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
【摘要】到了高年級,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教師教學重要任務。它涵蓋了計算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是綜合數學能力的體現。由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輕松完成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效達成數學學習的目標。本文將針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教學分析,以期提升綜合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解題能力;培養(yǎng)
前言:
解題能力作為數學學科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和教師都頭疼的難點。那么如何解決這樣的數學難題呢?如何讓數學解題順理成章并淺顯易行呢?帶著這樣的教學思考,教師可抓住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借助高年級具備一定小學數學基礎的力量,達成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有效整個階段的解題能力培養(yǎng)過程。于此,教師可以從讀、思、做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
一、從讀題入手,培養(yǎng)高年級解題能力
讀題能力,使學生了解題意,明確解題的方向,這是解題的基礎。由此,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依托讀題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性過程,從而培養(yǎng)解題能力。這樣的過程,于小學高年級來說,可以輕松完成的過程,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了解數學題義。學生以閱讀方式,反復閱讀,讀懂后,在進行解析,輕松完成解題的初步環(huán)節(jié)。
如,《小數除法》“精打細算”部分,有這樣一道題“在甲商店買了5包牛奶,一共花了11.5元,在乙商店買了6包牛奶,一共花了12.6元,甲商店的牛奶多少錢一包?乙商店的牛奶多少錢一包?哪個商店的牛奶更便宜些?”針對這樣的應用題,教師即可引導學生首先進行讀題,經過細致的讀題過程,發(fā)現其中蘊含的已知條件,從已知條件中,挖掘未知條件。通過經過反復的閱讀,依據其中的文字,了解其中數字所包含的內容,明白11.5元等于115角錢,等于10元錢,加上1.5元錢。想要清晰的讀懂這道題,并理解這道題的理解與思維過程,教師可指導學生逐層分析、細化的形式,完成理解目標,將讀懂的已知條件,細致地進行分解,分解之后再逐個進行突破,順利完成讀題的目標。學生經過這樣的了解之后,清晰小數除法的基礎運算方法,再經過精準的計算過程,完成整體解題目標的達成。同時,學生讀題時,教師應作為指導者,默守一邊,默默等候,讓學生自主完成這一過程,初期學生的速度會慢,但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速度會越來越快,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有效完成讀題理解目標,為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集體能力奠定有效基礎。
二、從思考開始,培養(yǎng)高年級解題能力
數學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學生經過思考,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的路徑,繼而做到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數形結合,理解數學題目中復雜晦澀的數量關系,突出學生自主解題能力,以此鍛造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升綜合理解力。教師在這個過程,應作為指導者出現在學生身邊,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形成固有的知識體系,并順著正確的思路找到集體的路徑,完成解題目標。
如,《長方體(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中的長方體的認識與查找,通過比一比,想一想等內容,對長方體知識進行了解。并針對問題“有一塊長方體,它是由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組成的,那么,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呢?”學生進過教師的引導,對這道題的提醒展示分析理解,從中探尋解決的路徑,并經過思考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依據已知的條件“棱長為1厘米的先正方形組成”學生經過思考,了解這個長方體由幾個這樣的長方體組成,以此經過思考,得知長方體的長、寬、高計算方式與方法,并按照解題的思路規(guī)劃,精準完成這道題的理解與計算,從中理解長方體的解題模式。同時,學生依托對這樣的問題思考,透徹理解并可以自主完成長方體知識思考。由此,教師應注重從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著手,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解題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鍛造綜合性數學知識理解力,有效性達成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目標。
三、從做題分析,培養(yǎng)高年級解題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從做題分析入手,從中發(fā)現解題路徑。學生做題的過程,也是練習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使教師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學生經過了讀題審題過程,在完成思考分析過程之后,進入自主練習的做題環(huán)節(jié),那么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是鞏固環(huán)節(jié)又是強化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生要抓住這樣的時機,精準練習,教師也應給予重視,通過梳理典型性的題型,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
如,《百分數的應用》 教學時,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梳理一些相關的練習題型,使學生練習的過程里,不斷發(fā)現問題、總結問題、繼而解決掉問題。學生這樣的做題過程,是綜合性的解題過程培養(yǎng)階段,也是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能力的過程,學生經過教師的幫助,將問題有效梳理,提升整體的理解力。學生做題時,可選擇教師幫助整理的典型題型,有效練習,如“學校旁邊的農場,計劃造林8公頃,實際造林11公頃,實際造林面積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為增加學生練習的強度、深度、以及廣度,教師可以將這個問題再進行問題的羅列,如“請你畫出圖形,表示出實際造林面積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請你列式解決問題?!薄霸媱澰炝直葘嶋H造林少百分之幾?畫一畫,算一算。”學生經過這樣的計算過程,清晰化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點,透徹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完成整體性解題能力的分析目標。
總結:
總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已經被提上日程,是可行的,也是必需。教師應針對這一教學能力培養(yǎng)重點,依據教學實踐,依據高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及時給予幫助,并整理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作為培養(yǎng)的重點,讓學生積極踴躍參與活動中,達成集體能力的提升目標,有效性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力度。
參考文獻:
[1]杜金花.培養(yǎng)直覺思維 提升數學解題能力[J].小學生(下旬刊),2021(07):105.
[2]吳岳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