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祥 溫永銀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e+”的到來,對傳統(tǒng)的教學帶來了沖擊和改進,如何能更有效的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解決好圓周運動的問題是本節(jié)的難點;另外從整個運動知識體系來看,掌握圓周運動的解題思路既能使學生對曲線運動的有更完善認識,特別是圓周運動的認識、理解和應(yīng)用,又能使牛頓定律的解題得到強化。
關(guān)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e+、微專題、圓周運動
《圓周運動》這一節(jié),在內(nèi)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接下來《萬有引力定律》、高二的《電場》、《磁場》中,更是存在大量的有關(guān)圓周運動模型的分析,也是每年高考重要命題點。本文在大數(shù)據(jù)模式下,通過《圓周運動》微專題的教學方式,介紹如何改進教學,提升教學實效,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巧用微專題,有助于精準教學
《圓周運動》是在學生已對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平拋運動的化曲為直處理思想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chǔ)上開展學習的,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通過生活中的常見實例,借助多媒體觀看視頻等手段,加強圓周運動模型的認識和感受,從動力學角度的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對圓周運動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在處理圓周運動實例分析時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困難:一是找不到向心力的來源,二是對臨界狀態(tài)的處理比較棘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結(jié)合圓周運動實例跟學生強調(diào)向心力不是一種新的力,是效果力,要從實際受力的合力或分力分析實際的他的來源,這就能對圓周運動的認識有深度和廣度。
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好圓周運動實例模型,如:汽車過橋、圓錐擺、水流星(過山車)等,通過學生自已分析、講解,提出在分析過程中有哪些發(fā)現(xiàn)、有哪些疑問,教師恰當?shù)剡M行知識的點拔和總結(jié),強化從動力學的角度研究圓周運動的理念。
二、巧用微專題,有助于學深悟透
汽車過橋、圓錐擺、水流星(過山車)等是圓周運動的典型模型,因此可利用微專題形式可以使學生理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從而掌握處理圓周運動的方法,并加以應(yīng)用。
如:引導學生思考小球圓周運動的向心力來源,依次投出下列圖。讓學生養(yǎng)成分析從動力學角度研究圓周的思維習慣。
讓學生學會通過受力找到他們向心力來源。
又如:一輛正行駛在拱橋頂部的質(zhì)量為m的汽車,速度為v,若拱橋的半徑為r,試求此時汽車的支持力。
三、巧用微專題,有利于拓展延伸
通過拓展延伸,幫助學生利用動力學方程尋找臨界狀態(tài),深層次的拓展,利于水流星模型的分析。
四、巧用微專題,有利于提升能力
進一步以水流星為分析模型,使用塑料大杯裝滿水,自制水流星,進行表演使學生切身體驗圓周運動的奧秘,讓多位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有些水會流出、有些不會流出。引導學生思考原因?又問為什么最高的速度越大越不會流出?很快學生能從動力學角度研究水。
學以應(yīng)用,把思路用到模型中,如:已知剛才的繩子為輕繩,長L=0.6m,桶內(nèi)的水質(zhì)量為m=0.5kg。就可求最高點時水不流出的臨界速度;也可以求出最高點時速度為某一大于臨界速度時水對桶底的壓力。把這種思路推廣到輕桿模型。
通過這些模型最高點的分析,使學生提升運用動力學方程分析圓周運動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要通過模型建立、規(guī)律的分析等方面引導學生掌握高中物理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以漁”,而微專題可以深層次地提升學生的模型分析能力,從教學實踐中看,開展教學重點、難點的微專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學科微案例教學的開發(fā)與應(yīng)用研究”(立項批準號: FJJKXB19-915)研究成果