三,注重勢治作用,把各方面權勢放置于重要層面,提出權勢為進行各項政治活動等的重要因素;最后,戰(zhàn)爭與農耕視作為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耕戰(zhàn)為國家命運發(fā)展的核心關鍵。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法家有關理念的形成與普及,正是但是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最好反映,標志著我國古代法治思想正逐步進入蘇醒與不斷發(fā)展階段。
2.2秦漢時期法治理念
由于長期受到先秦期間商鞅以及李斯等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的法治理念熏陶,秦國時期對于國家的治理也極為強調嚴酷刑法的方式促使百姓屈服。典型的《秦律》中就曾結合不同的情況列明了多達13類死刑方式。彼時的秦國為了能夠進一步鞏固其封建霸權,不斷的頒布了許多形式的殘酷刑法,對各種潛在的可能威脅到霸權的不和諧因素進行鎮(zhèn)壓與制裁。刑罰只是當時秦國法治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除此之外其還在經濟、政治以及生活等各個層面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治管理措施。典型的包括《軍爵律》、《徭律》以及《均工率》等均是當時頒布的面向軍公爵、徭役以及官吏等進行管控的法令。此種任法而治的理念在最初階段的確為當時秦國帶來了巨大裨益,對奴隸主以及敵對勢力施以有效打擊,維護了當時王權利益,促使君主制度得以穩(wěn)定落地。
漢代期間,綜合了秦代有關律法內容并深入剖析了法家有關理念在治國立法等方面已然達不到當時社會發(fā)展所需,故而開展了圍繞道家、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法治社會建設,同時儒家強調的禮法則成為各項立法的指導思想。彼時荀子作為儒家代表人物,強調為國以禮,明確法治理國的重要性,禮與法是國家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維護王權專制的重要工具。對于權貴如若想要保持地位,則應當推廣禮與法的建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儒家集大成者董仲舒的出現(xiàn),對當時社會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構思,闡述了德和刑的重要意義,強調德教為中心,刑法為支持,禮法并行。也正是這一理念,一度被視作當時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針,在保護君主專制、推動國家和諧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等多方面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v觀整個漢代時期,始終秉持著德治為本的理念,強調法治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也正是如此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以及“光武中興”等高光時刻。
2.3魏晉隋唐法治理念
魏晉時期,禮已然是法治最為關鍵的重要構成,同時也建立起了禮教支配法令的新形式,禮所不認可的則法令加以禁止。典型的《北齊律》中層列出的重罪十條,對于不孝、不義、不道等十類危害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處以極刑。隨著當時儒家思想逐步步入主流正統(tǒng),其認為的不孝以及大逆等罪行也逐漸被納入法治系統(tǒng)中。
隋唐時期則對法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隋朝整個歷史并不長,隋文帝尤為強調法治理念,其認為德為治理朝綱的關鍵,刑法則是治理天下的輔助措施,即“德主刑輔”。但之后的隋煬帝則轉變了這一理念,轉而強賦稅以及重鎮(zhèn)壓的方式,將法治思想以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由此也使得整個隋朝在短短三十七年時間即被瓦解。而唐朝時期對于法治社會有了新的變革,包括“貞觀之治”等均是當時極力主張儒學的表現(xiàn)。仁義治國、民本是當時法治的思想核心組成,重視法治建設,唐太宗更是帶頭守法,引導大臣百姓等一同自覺守法?!短坡墒枳h》則是當時的主要法律組成,其內容主要圍繞儒家思想而來,主張刑罰的平衡,盡可能的避免死刑等的出現(xiàn)。這也是我國至今留存的最為全面以及詳細的封建法律代表,對于現(xiàn)代法治建設等依舊有著重要意義。
2.4宋元明清法治理念
宋朝時期主張?zhí)炖斫y(tǒng)治著世間各物,理即為大眾所必須尊崇的思想。彼時王權基于“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進一步束縛了當時人們的理念,以博得社會秩序穩(wěn)定。元朝時期我國的法治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忽必烈對內舉國開展儒家治國方針,將儒家思想進一步抬升至新的地位。而明朝則對于元朝的這一治理理念存在駁議,并吸取了元朝治國教訓,提出了重典治國理念,提升了刑法等在治理中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人為,刑法的存在可以使社會百姓時刻保持警惕,不會輕易的挑戰(zhàn)法律,同時他還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貪官整治活動,以期基于法律方式鞏固其權利。清朝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的鼎盛時期,包括文字獄、盲目圈地政策等對我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打擊。明清階段的法制更多的呈現(xiàn)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的特點,同時將我國的古代法治推向了發(fā)展盡頭。
3.結束語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歷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儼然形成了內涵多元化歷史文明。這之中蘊含了我國法治的精髓,對于現(xiàn)代以及未來國家治理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玲,謝保峰. 論中國古代“禮法合治”法治思想的形成與演變[J]. 蘭臺世界:下旬,2013,35(005):112-112.
[2]李曉丹. 中共法治理念的變遷與中國法治建設[D]. 河北師范大學,2007,31(002):41-42.
[3]張濱鑠,黃瑩. 中國法家思想與西方法治思想的對比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0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