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露
摘 要:關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學類文本的閱讀,聚焦關鍵能力。通過不同序列的閱讀活動共同作用,讓學生真實體驗閱讀時從無感、粗淺、片面到準確、深刻的改進過程。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同時通過理解文本,認識自我,產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自我體驗,涵養(yǎng)高尚的情操。
關鍵詞:新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關鍵能力;序列閱讀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8年的高考考試大綱中,著重明確了高考考查的內容,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從必備知識的掌握,再到關鍵能力的形成,新高考在不斷加大對獨立思考、邏輯思維、信息加工、審美鑒賞、想象力以及文字表達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能力的考查。“一體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的提出使高考語文試題的命制在命題理念、考試內容、試題設計等方面都有所改變。
一、新高考聚焦關鍵能力
高考語文閱讀反映了信息時代閱讀的特點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閱讀的“關鍵能力”。“關鍵能力包括語言自主學習與建構的能力、對不同特質文本的閱讀能力、駕馭信息工具的能力、在復雜環(huán)境下的溝通能力,獨立負責的思辨能力、基于言語交流任務的創(chuàng)造能力、結合媒體特點的表達能力,以及自我監(jiān)測管理能力等?!盵1]以文學類文本為例,2018年全國I卷小說《趙一曼女士》“跨時空的內聚焦”模式,故事的講述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方式,從敘事學的角度展現內外視角交雜產生的藝術魅力。2018年全國Ⅲ卷科幻小說《微紀元(節(jié)選)》中所展現的“幻想”,雖然立足于“科學”,但更突破具體科技的限制,將人文關懷與科學意識融匯在一起,這是對人類文明的思考。能力考查的深度、廣度不斷增加,學生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除需要具備概括情節(jié)、鑒賞人物形象、把握表達技巧和鑒賞語言風格等基本能力,還應該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考語文考查的入深、拓寬讓我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學,如何讓學生能夠真正從有知識到有能力?
二、舊方式衍生新問題
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是很難落實的。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設定在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中,這是復雜而又開放的。從高三多次考試的反饋來看,師生在復習過程中更著重在答題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上。學生對復雜情境任務的要求還不太適應,獨立思考、邏輯推理和審美鑒賞等關鍵能力的發(fā)展緩慢,比較依賴于解題套版和機械刷題。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認識不足,對一些常見鑒賞術語認識不足,對文本的鑒賞經驗不足,面對具體作品的實際鑒賞能力稚弱。因此,高三語文復習教學中需要加強文學類文本閱讀中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序列活動累積關鍵能力
1、群文閱讀序列
文學類文本的閱讀對學生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但自由閱讀呈現出的卻是閱讀體驗的碎片化,以致于有些學生對文本主題結構的把握還處于“無序”狀態(tài),這對時間緊迫的考場文本閱讀是十分不利的。對此,我們積極構建文本群閱讀的結構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本的基本認知框架。
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我們通過不同的閱讀實踐,集中建構思辨性閱讀、鑒賞性閱讀、整合性閱讀等不同文本個體閱讀經驗,整體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相關文本的選擇可以是小說、散文,可以是古詩詞的鑒賞,或者是與古詩詞解讀相關的文化散文,也可適當融入現代詩歌的解析文本。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感興趣的文本案例加以探討,發(fā)表個性化的見解。閱讀的內容做到主題序列化,形式多樣化。比如進行《杜甫傳》的整本書閱讀時,我們選取了梁懷超的《讀杜甫早期詩》、《草堂:杜甫的思想憩園與詩藝家園》、《論杜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李白與杜甫的詩歌風格比較》等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輔助理解。搭配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如《江南逢李龜年》、《絕句漫興九首》、《《彭衙行》》等,讓學生在對詩歌進行鑒賞品讀的過程中加深對杜甫的了解,提高鑒賞審美能力。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我們應該注重挖掘教材的備考價值。文學類文本的閱讀復習,可以將必修教材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中外傳記作品選讀》等選修內容相關聯(lián),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進行閱讀鑒賞的指導,著手建立一個序列。例如2013年全國卷Ⅱ的小說阿城的《峽谷》、《溜索》與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張承志的《漢家寨》組合閱讀,體悟人與環(huán)境的特殊聯(lián)系,以及文章中如畫般美好質樸的文字。
2、文體知識序列
文學的文體知識也可成其為一個專題,對教材進行對點梳理,反復夯實各類文體的基本常識,建立起關于小說、散文最基礎的知識框架,比如知識層面中關于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細節(jié)的描寫;情節(jié)上的曲折起伏;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對于主題、人物的展現作用等等。結合具體的高考真題,如2016年全國Ⅲ卷《玻璃》的考題“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引出對人物展現方式、文本結構方式、敘事角度解讀等相關知識的梳理。就人物角度可以引導比較傳統(tǒng)小說與現代小說的人物塑造手法,揣摩小說中清晰的人物和模糊的人物各自不同的藝術特點和作用,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個性化與類型化等。從情節(jié)角度上可以知道學生理解歸納文本寫作切入點的小與大、布局的疏與密、運行的急與緩等?;蜃プ⑹乱暯前盐杖暯呛陀邢抟暯恰纫暯呛屯庖暯堑?。實現從基礎知識到基本技能,再到關鍵能力的轉化。
3、拓展研讀文藝理論
提倡學生研讀相關文藝理論。通過文藝理論閱讀素材的補充,提升對小說的認識層次。當然,文藝理論的理解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找到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的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精讀、細讀,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研讀,較為淺層地講解文學理論,注重與尋常案例相結合,找到文學理論與學生的感性閱讀體驗的契合點。如2016年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格非的《塞壬的歌聲》、2015年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
從整體感知、信息提取到理解闡釋、推斷探究再到賞析評價,從金字塔底部到頂端,最終產生質的飛躍。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朝夕即成。高三的復習時間是有限的,在整個高三復習過程中,我們希望在積累足夠閱讀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考點的方向、考題的設置、答案的組織規(guī)律都有一定認識。針對學生缺乏文本中心的意識,隨意解讀零散信息,停留于概括事與情的層面,缺乏個性化的審美體會的問題,可以借助“作業(yè)卡”等形式,完善學生答題的“立體思維”建構,重視答題規(guī)范,有效提升學生的答題水平,使題目解析講評功能最大化。
總而言之,對文本類閱讀的指導在落實傳統(tǒng)文學類作品閱讀的教學基礎上,要通過不同序列的閱讀活動共同作用,讓學生真實體驗閱讀時從無感、粗淺、片面到準確、深刻的改進過程。關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學類文本的閱讀,聚焦關鍵能力,促進獨立思考,提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語文學科的概念體系之間,是一種復雜的類似于神經網絡——互相碰撞、支持、激蕩(當然也有沖突和抵消)關系,而不是一一對應的單線關聯(lián)。”[2]在不斷的閱讀序列的共建共生中,學生能通過理解文本,認識自我,產生對人生和社會的自我體驗,涵養(yǎng)高尚的情操。
參考文獻
[1][2]鄭桂華.略談指向語文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8(05):8-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姜鋼、劉桔.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寫好教育考試奮進之筆[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3日第5版
[5]張開.深化考試內容改革 助推素質教育提升[J].北京:中學語文教學.2018.7
[6]劉輝.從“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看高中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